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麗
摘要:互聯網文學的快速發展,誕生了很多網絡文學編輯,與傳統的文學創作相比,網絡文學創作在內容和形式上更加多元化,對網絡文學編輯的要求與傳統編輯工作也有比較大的差異。本文根據現有的研究資料,詳細分析了網絡文學創作對編輯提出的新要求,針對網絡文學編輯工作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希望能夠對網絡文學編輯工作開展提供一些幫助和啟示。
關鍵詞:網絡文學;編輯;建議
最近幾年互聯網快速發展,為網絡文學的繁榮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尤其是手機作為移動閱讀平臺,為讀者閱讀提供了便利條件。同時,網絡文學平臺的日益增多,也為網絡文學創作及閱讀創造了良好的條件,比如說起點、紅袖添香等。網絡文學的快速發展,對網絡文學編輯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編輯工作當中要順應網絡文學的發展潮流,同時滿足編輯工作的基本要求,對網絡文學編輯工作素質、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網絡文學創作對編輯提出的新要求
(一)要求必須具有更新、更豐富的詞匯儲備
網絡文學作者可以說是各種各樣,其文學素養和創作能力千差萬別,文學作品的質量也是千差萬別。很多作者比較年輕,在創作的過程中喜歡使用網絡語言,一些網絡流行語經常出現在網絡文學作品當中,比如說“紅糖哥”、“小雞燉蘑菇”等,這些語言如果編輯不知道真實的含義,可能會產生錯誤的判斷,這一點是傳統文學創作當中所不能遇到的,這是網絡文學發展對編輯提出的一個新要求。網絡文學編輯,必須經常性的了解一些網絡流行語,了解這些網絡流行語背后的含義,這是當前網絡文學編輯所必須具備的一項素質。
(二)要求必須具備熟練使用計算機及相關軟件
網絡文學創作都是在計算機上進行的,不管是作者還是編輯,工作都離不開計算機。同時,在平臺上創作及審核,也需要借助于一定的計算機軟件才能實現。如果編輯不能熟練的使用計算機,那么就無法高質量、高速度的完成編輯工作。比如說各大網絡文學平臺,起點、紅袖等,都有自己的網絡編輯平臺,編輯在工作的過程中對作品內容和形式的審查,都是在平臺上完成的。而傳統的文學創作,并不需要借助于軟件平臺,雖然也使用計算機,但是卻并不依賴計算機,多數校審工作都是在打印稿上進行的。因此,熟練的使用計算機及相關軟件也是網絡文學發展對編輯提出的新要求。
二、網絡文學創作下編輯工作建議
(一)要更加廣泛的參與網絡生活
網絡生活不同于日常生活,網絡生活有自己的特點,在網絡生活中人們表達自己的思想更加自由、奔放。網絡文學編輯要想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更好的認識和了解網絡文學的發展特點,了解網絡文學作品的內容,積累網絡流行語言等,就必須更加深入的參與到網絡生活當中,比如說參加微博互動、參加論壇討論、貼吧跟帖等,很多網絡文學作者都喜歡參加這樣的網絡活動,在網絡活動當中彰顯個性、表達思想、宣傳作品。在網絡文學作者比較活躍的地方,編輯不僅可以深入的了解他們的語言特點,以及不同的語言所要表達的含義,對編輯了解一個作者、一個作品具有重要意義。比如說目前很流行的幾部網絡文學作品《完美世界》、《召喚三國》等,這些作品的作者幾乎都有自己固定的網絡生活,多了解這些作品作者的網絡生活,對網絡文學編輯工作能夠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
(二)多閱讀不同類型和風格的網絡文學作品
網絡文學編輯在工作中的閱讀量比較大,但他們在工作之余并不愿意多閱讀網絡文學作品,有的編輯甚至對網絡文學作品產生了抵觸、厭倦了心理,這種工作狀態對其編輯工作有重要影響。建議網站適當的減輕編輯工作的壓力,規定網絡編輯每天的閱讀量,不能超過這一閱讀量,比如說一天10萬字、15萬字等。當然如果編輯工作狀態比較少,可以適當的增加閱讀、編輯量。這樣,可以讓編輯在工作當中始終保持良好的工作狀態,避免因為工作狀態下降影響到審查質量。這樣,編輯工作壓力降低了,工作質量也就提高了,也有更多的時間在工作上閱讀更多的網絡文學作品,準確把握網絡文學創作的特點及發展方向,以及網絡文學的流行趨勢,這對提高編輯質量,領悟網絡文學所蘊含的思想和表現的形象具有一定的作用。
(三)積極參加各種網絡文學創作交流會
現在各大網絡文學網站都會在一些節假日開展網絡文學創作交流會,比如說起點網絡文學創作年會、作者交流會等,這樣的活動對編輯與作者來說是難得的交流機會。每個文學網站,可以通過這樣的活動,讓編輯作者進行面對面的交流,共同探討網絡文學創作、編輯工作中存在問題,消除工作中與作者發生的各種誤會,共同就提高網絡文學創作質量努力,通過作者與編輯共同努力來提高作品質量。
總之,網絡文學有自己的特點,網絡文學編輯在工作當中必須跟上網絡文學發展的步伐,體現出網絡文學創作的特點,增強鑒賞、編審和修改的能力,融入到網絡生活之中、積極與作者進行溝通交流,只有這樣才能讓更多的優秀作品脫穎而出。
【參考文獻】
[1]林新華.傳統審美價值對網絡文學創作的影響[J].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1).
[2]木葉,王振宇,陳村.網絡時代的“存在與虛無” —專訪陳村[J].社會觀察.20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