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營軍
摘要:我國海岸線較長、地域寬廣,從目前海上搜救工作現狀來看,各地區之間存在著發展不平衡的情況,導致全國海上搜救工作無法成為一個整體。海上遇險通常都是突發性事件,因為人在低溫水環境中存活時間很短,加之氣象等各種惡劣條件的影響,增加了海上搜救工作的難度。海上搜救組織指揮是否得當,將對生命、財產安全產生重要影響,且關系著社會的穩定與和諧。基于此,本文將分析我國海上搜救組織指揮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策略。
關鍵詞:海上搜救 組織指揮 解決策略
隨著我國海上運輸規模的擴大,一些船舶已經超過了使用年限且建造質量不高,一些艦船公司缺乏完善的安全管理體系,沒有嚴格落實好各項安全工作,加之很多船員存在雇傭思想,缺乏較強的應急反應能力和業務操作技能,安全意識十分薄弱。正是由于存在這些問題,導致當前頻繁發生各種海難事故。因此,出現海難事故以后,海上搜救指揮中心要切實履行職責,及時采取應急方案,科學合理的進行組織指揮,完成海上搜救任務;同時還要在實踐工作中總結經驗,把握好海上搜救工作各個環節,實現應急組織指揮能力的提升。
一、海上搜救工作組織指揮存在的問題
第一,海上搜救指揮中心條件還很簡單,需要盡快配置必要的硬件設備,比如配置相應的辦公設備,配備齊全應急救援物資和精良應急處置裝備;第二,數字化與信息化建設還比較滯后,要進一步加快海上搜救指揮中心的信息化建設步伐,實現快速高效指揮,提升搜救的成功率;第三,資源整合力度不夠,聯合搜救還有一定的差距,需要進一步加強海上搜救交流與合作。此外,未能積極引進海上搜救領域的先進管理模式與搜救技術,沒有和相關單位形成信息交換、資源共享的搜救合作機制,這對海上搜救組織指揮工作帶來了不利影響;第四,未能最大限度發揮出海事管理機構在海上搜救工作中的作用。海事管理機構和搜救船舶之間,在安全監管上有著行政管理的關系,這樣在出現海難事件后,海事管理機構能夠有效調動搜救船舶,保證行動及時展開,可以有效防止出現延誤、推托、拒絕海上搜救情況。對于很多等級較低的海上安全事故而言,海事管理機構完全有能力進行組織和指揮海上搜救工作,但是實際上卻先要通過海上搜救中心的授權,之后方可采取行動,這樣容易延誤最佳搜救時間,導致簡單的問題復雜化,不利于保障遇險人員的生命與財產安全。
二、海上搜救工作組織指揮的對策措施
(一)建立科學的海上搜救組織指揮體系
最近幾年,我國政府部門建立了一套海上搜救組織指揮體系,體系中將政府和社會各部門的力量融合了起來,充分發揮出了在海上搜救工作中的作用。在海上搜救組織指揮體系的建立過程中,要做好以下幾點:第一,成員的全面性。體系中成員主要包括政府、海事、安全、海洋、氣象、漁業、公安、衛生、相關船舶單位領導等,如果搜救工作有需要,應該立即到達現場,配合完成救助工作;第二,成員的專業性與權威性。體系中要吸收具備較強專業能力和責任心的人員,根據搜救指揮中心的要求,各成員應履職盡職,將各環節工作協調好;第三,實行組內成員專業研討制度。讓他們及時了解國家相關法律法規,掌握國內外先進搜救經驗,并對海上搜救應急方案與工作程序進行完善;第四,嚴明紀律,確保體系運轉正常。酌情嚴肅處理到位不及時、工作敷衍的部門或個人;第五,將海上搜救指揮中心作用發揮出來。搜救組織指揮專業性極強,組內各成員要在指揮中心的統一協調下工作。
此外,在海上搜救組織指揮體系中,還應成立商船、漁船搜救組,對所有搜救力量進行科學的劃分。從以前海上搜救工作開展來看,比如由于風浪太大導致漁船遇險,使用大型搜救船效果并不理想,通常漁船遇險的次數要多于商船,所以使用抗風能力強、馬力大的漁船進行救助,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為讓海上搜救工作更具專業性,漁船搜救組要由海洋漁業部門牽頭,而商船搜救組要由專業救助單位或港航部門牽頭。再出現海難事故后,指揮中心統一組織調度兩個搜救組,開展對各種船舶遇險的搜救工作,這樣有利于將體系中成員的積極性發揮出來,確保取得較好的搜救效果。
(二)制定周密的海上搜救組織指揮方案
對于海上搜救組織指揮工作來說,在接到遇險信息后要立即展開工作,不能錯失最佳搜救時機,以此提升搜救的成功率。因此,這需要制定周密的海上搜救組織指揮方案,并將實效性與周密性特點體現出來。第一,信息處理要全面、快速和準確,在采用方案之前,應收到搜救申請,并認真核實船舶遇險報告。在接收相關信息后,要快速將有關內容收集與提煉出來,比如遇險船舶位置、現場水域情況、載貨情況、人員情況等,在根據程序要求進行上報時,還要將記錄與標記做好;第二,按照遇險船舶要求與已知信息,及時派出相應的搜救船舶。搜救人員必須抓緊時間,所有環節都不能有懈怠。通常來說,遇險船舶情況都十分危急,尤其是需要較多搜救人員時,指揮中心要派出足夠多的船舶,并且統一組織協調現場周圍的船舶,確保搜救工作順利完成;第三,安排現場指揮船,按照指揮中心的要求,參與現場搜救工作,盡快掌握遇險船舶的情況,通過指揮中心批準后更變搜救方案,同時及時將現場信息反饋給指揮中心。如果參與搜救的船舶較多時,首先要將指揮船確定下來,防止搜救工作盲目進行,通過協同作戰,取得較好搜救效果。
此外,要嚴格要求參與搜救的船舶。在海上搜救組織指揮工作中,對搜救船舶的要求是:第一,實時掌握氣象變化情況,確保搜救工作安全;第二,接到搜救命令后,要快速備車備航;第三,第一時間準確掌握遇險船舶的位置,制定最佳航線,出航速度要快;第四,利用已有的渠道,實時掌握遇險船舶的情況,為海上搜救工作的順利展開做好準備;第五,與指揮中心和其他搜救船舶保持聯系,根據命令完成指定任務;第六,加強對船員的安全知識培訓,讓他們掌握一定的海上搜救知識,在搜救工作中保證自己的安全;第七,按照指揮中心的要求,制定可行的現場搜救方案,將責任明確到人,定期進行演練。為確保順利完成海上搜救任務,參與搜救的船舶要快速響應指揮中心的命令,所以這對搜救船舶提出了嚴格的紀律要求。現階段很多非專業搜救船舶無法制定現場搜救方案,安全措施也未能做到位,一些船舶接到命令后,沒有迅速采取行動,甚至相互推諉。很多搜救人員安全知識十分匱乏,搜救時容易出現安全問題,或者是搜救船舶處于自身安全考慮,搜救工作開展不到位。對于上述問題,應該嚴明所有搜救船舶的經律,嚴肅追究延誤搜救時機者的責任。
遇難現場附近船舶參與搜救的過程中,要統一進行調度,指揮中心接收到搜救信息后,要根據現場情況迅速發出航行警告,利用現有的通訊渠道,要求出事海域附近船舶盡快參與搜救,這樣才能提升搜救的成功率。同時還要建立完善的海上搜救責任體系,要將各部門海上搜救工作職責明確下來,從組內成員搜救工作合力不足的情況來看,主要原因是未能將搜救工作職責明細下來,很多職能部門不清楚自己的責任,導致搜救工作做得不到位。對此,要將激勵機制與制約機制落實到位,保證各部門都主動行動起來,通過建立完善的海上搜救責任體系,便于指揮中心統一組織,各成員單位才能快速行動、及時到位,在協同配合下較好的完成海上搜救任務。
(三)根據不同海區、海況,合理組織指揮搜救工作
海上搜救工作要安全周密進行,速度要快,效果要好,為順利完成搜救任務,需要在組織指揮過程中規范其中的關鍵環節。從以往海上搜救工作來看,在出現困難的時候,通常都是臨時研究制定解決方法,沒有根據遇險船舶的實際海況、海區情況,制定具體的搜救方案,對于解決具體問題的方法,未能提前進行設定與文字規范,導致實際工作中缺乏可供指導與參考的東西。對于海上搜救組織指揮來說,需要提前制定相應的搜救方案與應對措施。
縱觀我國海上搜救史,有很多成功范例值得學習借鑒,在完成海事調查處理后,以文字的方式存入檔案,但是未能將提煉出挽救船員生命和船舶安全的成功經驗,也沒有形成規范與教案,無法在搜救過程中發揮出借鑒指導的作用。很多搜救人員面對重大搜救活動時,常常表現的手足無措,究其根本是未接受嚴格、系統的規范和指導。在下面幾種情況下,能夠體現出提前制定具體搜救方案與規范的意義。比如在救助客船汽車艙著火時,主要著火原因如下:第一,船舶在較大風浪下出現搖擺,車輛間摩擦出現火花造成易燃物點燃;第二,車載危險品自燃;第三,車輛不斷晃動造成電瓶線打火將易燃物點燃;第四,車輛燃油箱被碰撞破裂,燃油外溢,遇火種燃燒;第五,車輛發動機長時間處于超負荷運轉下,造成排氣系統不斷堆積大量易燃燒積碳物,車輛熄火后留有火種。由此可知,以上是造成汽車艙著火的主要原因,艙底最容易出現火源,此時不能輕易選擇噴淋救火的方法。只要汽車艙著火,將迅速燒裂車輛的燃油箱,燃油溢出后將在艙底燃燒,并四處蔓延,噴淋器噴出的水很難滅火,甚至導致燃油擴散,增加過火面積。所以客船汽車艙著火后,應采取以下救助方案:第一,立即嚴密封艙,用二氧化碳滅火;第一,禁止采取噴淋滅火的方式;第二,對二氧化碳噴射裝置加以改進,可以將若干個噴孔設置在艙底,這樣二氧化碳能夠直接噴射到火源的位置。
在救助大風浪中進入養殖區的船舶,這類情況主要發生于沿海港口附近的水域較。船舶在進入養殖區后,推進器容易被養殖物纏住,導致失去動力,會隨風飄移或者擱淺。在救助養殖區內的船舶時,要制定如下救助方案:第一,搜救船舶不能輕易近前,尤其是現場四周養殖物較多時;第二,遇險船舶在拋錨待救過程中,要根據指揮要求動車;第三,選擇吃水淺、抗風力強的小型船舶,先進行探路和清除障礙;第四,用小型船舶給遇險船與搜救船之間引纜,同時在小型船舶的引領下,由搜救船將遇險船拖出事發區域。
(四)配備科技含量高、實用性強的搜救設備
主動使用科技含量較高的搜救設備,這樣可以幫助搜救工作順利進行。現階段要從搜救現場實際情況出發,應該將先進實用的搜救設備配置給搜救船舶,確保搜救的成功率,保障搜救人員的安全。從以前海上搜救工作情況來看,通過配置專門的搜救設備,可以有效的應對以下情況:第一,搜救船與遇險船距離很近,但是很難靠近;第二,進入養殖區的遇險船失去動力,而搜救船很難靠近;第三,搜救船和遇險者距離很近,但很難靠近;第四,遇險者落水后出現神志不清的情況;第五,搜救船甲結冰,不利于人員行走時;第六,搜救船在遇險船上進行救助時;第二,要將遇險者吊往救助船甲板時;第八,增加搜救直升機起吊重量,并改進吊纜安全措施。
在海上搜救設備的研發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幾點:第一,遠距離拋繩(引纜)裝置;第二,甲板吊裝滑輪裝置(可移動式);第三,救生圈或其他救生設備拋置和回拉裝置;第四,對落水者的專用鉤帶裝置;第五,專用救生繩索與網具;第六,甲板防滑設備;第七,直升機為落水者拋置救生閥或其他救生設備裝置;第八,直升機對落水者的專用起吊裝置(和吊裝繩索配套使用,節省遇險者的體力)。
三、結束語
總之,當前為保證海上搜救工作的順利開展,要不斷完善海上搜救工作體系,提升搜救人員素質與能力,統一協調組織指揮各方力量參與搜救行動,提升搜救的成功率,保證遇險者的生命財產安全。因此,必須提高對海上搜救工作的重視,堅持“人命救助,快速有效”的觀念,充分發揮出指揮中心的作用,通過有效的組織與指揮,確保將參與海上救援工作的各方力量協調好,保證制定的搜救方案能夠順利實施,提升搜救工作的效果。
參考文獻
[1]梁小成.英國海上搜救志愿者管理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航海,2014,(01):73-75
[2]張清臣,李云斌,孫玉濤.基于北斗系統的海上搜救體系研究[J].天津航海,2014,(03):64-70
[3]黃敏東.我國海上搜救志愿者隊伍建設現狀與完善對策[J].世界海運,2013,(10):27-30
[4]王威,沙小進.海上搜救體系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N].南通航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01):43-45
[5]翁大濤,陳軒,張偉,劉廣強.淺談我國海上搜救應急預案體系框架[J].中國水運(下半月),2015,(11):6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