魚海博
嵩山少林寺的禪宗和武術名聞天下。禪武眾所周知,但很少有人知道少林寺的醫學。實際上少林醫學已經和禪宗、武術相生相濟,一脈相承,形成了少林文化禪、武、醫一體的淵博寶庫。筆者以為,如今談少林文化者多談禪武合一而鮮有談醫者,這實為可惜,故于此談之而不愿天下武者忽之矣。
筆者論題曰“醫”、“武”不分家,乃念及如今修禪習武之人,在廟曰和尚,在家曰居士,和尚居士吃齋念佛,自有尚善惡惡之性,武德之事不修而自悟矣。而若人習武又未吃齋念佛,未有修禪之好,當何以使自省武德之事,而補禪性之不足呢?余以為此人當習醫學。為日見傷病而不忍,性命中好生之德得以發揚,武事中斗殺之氣自然能得以消退,即于性命相搏之際亦能手下留情,此事真再好不過了。嶺南前輩黃飛鴻將武館置于醫館寶芝林里面,其實就是告訴徒弟,習武之人也應當有一顆懸壺濟世之心,不可以傷殺對手為念。此余謂“醫”、“武”不該分家之所由衷也。
反觀如今,一家大武館幾十幾百人之內,也鮮有一二知醫術者。若平日訓練中有骨傷擦傷,市面上有賣的跌打藥水搽上休息下就好了;如果傷得重了得去醫院找專業醫生,只要救得醒來就覺得沒事了。實際并不是這么簡單。剛開始受傷這段時間,初期護理很重要,如果大家都不懂救護,只是按照常識照顧傷者,將來如果留了后遺癥,也都覺得是“緣分如此”。可是這樣的“緣分”未免有些遺憾。試想如果旁邊有人懂得救治護理的知識,將初期護理做好了,大部分后遺癥就都可以避免了。而且一個懂得醫學知識的武者,在練武過程中也更懂得怎樣保護自己和保護他人,這便是醫學對于武術的最現實的意義。
想當初人類的祖先在與大自然作斗爭拼命生存的時候被蟲獸咬傷抓傷了,發現一些草藥和礦石可以使傷情好轉,這最初的醫學給了我們祖先生存抗爭的勇氣和鼓勵,或許他們當時還從這里產生了一些愿望。比如平時要三個人才能打敗一只猛獸,如果服用某種草藥可以使一個人就能打敗這只猛獸,那么他們的戰斗力給他們帶來的生存資源就翻了三倍,這是多么美好的愿望。我想我們也可以試一試這種辦法,吸收運用幾千年積累下來的人們對于生命活動規律的經驗和思想,來指導和提升我們的武術。而這些我們需要學習和吸收運用的經驗思想中,有什么能比醫學更好的呢?我想這也是醫學與武術的不該分家的一個夙因吧。
醫學對于習武之人如此有益,習武對于醫學又怎樣呢?前段時間新聞經常會報道一些醫患糾紛事件,患者基于對醫院收費昂貴、醫療服務不足的不滿,轉而把氣出在醫生身上,醫生有了好的身體素質和抗擊打能力,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就比較有用了,如果練習過武術的話就更好了——可以幫助他們趨利避害。當然這種事情不會天天出現,平時醫生坐診、開處方、巡房、做手術等等這些事情都需要體力和耐力,只要能堅持習武鍛煉,這些基本上就都不是問題了。另外習武還能增強判斷力和心理素質,它們對于提高醫生的業務水平和改善醫患關系能夠起到間接而明顯的作用。
醫與武的關系好比左腿與右腿的關系:一腿欲起,須得另一腿支撐,方可起得高而穩;一腿欲前,須得另一腿殿后,方能行得快而安全。總之筆者認為“醫”、“武”應該合為一家,不該分為兩家。
(編輯/張 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