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海燕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改革的迅速發展,對企業建立完善的內部控制體系的要求越來越高,合理有效的內部控制體系決定著企業的發展方向,促進企業經營目標的實現,提高企業會計信息的及時性、準確性,增強企業的競爭力,推動企業快速發展,實現企業價值的最大化,內部控制制度對企業影響深遠。
關鍵詞:企業內部 規范建設
一、我國企業內部控制仍存在的問題
(一)控制環境方面
我國部分企業公司的治理結構和議事規則不規范,缺乏科學有效性,治理結構形同虛設,缺乏良性的運行機制和執行力,對公司發生的重大事項、重要決策等問題解決由公司總經理一人決策,不實施相應的審批程序,最終導致企業經營失敗,難以實現公司的發展戰略。
企業內部機構設計不科學,沒有明確規定內部各職能部門之間的職責權限,機構重疊,職能交叉,當企業經營出現問題給企業造成損失而追究責任時,企業內部各職能部門之間就會推諉扯皮,責任追究難以落實,使得企業的運行效率低下。
我國部分中小企業因規模較小,人員配備有限,不能建立行之有效的內部審計制度,缺乏內部監督,使得不能發現內部控制缺陷,致使內部控制建設難以發揮其作用。
部分企業的人力資源政策不健全,對于員工的招聘、培訓、辭退等方面存在漏洞,好多企業財務人員尤其是出納人員的聘用都是高管的近親屬,這樣會使員工彼此之間監督薄弱,可能會出現串通舞弊,為了少交稅而人為的調低利潤,出具虛假的財務報表,影響財政收入。對招聘的員工沒有進行統一的提前培訓,使得員工在實際工作中操作失誤給企業造成損失。對員工的辭退機制不健全,部分技術方面的關鍵崗位員工離職后將企業的機密泄露,技術帶走,影響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我國企業法律意識淡薄,處理業務時不能依法辦事、依法監督。
(二)風險評估方面
我國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在企業的運營中根本不結合自身實際經營情況開展風險評估工作,不能有效識別企業面臨的內部風險與外部風險,當企業面臨風險襲擊時根本無從下手,無法應對風險,只能承受風險帶來的損失,對于基礎薄弱的企業很快就會走向滅亡。
(三)控制活動方面
我國企業尤其中小企業中不相容職務沒有分離,而是交叉進行,如:同一個會計人員同時擔任記賬、出納及重要印章的保管工作。銷售經理同時對客戶進行信用審批和簽訂銷售合同并負責收取銷貨款等。這些都會使得企業管理混亂,信用審核不嚴不能及時回收貨款,甚至形成呆賬、壞賬等現象,企業資金鏈斷裂難以繼續發展,必然導致滅亡。
財產保護制度不健全,沒有建立財產日常管理制度和定期盤查制度,企業的部分財產不明的損耗或丟失,影響企業良性發展。
我國部分企業未實施全面預算管理制度,不對企業運營的情況進行分析,對企業的員工也不實施績效考評制度等,這些都會導致企業運行效率低下,難以實現企業的發展戰略。
(四)信息與溝通方面
我國企業內部控制的信息是一種過程性信息,具有非標準性和獲取成本較高等特征,這些特征給信息與溝通帶來了一定的難度。
1、信息系統建設有待加強
在企業內部管理中,信息在每一個節點需要經過層層的取舍和整理,信息傳遞的速度和質量會大打折扣。互聯網的爆炸性發展對信息系統建設是雙刃劍。其不利體現在更新換代快,系統建設滯后,靈活性差。內部信息上傳下達,各單位之間信息溝通,離不開健全的渠道建設與精密的網絡建設。然而我國企業尤其中小企業普遍存在治理機構不規范,內部機構建設不健全等現象,這些都影響信息與溝通的網絡建設和有效運行。
2、信息與溝通監管不到位
信息與溝通機制健康運行需要對各個關鍵點的監管、控制。然而我國企業在規模、結構等方面缺乏規范性,內部信息在傳遞中由于制度約束不夠等因素易于形成人為的泄露企業的商業秘密,這樣的行為輕則給企業造成經濟上的損失,影響業績,重則削弱企業的市場競爭力,甚至使企業走向滅亡。
(五)內部監督方面
1、內部審計流于形式
我國企業內部審計普遍缺乏足夠的獨立性和權威性,內部審計機構不完善,未設立審計委員會或者雖設立但并不通過該組織匯報內審工作。內部審計人員的素質高低有別,缺少執行內部控制審計所必需的勝任能力和經驗,審計力量不足。
2、內部管理監督不到位
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企業人力管理、技術管理等都面臨著大的挑戰。管理分散、管理鏈條長、人才構成復雜、管理手段落后,監督體系不完善,相關負責人監督意識薄弱,導致對內部管理的監督難以到位,影響企業的運營質量和效率。
三、完善企業內部控制規范建設采取的措施:
(一)加強控制環境建設
我國企業應當根據規定建立規范的公司治理機構和內部職能機構,明確職責權限,加強內部審計工作,保證內部審計機構設置、人員配備和工作的獨立性。
(二)實施風險評估程序
企業應根據自身的業務特點全面開展風險評估工作,識別企業內外部面臨的風險,分析評估結果,形成風險評估報告,提前制定風險應對策略,采取有效的風險管理工具來應對企業發生的各項風險,規避風險,減少風險發生給企業帶來的危害。
(三)加強企業控制活動
實施不相容職務分離控制,形成各司其責、相互制約的工作機制。
實施授權審批控制,對于重大的業務和事項應當實行集體決策審批或聯簽制度,任何個人不得單獨進行決策或擅自改變集體決策。
加強會計系統建設,企業應當依法設置會計機構,配備合格的會計人員,會計機構負責人應當具備會計師以上的專業技術資格。
加強財產保護控制,必要時聘用會計師事務所對企業實施審計,對固定資產、存貨等財產實施監盤程序,企業嚴格限制未經授權的人員接觸和處置企業財產,保護企業財產安全。
(四)加強信息與溝通
企業應當建立信息與溝通制度,加強信息在流通過程中的監管工作,保障信息的準確性、及時性。
(五)加強內部監控
企業應當建立規范的內部監督程序,結合內部控制的有效性開展自我評價工作,出具有效的評價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