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竹
摘要: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迅猛,對藝術設計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高校藝術設計課程體系明顯滯后,滿足不了我國現代藝術設計發展的需要。改革與轉變藝術設計教育人才培養方式,關系到我國藝術設計教育的發展前景和學生的就業或創業現實利益,改革培養模式,強化學生的專業素質和文化藝術素養,培養出社會發展亟需的高質量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勢在必行。
關鍵詞:藝術設計教育;人才素質;培養方式
經過建國以來的努力,我國的藝術設計教育在學科建設、教育體系等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學科門類齊全,為社會培養和輸送了一大批藝術設計人才。近年來,隨著社會文化和經濟事業的蓬勃發展,一些藝術設計行業也相應的發展起來,如廣告設計與文化傳播、企業形象策劃與推廣、展示設計與會展經濟、設計商務與市場營銷以及設計管理等等。這些藝術設計人才市場需要大量技藝精干并具有發展潛力的一線從業人員。然而,長期以來,我國很多高校的藝術設計教育培養方式遠遠不能滿足社會與市場發展的需求,探討藝術設計教育人才培養方式的改革顯得十分必要。
一、改進高校藝術設計人才培養方式的必要性
當前,高校藝術設計課程都大同小異,一般包括基礎課與專業課、理論課與實踐課、必修課與選修課等幾種,這對課程的橫向和縱向結合不利,難以體現課程間的結合和承前繼后關系,并且課程的培養過程和培養目標一般都是通過試卷考核。在信息網絡化、經濟全球化和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藝術設計教育在教育觀念、教學模式、教學方法上在發生深刻變化。藝術設計教育不再是單純傳授所謂設計知識和技能,而是參與建構公共社會生活形態的創造性工作。在此情形下,隨著新觀念、新知識、新技術和新材料的不斷涌現,許多設計的最終完成出現了設計師對設計活動無力控制的現象,這就使藝術設計教育面臨著新的嚴峻挑戰?;诖?,有條件的院校就需要在課程設置上推進素質教育,調整學科專業結構和專業方向,朝著應用性和實用性方面拓展,培養目標趨向多元化,將綜合知識更多地滲透到專業課程之中,融會到教學之中。
長期以來,我國高校藝術設計專業教育領域,專業教育、師范教育和高等職業教育的層次沒有很好的區分度,教學大綱互相模仿,培養目標不明確,人才培養結果在很多情形下表現為通才教育不足、專業性不強。有鑒于此,高校應該與時俱進更新教育觀念,與相關學科專業融合,發展市場經濟急需的專業門類,根據實際情況確定培養目標、培養層次,特別注重能力培養。其中,設計專業型人才培養方面,主要培養掌握創造性設計思維方法、設計開發等前沿技術能力;設計綜合型人才培養方面,要求知識面較寬,具有廣闊的智力發展空間,設計應用型人才培養方面,培養有較強實際操作能力和動手能力的設計應用人才,特別注重實踐能力的訓練,能夠勝任一線設計工作的需要。市場經濟的發展為藝術設計教育的發展提供了契機也帶來了挑戰,藝術設計從來都是以創造為生存特征、以創新為發展路徑的一項事業。為了設計教育的長足進步及專業發展,改革當前的設計教育教學模式是十分必要的。
二、改進高校藝術設計人才培養方式需要考慮的幾個問題
(一)科學制定招生計劃,強調專業素養和文化素養的平衡。藝術設計類招生計劃應科學,堅持科學與藝術結合、德與藝結合的辦學思想,培養德藝雙馨的高素質復合型藝術人才,除素描、色彩的基礎應試外,還應科學、靈活地增加設計專業命題考試,把具有專業潛質、設計能力較好、文化課素養高的考生招進來。
(二)提高藝術設計師資綜合素質,倡導團隊協作培養。設計教育教學要求相關教師具備高超的設計藝術理念和精湛的專業素質,既是設計能手富有實戰經驗,又具有較高專業理論水平。在知識結構上能與時俱進,不斷調整和更新,把最前沿、社會最需要的知識技能傳授給學生,把課程重點問題、講授方法、教學內容科學地組織和整理,甚至能培養學生具有鮮明的藝術個性。教師要樹立科學的文化觀和嚴謹的治學態度,在設計上強調嚴謹的設計觀念和態度,提倡個性審美、創新精神及設計的獨立性,樹立科學的文化觀、藝術觀,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三)加強創新意識的培養。藝術設計的生命是創造。藝術設計教育應在以下幾個方面做出努力:
1.完善課程體系,擴大選修課比例。目前,設計專業學科已呈現出交叉、多元化的發展趨勢,學科邊緣越來越模糊。但當前高校藝術設計專業選修課比例明顯低于其他國家,培養目標過于強調專業縱向化,過于強調專業技能訓練模式,專業選擇面較小,限制了人才多元化的培養。因此,應科學地加大選修課程比例,促使學生知識結構多元與視野寬泛,使學生個人興趣、愛好的專業特色盡可能充分展示。另外,有些特定的課程可以考慮適當的增減與調整,例如,《藝術概論》之類的課程讓學生自修,增加《傳播學》之類的課程。
2.珍惜手繪傳統。數碼手段在設計教育中廣泛應用固然有其好處,但電腦的使用需要做一分為二的分析,隨之而來的一個問題是,許多學生已經不用手繪表現技法,久而久之設計創造力缺失、設計能力下降,出現新的損失。手繪表現技法可以迅速記錄創意感受,激發設計靈感,使創意思維始終游刃有余、充滿想象力。課程設置中要堅持手繪的良好設計習慣與傳統,以保證設計作品的原創性。
3.重視民族文化的傳播教育。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全球化語境中,國外強勢文化不斷向外擴張,弱勢文化會被逐步地同化與兼并。試想,如果整個世界都同一化文化藝術式樣,世界將失去民族文化的多樣性。堅定發揚本民族特色,才能抵制外來強勢文化的入侵,才能讓民族的東西發揚與延續。因此,設計教育中應加強設計與傳播,力爭使優秀的民族設計文化受到世界的認同。
4.基于生態學的專業課程體系構建。藝術設計專業課程體系摒棄單純的卷面考察方式,其生態目標應該是學生能力、知識的提升,同時由于藝術設計類專業的特殊性,更應該強調學生個性、創造性、審美性的培養。
【參考文獻】
[1]劉麗瓊.高校藝術設計教育現狀與教學改革初探[J].美術教育研究,2015(12).
[2]劉靜.基于生態定位下高校藝術設計教育課程體系構建[J].美與時代(中),2015(06).
[3]李志強.高校藝術設計課程創新與藝術設計人才培養的思考[J].常州工學院學報(社科版),2014(06).
[4]莫丹華.論藝術設計類學生設計思維的培養[J].藝術與設計(理論),2014(08).
[5]杜京明.高校藝術設計教學改革初探[J].才智,201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