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玉東
摘要:工業化作為現代化的核心內容,也是西北少數民族地區經濟快速發展的必然要求。本文回顧了西北少數民族地區工業化的歷史進程,并對當前西北工業化發展現狀進行分析與評價,最后對加快西北少數民族工業化歷史進程的發展路徑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西北少數民族 歷史進程 工業化 發展路徑
項目基金:陜西科技大學校級自選項目《非公經濟發展與黨建工作關系研究--以西安市中小企業為例》項目編號:ZX14-4
工業化是現代化的核心內容,是國家實現經濟現代化的必然發展要求。工業化發展不僅能讓一個國家從落后走向文明,還能提高生產力,促進國民經濟增長。我國西北少數民族地區經濟基礎薄弱、發展水平不高,需要通過工業化發展來促進經濟增長。
一、西北少數民族地區工業化歷史進程回顧
(一)民族地區工業奠定基礎時期(1949年~1978年)
新中國成立初,中國工業和生產力水平不高,區域發展不平衡。1949年~1957年,我國提出了優惠的財政政策,有組織的將部分工業從沿海遷移到資源豐富的西北少數民族地區。“一五”期間,國家投入大量資金,在西安、咸陽等地區建設了航空、電力設備制造、印染、兵器、棉紡織等5個系列的大量企業。這些為西北少數民族地區的工業化發展奠定了基礎。國家還修建了寶成等鐵路干線和青藏等公路干線,改變了西北地區交通不便的現狀。“二五”計劃時期,西北少數民族初步建立起了工業體系,整個西北地區的工業建設重心是鋼鐵、有色金屬以及水電站。但隨著1958年的“大躍進”浪潮,造成經濟發展失衡、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等不良現象。20世紀60年代,我國進入“三線”建設時期。西北民族地區的工業發展以航天、航空、船舶等國航工業為中心,同時新建、擴建了以能源、電子、化工等為主的大小型骨干企業。
(二)改革開放的發展時期(1978年~1998年)
改革開放之后,我國工業建設中心逐漸轉向東部沿海地區,西北民族地區的工業進程漸緩,但受改革開放的浪潮的影響,西北民族工業在縱向上仍取得一定發展。首先,西北民族的農業、消費品工業等取得一定的發展。比如:新疆的棉紡工業、寧夏等地區的制糖業等;其次,在基礎設施方面,國家投資興建了南昆、南疆等鐵路和公路等。在基礎產業方面,國家擴建長慶等老油田,并新建陜寧通至北京等城市的輸氣管道。這些舉措使西北地區的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建設取得一定進展;再次,國家實行“調整、改造、發揮作用”的方針,把西部地區的“三線”單位轉移到附近的大城市,并組建成大企業,創造出了長虹彩電、大唐等名牌產品。這個階段,西北少數民族地區的老工業基地得到改造和發展。
(三)西部大開發時期(1999~至今)
1999年9月22日,第十五屆四中全會提出實施西部大開發的決定[1]。國家以基礎設施建設、生態建設、產業結構調整、發展科技教育等為中心,通過科學規劃、項目建設等加大對西北民族地區的工業建設。據資料統計,2000年-2010年期間,國家在西部大開發中總投資將近3萬億元,開設近150項重點工程,為西部民族地區的工業化進程奠定基礎。“十五”計劃期間,西北地區國內生產總值不斷攀升。這一階段,還建設了青藏鐵路、西氣東輸以及寧夏沙坡頭水利樞紐工程和退耕還林生態保護工程等。西部大開發戰略的貫徹落實使西北少數民族地區的工業化建設得到全新的發展。
二、西部少數民族工業化發展現狀
(一)資源型工業比重高
西北民族地區資源豐富,在工業化發展進程中,為了縮小與東部沿海地區和中部發達地區之間的經濟差距,西北民族地區采取追趕式發展策略。以國家的財政撥款為主,充分開發各種自然資源,以建設水電站、原材料、金屬冶煉、石油化工為中心的資源密集型產業。這就使西北民族工業化進程中,出現資源型工業比重偏高的現狀。
(二)重輕工業結構不合理
在西北少數民族工業中,首先,西北少數民族的工業發展是“插入式”的,沒有和當地的產業進行有機融合。在工業內部,主要是以資源開發利用為中心的重化工業,對資金、技術、人才和設備的要求都十分高,而西北民族地區發展落后,很難在這些方面給予有力支持。同時,這些插入式的重化工業,在生產方式、營銷渠道、技術水平等方面的優勢與當地具有民族特色的輕工業沒有直接聯系,不能帶動當地經濟發展;其次,西北民族大中小型工業結構分布不合理。小型企業在工業總產值中的貢獻越來越少,而大中型企業提供的工業生產總值所占的比重逐步上升,已是西北少數民族地區工業重心。
(三)經濟類型結構失衡
西北少數民族工業經濟類型結構中,國有企業及國有控股工業比重高,計劃經濟痕跡明顯。一方面,西北民族地區的工業多為“插入式”,一般由國家投資興建,導致國有企業比重過大;另一方面,西北民族地區受到國家區域經濟發展政策和國家產業政策的調度[2],一般分布在西北民族地區的主要是原材料工業、能源工業等,而需要高技術深度加工的工業分布在東部沿海地區。西部的主要職能是提供廉價的原材料和基本能源,通過東部沿海地區的精加工制成商品,西北民族地區還需要以較高的市場價購買商品。這種資源配置的方式,給西部民族地區的工業發展帶來了不利影響:首先,使西北民族地區工業缺乏人才、技術、資金的有效積累,導致他們對資源開采不科學,造成資源浪費;第二,使西北民族地區的輕重工業分配失調,重工業過重,輕工業過輕,不能協調發展。
(四)工業發展與生態保護矛盾突出
工業發展的慘重代價之一就是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這是世界各國在工業化進程中總結的經驗之一。西北地區因為氣候原因,生態環境脆弱,這對西北民族地區工業化發展提高了高要求。西北民族地區自然資源豐富,國家投資建設的大都是石油化工、能源開發能資源密集型產業,而資源的開采必定會給生態環境帶來一定程度的破壞。此外,由于西北民族地區發展相對落后,在資源開發過程中使用的操作設備、技術等也不夠先進科學,不能秉承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導致資源利用率低下,造成了資源浪費,還給環境帶來了嚴重破壞。
三、探索西北少數民族的發展路徑
(一)加強人才培養,完善人才流動機制
我國西北少數民族地區長期面臨缺乏高素質人才的尷尬局面,經濟發展也相對滯后。為了加大對西北地區的人才培養,首先,西北民族地區要完善教育制度,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加強對職業技術學校和高等教育學校的建設力度,逐步的培養高技術人才;第二,對地區的剩余勞動力可以開展職前培訓和職業道德素質培養等活動,提高居民的職業素養;第三,給具備一定技術水平和生產經驗的技術人員安排就業,并利用這些資深人士對企業內部員工進行專業化技能培訓,使企業內部員工的整體素質得到提高;第四,實施多種優惠政策。比如,提升薪酬待遇、適當安排假期等等,吸引外來高素質技術人才為企業的優化發展做貢獻。
(二)向資源經濟轉型
西北少數民族地區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比如,甘肅含有豐富的鎳等金屬資源,新疆擁有豐富的石油、天然氣等資源。政府早期對這些少數民族地區投入大量資金,建立了石油化工、電力能源等以自然資源為根本的重型企業。西北少數民族在工業化發展進程中,應該充分利用自身的資源優勢。首先,提高地區產業生產配套能力,加長企業生產鏈條,集開發、加工、精制為一體,并利用資源型工業的發展優勢帶動當地的輕工業共同發展;其次,提高現有產業的技術含量。通過引進先進技術,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走上現代化工業的發展模式。此外改變以往粗放型的資源開采模式,對資源進行高效率開發和高效率利用,把自身的資源優勢變為市場競爭優勢,爭取從傳統經濟向資源型經濟轉型。
(三)完善市場機制
西北少數民族地區消費觀念淡薄,市場競爭意識弱,因而市場運作機制不健全。為了完善市場體系,首先,要提高當地居民的消費意識,宣傳市場參與的思想,鼓勵市民參與市場建設中;第二,在一些城市經濟中心建設商場、商業街等等,加強商品的流通運轉,從而完善商品運作機制;第二,出臺相應的市場法制法規,打破地區之間的限制,加強區域商品間的流通,并實施稅收等減免或優惠政策。
(四)開放性發展
投資環境不佳、外部市場開拓力度不夠、開放度過低等是西北少數民族地區工業化水平不高的重要原因。在經濟全球化的態勢下,西北少數民族地區面對的市場不再是以前封閉式市場,而是整個全球市場。在國家產業政策的規定條件下,通過開拓市場,利用多種渠道獲取資金成本,不僅可以引入本國發達地區的資金投入,還可以吸引外國企業的資金投入。此外,在引入資金成本的同時,還可以引入外來的先進企業管理理念和技術設備,進一步加快西北少數民族工業化的發展。
四、結束語
我國西北少數民族工業化發展歷經建國初的基礎期、改革開放的發展期和西部大開發時期這三個階段,但仍然存在重輕工業結構不合理、經濟類型不平衡、資源型工業比重偏高等問題,需要采取提高人才素質、完善市場機制、開放性發展措施來促進西北少數民族地區的工業化發展。
參考文獻:
[1]李世勇.工業化對少數民族國家認同的影響及建構策略[J].甘肅社會科學,2014,4(3):248-252
[2]蔡文浩,趙霞,王育新等.西北少數民族地區工業化歷史進程、現狀評價與發展路徑[N].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3(1):8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