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也
摘要:本文首先簡述了女性的地位與價值,進而敘述了個人對女性的理解,探討了女性的當代狀態背景下的本質和女性看待問題的微妙差別,淺析繪畫作品中女性情感世界與抽象的藝術表達方式的聯系。作為女人,無論處在哪個歷史背景之下,其特殊性在這個道德底線模糊的社會里,都是值得人們研究與探索的。女性的內心世界,畫面里呈現的抽象片段,以及色彩和機理的變化與組合,互相滲透,緊密相連。
關鍵詞:情感世界;女性角度;抽象表達
一、當代文化背景下談女性的意義
當我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理解“女人”這一群體時,我控制不住自己去關注一切與女性相關的東西,而“藝術”中的女性尤其能體現其群體的特征。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西方國家進入后工業化社會,以及后現代主義思潮的異軍突起,現代女權主義在總體上發生了某些轉向,并導致女權主義發展進入一個新的階段。20世紀90年代初,“女性繪畫”成為一個逐漸開始被人使用的文化概念,對它的詮釋也是眾說紛紜,女性學者陶詠白給了它一個較為貼切的解釋,即“凡是出自女畫家之手,以女性的視角描繪女性生活及展現女性精神情感,并采用女性獨特的表現形式的繪畫,都稱之為女性繪畫”。中國女性繪畫的發展經歷一個曲折而漫長的過程,女性繪畫發展到當代已經趨于自覺,中國當代女性繪畫的自覺是女性畫家女性意識自覺的藝術體現,西方女權主義理論給當代女性帶了很大的思想沖擊,它推動著女性自主探尋藝術創作的真諦,然而在眾多女性藝術家當中,給我震動最大的兩個應該是弗里達·卡洛和喬治亞·奧基弗,在她們的作品中我似乎真實地體會到了她們的精神世界,由心而發、至死不渝,因為喜歡是要用生命來捍衛的,所以她們的作品和人本身也都是值得我們去捍衛的!
二、抽象繪畫中藝術表達手法的特征
抽象藝術是與具象藝術相對的名稱,也可稱為非具象藝術。它的特征是用情緒的方法去表現概念和作畫,而這種方法基本上就是屬于表現主義的,最早見于康定斯基的作品。它是由各種反傳統的藝術影響融合而來,特別是由野獸派、立體派演變而來。“抽象”藝術在畢加索看來并不存在,他認為只不過有人強調風格,有人強調生活罷了。在米歇爾·塞弗爾看來,抽象藝術是:“我把一切不帶任何提醒,不帶任何對于現實的回憶——不管這一現實是否是畫家的出發點的藝術都叫做抽象藝術。
抽象藝術是無主題無邏輯無故事的藝術,是經驗之外的生命感受,是通過抽象的色彩、線條、色塊、構成來表達和敘述人性的藝術方式。抽象藝術追求獨創性,并把創新作為唯一的藝術。正因為抽象藝術有著挑戰經驗與世界,可以創造出前所未有的新美圖畫的特點,我們常常會覺得抽象藝術的不可接受與不可理喻,會感嘆抽象藝術作品驚人的陌生和晦澀。其實,這一切只是經驗與想象的矛盾所致。要知道藝術并不是具體的物質展示,而是抽象的感覺過程,是主觀意識的活動。
抽象藝術的獨創性,給我們主觀意識以最大的活動空間,感受藝術才能得到最美好的享受。抽象藝術注重形式更甚于注意內容,形式可以千變萬化,可以柳暗花明。抽象繪畫不模仿任何已有的創造,刻意在視覺空間,創造出獨特的繪畫語言,以鮮明的個性及藝術符號來完成畫家對藝術的生命體驗,還特別強調繪畫語言的單純性,即繪畫形式的純粹性,不帶任何經驗的構想。
三、抽象繪畫的表達手法與女性情感世界表現的契合
當代女性的理解,不等于要否定了女性的內心情感的真實性,只是發展到今天,這成為一種時代特有的社會現象,在這樣一個物欲橫流、道德觀念淡薄的當下,作為女性,我相信人在探索的路上,有內求和外求兩種方式,缺一不可!對事物本質的認識和對自己處境的理解,方方面面都可能制約著女性自身的發展,而“女性主義”從某種角度上講,便是這不可缺少的原動力!當女性的“自我解放”與“自我放逐”成為爭論的話題時,抽象的尺度也在放大,潛在可轉變的空間也在試探性地擴張。
西方女權運動的發起使得沉醒中的千萬女性如夢初醒。一時間在各個領域掀起了一股女性主義熱潮,而女性主義藝術就是其中的一股勢力。此時,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中國女性在繪畫領域的呼聲越來越強烈。女畫家作為創作,生活與社會的多重性角色決定了她們存在著與男性畫家不同的生命情感體驗和思維方式,有著較男性更善于接受和感覺印象的能力,有女性體味世界的細微和善意,有將自己卷入情感和審美意愿的女性執拗和女性表達慣性。女性將個人感受與素質融入自己作品的主題與形象就使得繪畫迂回著女性的自述話語,洋溢著女性風采,熔鑄著女性的思想。她們在以表現女性形象的認同以及其對生存世界的關注。從潛意識中,女性作品中的形象與自己的生活感受,審美理想是剪不斷理還亂的關系。從某種角度說筆下形象絕不僅僅是創作課題,而是畫家的審美態度與精神寫照。因此,女畫家賦予自己的畫面形象以明顯的自述特征在長期的主題文化以社會題材創作中,她們不同于男性的地方就是對女性的肯定、尊重和維護,創作合乎自己審美理想的女性形象。對于女性在家庭和社會中的角色給予肯定和維護。形象塑造的自述性還體現在現代女性意識繪畫所追求的坦誠、實在及修養的外觀中,沖破原有繪畫模式的束縛,表現自己的精神世界。這與男性作品中的有意味的象征形象和符號不同,她們更多的是關注自己內心的體驗與感受,不只是為了迎合社會的認可,更尊重女性內心的獨白。只有當她們用自己的語言重建現實時,她們才能獲得表達個人經驗的權利。
【參考文獻】
[1][英]愛德華·路?!な访芩怪?《二十世紀視覺藝術》.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2]何政廣主編.《奧基弗—沙漠中的花朵》.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3]周樂詩.《女性學教程》.時事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