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娟芳
摘 要:“禮”,是體現儒家“仁”與“德”思想的社會規范,在中華民族史上曾是維系社會人群生活秩序的重要因素,是我國傳統文化中色彩最濃厚、影響最深遠的重要內容。現代禮儀教學在與西方文明接軌時往往注重形式的標準化、國際化,卻忽略了禮學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涵養君子的德行。本文提出,我們應將博大精深的國學知識滲透到現代禮儀教學中,教會學生領略禮儀之美,從而產生傳承中華民族優良傳統和“禮儀之邦”美譽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達到自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人生境界。
關鍵詞:禮 國學 現代禮儀教學 融合
翻開任何一本現代禮儀方面的教科書,你都會發現里面的主要教學內容基本上是在參照西方實用禮儀知識的基礎上形成的。融合西方宗教和人文思想的西方禮儀,更注重外在形式的規范化和有序。這就導致很多禮儀老師以為只需要將學生的動作要領和步驟訓練得規范標準即可。這其實是走入形式化教學的誤區。要知道,中華民族自有的一套傳統禮儀即使是到現在也仍具有現實意義和人文價值,其倡導的“修身進德,勉為君子”的宏大思想一直是中華民族的靈魂和根基。目前廣為流行的微笑訓練標準是“露出八顆牙齒”,這實際與中國傳統要求的“笑不露齒”是相矛盾的。大家想想,沒有來自內心的平和喜樂,只剩下考核標準的微笑還有什么意義呢?沒有深厚國學文化的熏陶和涵養,“邯鄲學步”式禮儀教學與涵養君子之風的目的完全背道而馳,禮學的真正目的反而被掩蓋了。
一、現代禮儀教學中增添國學的意義
2013年10月教育部發布“1號文件”《關于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意見》,從方案中我們看到北京中考語文總分值由120分增加至150分,高考總分值由150分提高到180分。其目的就是為了加強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考查,充分體現語文的基礎性和作為母語學科的重要地位。這里反映出對傳統國學的重視,足以引起每位教育工作者深思。國學知識博大精深,需要我們擷取精華,將傳統禮學之“魂”與現代禮儀之“形”完美結合起來,塑造中華民族自有的道德風范。
二、授課環節中增添國學魅力的操作步驟和方法
1.吟誦
教師在講述新課之前可安排學生用3~5分鐘時間吟誦一些耳熟能詳、朗朗上口的國學經典詞句,要求他們在吟誦時態度中正平和,精氣內斂,蕩滌乖戾之氣,涵養君子之風。如在講述“禮”的核心和特點時可選用如下語句。
人無禮則不立,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荀子》)
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論語》)
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禮記·曲禮》)
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論語》)
非禮勿聽、非禮勿視、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論語》)
禮者,理也。(《禮記》)
在講述溝通技巧這一章節時,可補充一些修身養性的句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
兼聽則明,偏信則暗。(《資治通鑒》)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論語》)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論語》)
靡不有初,鮮克有終。(《詩經》)
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周易》)
夫禮者,自卑而尊人。(《禮記》)
在講述餐飲出行等禮儀時可選用如下語句。
食不言,寢不語。(《論語》)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論語)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論語》)
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論語》)
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禮記》)
共食不飽,共飯不澤手。(《禮記》)
行不中道,立不中門。(《禮記》)
吟誦便于記憶,便于理解。在吟唱朗誦的過程中反復琢磨作者的原意,體會其豐富的思想內涵,終有一天,心胸必會豁然開朗,與作者越千百年而相通。這不僅是學習傳統文化的有效手段,還能引發觸動學生的追思情懷并深刻領略國學的魅力。
2.研典
被稱作20世紀最知名的歷史學家和偉大智者的阿諾德·約瑟夫·湯因比博士曾說過,古典教育是一種無價的恩惠。《周易》亦有云:“君子以多識前言往行,以蓄其德。”一個人的閱讀史,就是他的精神發展史;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就取決于這個民族的閱讀水平。我們在指導學生學習過程中可恰當地節選一些通俗易懂,緊扣主題的國學小故事、趣聞、掌故等,課后還可布置相應的選讀內容來加以精進和鞏固。
在講到禮儀修養的重要性時,可以將《子路見孔子》和孔子有關“文質彬彬”的描述結合起來:
子路見孔子,孔子問曰:“何好?”曰:“好長劍。”子曰:“以子之能,加之學,豈可及乎?”子路曰:“學豈有益哉?”子曰:“狂馬不釋策,操弓不反檠,木受繩則正,人受諫則圣,受學重問,孰不順成?”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揉自直,斬而用之,達于犀革,何學之為?”子曰:“括而羽之,鏃而厲之,其入不益深乎?”子路拜曰:“敬受命。”(選自《孔子家語》)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選自《論語·雍也》)
在這里可安排學生認真思考孔子究竟用了什么方法讓子路從開始的拒絕教化到“敬受命”的,幫助學生理解接受禮儀教育也許并不能和普通的技能知識一樣使自己馬上獲益,但其在潛移默化中卻能使自己的慧識和智識同步上升,達至“文質彬彬,然后君子”的佳境。課后還可安排《張良拾履》《周公吐哺》等閱讀作業,要求學生認真翻譯后寫好讀后感,并且著重說明自己從中學到的禮儀知識是什么。
此外在講述儀態這章節的內容時,可引用《孟子休妻》一文:
孟子妻獨居,踞。孟子入戶視之,謂其母曰:“婦無禮,請去之。”母曰:“何也?”曰:“踞。”其母曰:“何知之?”孟子曰:“我親見之。”母曰:“乃汝無禮也,非婦無禮。《禮》不云乎?‘將入門,問孰存。將上堂,聲必揚。將入戶,視必下。不掩人不備也。今汝往燕私之處,入戶不有聲,令人踞而視之,是汝之無禮也,非婦無禮也。”于是孟子自責,不敢去婦。(選自《韓詩外傳》)
在這里可先安排學生想想孟子妻子這個“踞”的姿勢究竟是怎樣的,怎么可能會引來被“去”的嚴重后果,然后以利用圖片詳細說明中國古代“坐”“跪”“跽”“踞”之間的區別。因勢利導地指導學生發現認識身邊還有哪些不雅的姿勢需要我們多留心和注意,以免留下不好的印象。課后可增加《曾子避席》《陳亢問伯魚》《王孫滿觀秦師》等閱讀要求,提供更多的圖片指導幫助學生加深了解更多儀態方面的知識。
在上到溝通技巧這節課時,教師可精選一些歷史上經典的溝通技巧文章來讓學生自己預習,諸如《觸龍說趙太后》《燭之武退秦師》《魯子敬力排眾議》等等。這樣正式上課時教師通過細節的解讀幫助學生去掌握溝通技巧的核心。成功經典的案例在教師巧妙地指導運用下會大大增加學生學習模仿的興趣,在不自覺中感受到國學的魅力。
3.賞樂
“知聲而不知音者,禽獸是也;知音而不知樂者,眾庶是也。唯君子為能知樂。”“樂”在中國古代是指詩歌,音樂,舞蹈三位一體的藝術。周朝統治者的“制禮作樂”,是想用禮樂互補的方式來治國治民,以保持社會有序。“禮樂文化”追求的就是內容和形式的統一、理與情的統一、倫理觀念和審美意向的統一。儒家認為那些節奏莊嚴平和,內容健康的德音雅樂會從內心來扶正性情,人的性情就會趨向于“中”與“和”,從根本上收到修身的成效。在授課間或課間休息時都可適時播放一些中國古典曲目,在松緩緊張學習情緒同時,又對禮儀增進了解。例如古曲《文王操》《懷古》,新雅樂的《子衿》《上邪》和《孔子曰》、譚盾的《風雅頌》《離騷》以及臺灣林覺民的《云門舞集·九歌》都是非常經典的曲目。其中哈輝演唱的《禮》這首歌節奏簡潔精煉,甚至可以教會學生吟唱。
禮是敬,敬我身影,笑相迎。禮是雅,雅出風情,好風景。禮是凈,凈我言行,行致遠。禮是靜,靜我心靈,心相映。花兒臉上開,禮從笑中來。頭兒點一點,禮從愛中來。手兒牽一牽,禮從心中來。有朋自遠方來,樂開懷。
4.觀演
“演”在這里包含演講、影視及現實禮俗展示等多種形式。比如演講類的有清華大學彭林教授的《百家講壇·國學與禮儀文化》、翟鴻燊的《國學應用智慧》以及國學大師南懷瑾的《中國傳統文化與大眾傳播》等。影視如胡玫導演的《孔子》、吳宇森導演的《赤壁》以及陳凱歌導演的《荊軻刺秦王》等,電視連續劇有《甄嬛傳》《三國演義》《紅樓夢》《漢武大帝》《雍正王朝》等優秀作品,其中有許多關于儀禮方面的片段都可以拿來借鑒和學習。在復興和回歸的主題召喚下,從2004年開始陸續有各種形式的禮俗展示和表演,如奧運開幕式、陜西黃帝陵祭、臺灣祭孔禮、學生們的開筆禮、成人禮等。老師可以精選一些肅穆、典雅、規范的現場來指導學生欣賞,討論研究其現實借鑒意義。
5.踐行
實訓課是教師指導學生將課堂學習的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中來的必不可少的環節和途徑。禮儀實訓課一般分為三種:第一種是單一任務訓練,比如站姿、坐姿、走姿和蹲姿及微笑、首語和手語的練習;第二種是綜合任務訓練,如介紹禮——其中包括敬語、握手禮及名片禮等內容;第三種是場景模擬訓練,安排社交、商務或會務的某個場景要求學扮演其中不同角色,其中可能包括妝面、服飾、儀態、介紹、指引等許多內容。在實訓課中同樣可增添國學知識的內容,使學生的動作表情不僅僅是規范和標準,更有氣質和風度。
比如在單一實訓任務鞠躬禮課上,一般禮儀老師會將課堂的重心放在演示鞠躬的動作要領和角度上,可如果學生并不理解鞠躬禮為什么能表示對別人的敬意、歉意甚至悔意的話,做起來也就馬虎隨意了。這里就可以增加鞠躬的起源知識,幫助學生理解鞠躬的深刻內涵。“鞠躬”起源于中國商代的一種祭天儀式“鞠祭”,即在拜祭祖先天地時,將祭品牛、羊、雞、鴨等不切成塊,卷成圓形,或把頭尾相接,古時稱之為“鞠形”,以此來表達祭祀者的恭敬與虔誠。人們在現實生活中,逐漸援引這種形式來表達自己對地位崇高者或長輩的尊敬。
再如在見面禮的綜合任務實訓課上,實訓任務一般包括現代見面禮當中常見的點頭禮、握手禮和鞠躬禮,西方文明盛行的擁抱禮、貼面禮、接吻禮以及東方傳統的拱手禮、作揖禮、跪拜禮。其中拱手禮具有能避免身體直接接觸、受眾面廣、動作優雅等特點。直至今日,華人在拜年、致敬、探望等很多場合可以看到。為使學生能更深刻地理解拱手禮的優雅和靜之美,教師可對拱手禮作更為詳細的解讀和介紹。拱手作揖可以上溯到先秦時節,其中“拱”這個字在說文解字中叫“沓手”,即指兩手重疊,形成“拱形”,有謙遜守禮之意。一般而言,“拱手侍立”比“垂手侍立”顯得更恭敬和謙虛,在《論語·微子》中有“子路拱而立。”在《禮記·曲禮上》中也有“遭先生于道拱手而立”這樣的記載,就很好地體現出古代圣賢知書達理的一面。通過學習清孫希旦的《禮記集解》,上面有“凡拜,男尚左手,左,陽也。其拱亦然。兇事則尚右手,反吉也。婦人則吉事尚右,兇事尚左。”因此,男左女右的手位是實訓課上禮儀老師必須要提醒及說明的地方。
三、需要注意的問題
第一,要使禮儀教學和國學結合起來。禮儀教師自己要有較為深厚的國學修養,能自如地采擷其中經典詞句、片段、場景等和現實教學內容的巧妙融合。這首先需要禮儀教師熱愛中華民族的國粹文明,努力提高自身學養,廣泛地吸收國學知識,其次還要克服資料收集繁雜、課件制作工作量大等困難,才能將國學的魅力真正融入進去。
第二,國學知識的添加要恰到好處。目前,大多數學校的禮儀教師是從其他專業轉來的,其中語文、文秘類尤其居多。在不熟悉課程的情況下,有些教師圖省事直接上成“類語文課”或“類文秘課”。這就需要禮儀教師了解課程設置的目的和培養目標,發揮禮儀課應有的作用。
第三,國學魅力不能只停留在典籍的誦讀和理解的層面上,更需要禮儀教師將理論化為踐行層面上的領悟和升華。禮儀課應該理論和實訓并重,在中職中技學校,由于學生本身文化素質不高,對理論課理解能力差,實訓和踐行就顯得尤為重要了。這需要禮儀教師具備組織實訓課的能力,身體力行,引導學生將國學的魅力真正融入到學習和生活中去。
參考文獻:
[1]季羨林,文明國.東方文化與人類發展前途[G].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1.
[2]陳少松.古詩詞文吟誦[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
[3]高建華,劉文金.中國古代“坐”姿與坐具形式的演變[J].家具與室內裝室,2007.
[4]羅韜.淺談傳統文明禮儀的借鑒意義[J].韶關學院學報,1999.
[5]彭林.禮樂人生:成就你的君子風范[M].北京:中華書局,2006.
(作者單位:東莞市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