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今的卡通裝置的設計方式,更具歷史共鳴的巧妙設計方式,便是“本地取材”。本地取材,有物質材料取材,與文化元素取材兩個方面。物質材料取材,包括運用本地的工業制品,廢棄物現成品,廉價傳統材料,特色產品等。文化元素取材通常與在某一地域流淌過的時間中的人和事相關。
關鍵詞:卡通裝置;取材
本地,通常的意義是事物發生的當時地點,其也有本心的解釋——《論語·子罕》“子絕四”南朝梁皇侃義疏:“今為其跡涉茲地,為物所嫌,恐心實如此,故正明絕此四,以見本地也?!彼?,本地既有物理上的同域性,也具有心理上的互感性。
我們講到本地,是包括了同一區域內人物風俗,文化共賞,物理材料等一系列物質與精神的要素。所以一座城市的風物歷史,全都涵蓋在一個“本地”的內涵與外延中。
當今的卡通裝置的設計方式,更具歷史共鳴的巧妙設計方式,便是“本地取材”,本地取材的思路方法來自于當代藝術的裝置方法,在藝術家進行駐留項目或者就地創作裝置作品的時候,往往會取材于與本地聯系緊密的素材與符號,如貧窮藝術流派大師雅尼斯·庫奈里斯2011年在今日美術館的個展中展出的“中國系列作品”。這是他近年來創作于中國的裝置,如其中一件裝置作品就為懸掛著無數青花瓷碎片的大型鐵板;中國藝術家邱志杰也于2011年與香港時代廣場的合作中展出了卡通特質的“油桶龍”,用廢棄油桶與中國符號龍進行了有趣的鏈接,并在油桶上刻畫出傳統龍圖騰的胡須面貌等,這種和中國的“本地鏈接”,去嚴肅化的卡通傾向,詼諧的調侃了壟斷,浮躁與強大,發人深思。
卡通裝置和嚴肅裝置是沒有明顯界限的,我們可以說所有變形意味的事物都帶有卡通趣味,但也可以說通過卡通可以折射出社會文化的一角,如李奇登斯坦的波普裝置。
卡通裝置的就地取材已經成為國際上最有文化意義的創作方式?;趯Ρ镜匚幕淖鹬兀苎麆撟骺ㄍㄑb置的藝術家,肩負用流行文化激發傳統文化的自信的任務,將本地取材的方式發揮到了極致。而本地取材,有物質材料取材,與文化元素取材兩個方面。
物質材料取材,包括運用本地的工業制品,廢棄物現成品,廉價傳統材料,特色產品等進行創作思考。
當今較活躍的卡通裝置藝術家是佛羅泰因·霍夫曼,他的大黃鴨因用卡通的方式將全球化的水域打了一個充滿童心的大比方而知名。他在物質材料取材上具有鮮明個性。在還未全球知名的2011年,他就在瑞典厄勒布魯創作了一只13×16×16米見方的大黃兔,取材于瑞典當地的鋼筋混凝土,金屬,木頭等材料,其中本地特產黃色墻面板應用于兔子的表面部分,這取材于當地的工業制品;在廉價傳統材料方面,2014年他在上海設計之都活動周中創作了一只10米高粉紅貓,全部用竹條手工編織而成,竹的材料運用凸顯了貓的中國身份;而特色產品的例子是他2010年在巴西圣保羅PIXELSHOW回憶創作的巨型猴子,取材于巴西國寶品牌人字拖鞋HAVAIANAS,用本地一萬只HAVAIANAS組成了這只仰天而躺的悠閑猴子,色彩斑斕的拖鞋渲染了巴西的南美熱帶風情,也將HAVAIANAS的品牌文化通過最輕松的方式帶到了全世界。
首先,物質材料方式并非簡單的尋找地域性的表面視覺材料,而是從文化的根基入手,通過聯想方法尋找能引起社會共鳴的物料,可以是當地易尋的,也可以是具地域特點的,在此基礎上需考慮裝置發生時間,地點,事件;其次,卡通裝置的造型多為動物或人物形象,需要在物理性質上易于造型的材料,而組合方式可以是懸掛,粘貼,編織,塑造,等等。如杰夫昆斯的1992年的作品《小狗》,將城市中隨處可見的綠化植物花卉編織于金屬框架上,構成一只巨大的園藝小狗,簡單的工藝下顯示出日常材料與流行文化的碰撞。
文化元素取材通常與在某一地域流淌過的時間中的人和事相關。在中國,文化取材有很好的優勢就是,傳統文化的豐富提供了大量素材——四大名著,珍稀動物,民間工藝,說文解字,等等。但恰因如此,卡通裝置的文化取材的選擇才顯得異常困難。但在商場的跨界合作這個平民化的范疇里,這方面得到了較好解決,其方式就是引用當年的生肖依托點。如2016年重慶龍湖時代天街購買了《大圣歸來》的裝置版權使用,迎合猴年到來,與天街與“天宮”的聯系寓意,其貼切程度作為商場裝置是適宜的。這似乎成為一個國內商場慶賀新年的符號化裝置運作方式,在大眾角度是無可厚非的。但這樣的取材方式,在更深厚的文化藝術領域顯得浮躁與無力。
那么除去前述一覽無余的慣性取材方式,文化元素的本地取材,卡通裝置的文化符號取材,應該從哪些角度入手呢?本文認為,我們的文化藝術,都源于符號表象下的深厚歷史人文沉淀,那么裝置的元素選擇,應由淺及深進行思考。如馬年千篇一律都是馬的卡通裝置,不如深入挖掘馬的精神,將馬的符號象征如快速,迅捷,或者馬相關的寓言典故,用抽象或是變形的方式表達出來。如草間彌生的卡通花兒,沒有任何迎合淺顯時節概念的元素,卻表達了人類的愛在盛開的美好愿景。
所以在物質取材與文化取材上,需要藝術家,設計師及工匠們,在創作之前深入當地調研,展開城市,品牌,田野,文獻等一系列調查,哪怕只是短短數天,都能獲得對當地物質文化元素的一定認識。如在重慶,街巷中的挑夫,火鍋,棒棒,臺階等市井文化,山邊田野的吊腳樓,茶葉,手工藝,等等,都在等待智慧之人將其萃取點睛為時尚文化的一部分。2016年江北北城天街展出的,時裝品牌“單農”與藝術家吳達新合作的巨型竹編鱷魚就是以傳統籮筐的竹編手藝創作的大型裝置。
當代卡通裝置,為了迎合商業的快速高效制作,很多千篇一律運用泡沫,玻璃鋼等傳統材料,費時費力,也帶來了昂貴的制作開銷。打破這種局面,需要智慧的運用信手拈來的材料與符號,這需要藝術家們和工匠們的策劃與調研,從外及內的挖掘一個概念的內在訴求,由思考的沉淀激發靈感。
作者簡介:魯婷婷,性別:女,出生年月:1981.6,單位:四川美術學院,職稱:講師,研究方向:動畫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