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麗梅
摘要:21世紀以來,經濟一體化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趨勢之一,無論是歐洲經濟聯合體還是北美經濟聯合體,多個國家與多個區域的間的聯合已經成為許多發達與發展中國家的共識。我國作為東亞區域經濟的一部分,正在積極地參與到世界經濟的發展浪潮中,積極地開展和各個國家地區間的貿易合作,這對我國的經濟結構的調整也產生了一定的促進作用。經濟一體化不僅使我國更深入地參與到世界經濟中,而且對我國經濟結構的調整與優化,產生了有利的外部環境。
關鍵詞:經濟一體化 產業結構 經濟發展
基金項目: 曲靖師范學院校級青年項目(2013QN030)。
全球的經濟一體化成為了一個不可阻擋的趨勢,各國經濟積極地參與者到國際經濟市場中,使得貿易往來與經濟合作空間繁盛,在不斷豐富本國經濟的同時,也打破很多的壟斷與競爭,改變了世界經濟的格局。經濟一體化的發展,使世界經濟也處于深度的調整中,不同的生產要素在國際間實現自由流動,不同的勞動要素流動,不同的資源在各國間實現優化配置。勞動密集型、技術密集型、資金密集型等產業實現動態化的變更,從而不斷改變世界經濟與區域經濟的格局,使不同地區間產業結構實現突破與調整。
一、一體化進程有助提升我國的經濟實力
改革開放的三十多年,實際也是經濟一體化的過程,我國的對外貿易不斷擴大,資金流動量不斷增大,伴隨著不斷開放的貿易政策,我們積極地加入到對外貿易的行列,不斷地參與到世界經濟的版塊中,促進本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世貿組織為各國間貿易往來掃除許多的障礙,既確立了一定的貿易規則,也節約了大量的貿易成本。信息技術的飛快發展,大大縮小了各國之間的距離,使得交流更加頻繁。我們在大量吸引外資的同時,也在不斷進行著產業優化,促進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二、一體化進程促進我國經濟結構的轉型
見表1。
隨著經濟一體化的推進,我國的經濟結構也在發生著微妙的轉化。1952年,我國經濟發展以第一產業為支柱,第二與第三產業為輔助,1982年,經過改革開放的戰略指引,我國的第一產業比重有所下降,由之前的50.95%下降為33.3%,而第二產業則由1952年的20.88%提升為44.77%,改革開放三十年后,隨著經濟一體化與全球化的發展,我國的三大產業在提高自身產業值的同時,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優化,第一產業結構比例下降到9.17%,第二與第三產業結構上升至42.72%與48.11%,產業結構隨著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也在不斷地自身的調整,各產業資源與生產要素實現了產業間的自由流動。
面對經濟一體化的迅猛發展,我們必須與國際各國建立密切的經濟聯系,穩定與參與國際分工,在國際經濟市場中不斷地調整自身產業結構,以不斷地優化自身經濟,發揮自身優勢,從而不斷提高自身競爭力。
三、合理安排經濟資源,調整區域產業結構
我國的產業結構無論是是在層次與方向上都存在著一定的不平衡性,各產業結構的比重需要調整與升級,中、東、西部的區域經濟發展存在著巨大的落差,亟需調整與改進。在經濟一體化的大背景下,我們要合理地安排國內現有資源,使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技術含量逐步提高,整體產業向資金與技術密集型方向靠攏。我們要積極地參與到國際分工與經濟合作中去,合理安排資源向優勢產業與朝陽產業中轉移,及時地引導大量資源從落后與衰退部門中淡出,從而推動我國經濟不斷向更優化的結構演進。
四、引進先進生產技術,提高自身競爭優勢
我國現有的競爭優勢主要體現在勞動密集型產品上,對于一些資金與技術密集型的產品并無絕對的優勢,我們要理性地分析自身的優勢與不足, 在一些技術短板行業積極地引進先進生產技術,借鑒學習,創新使用,移植到我國相關行業與產品上,不斷地提高自身競爭力。比如,針對我國一些石油、化工、航空、通訊、計算機等技術含量較高的先進行業,我們要積極地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與資本,學習他們的先進理念與模式為我所用,并在此基礎上不斷創新,使我國相關產業突破短板,實現質的飛躍。
參考文獻:
[1]謝銳.東亞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中中國貿易結構變遷與經濟效應研究,2011
[2]尚海洋.基于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產業結構配置與優化,2013
[3]宋靖.行政壟斷對中國石油產業縱向一體化影響分析,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