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倩倩
摘要:設計是對差異的控制。“白”是一種令所有顏色都從中逃走的顏色,其蘊含的多樣性也是無限的。“白”不僅是一種顏色。也必須被視為一種設計理念。
關鍵詞:白;屬性;形象體現;空間
“白”不是白的,讓“白”得以誕生的是一種感受白的容納性。所以我們不去尋找白,而是需要搜尋一種能感受白的感覺方式。靠著這種搜尋,有了感受“白”的容納性,我們就能將我們的意識瞄準一種比普通的白更白的白。有了這種能力,我們才能意識到“白”,對世界諸文化難以想象的多樣性中隱藏的“白”才能有所察覺,然后我們才能開始理解“靜”或“空”等詞語,辨識出其中所隱含的意義。
白是一種顏色嗎?它可以說像一種顏色,但不是一種顏色。那顏色是什么?作為現代物理學的結果,今天我們有組織顏色機制的清晰系統:孟塞爾于奧斯瓦爾德顏色系統,他們以色值、色度、飽和度等為基礎的三維表示系統,讓我們能明晰的將色彩 結構理解為一種物理現象。但我們并非以這些系統方式感受顏色。
人對顏色的感受是一個綜合體。所以顏色不只是視覺的,它與我們全部的感知都相關。標準的顏色系統只是從顏色這一錯綜復雜的東西里提取其物理和視覺特性創造出來的有序排序而已。
如今,人們用色標本位印刷,紡織及工業產品指定和規范顏色。大多數手冊反應了孟塞爾于奧斯瓦爾德顏色系統,它能方便使用地確定顏色的規格。由于該系統有序、客觀,故能幫助人們以絕對的確定性傳播所要的顏色。
另一方面,“日本傳統色”。這個冊子是按日本傳統顏色名稱編排的。由于其編排目的不是一種連貫的系統,它并不總適于嚴格地規定顏色,而是以輕輕喚醒各種顏色形象的力量著稱。它表達了顏色微妙的情感方面,但不僅如此。顏色不是某種獨立存在于自然中的東西,而是一種特性,一種被精細地形諸于能描摹光之微妙變化層階的詞語。傳統顏色實際上是一種看待顏色的方式,一種品嘗顏色滋味的方式,作為命名它們的詞語保存在某一文化中。
就像一個整體石灰巖洞的形成是基于難以察覺的水滴下落的不斷重復,顏色的名稱也是通過我們與自然的瞬間,與世界諸多變遷不斷累積的互動而一點點生成的精神想象。它們中的一部分不復存在,另一部分經過變形,其形象未經過察覺的發展進入被成為“顏色”的意識大系統中。白,就是這些傳統顏色之中極其突出的一個。
如果將光的所有顏色混到一起,它們就成了白色的。將油漆或水墨中的所有顏色去掉,它們就成了白的。“白”是所有顏色的合成,同時又是所有顏色的缺失—缺失。作為一種脫離顏色的顏色,它很特殊。換句話說,顏色僅是白的一個單獨方面。只要它避開顏色,并因此更強烈的喚醒物質性,它就是一種材料,它如一種空的空間或邊緣,孕育著時間和空間,它甚至含有“無”和“絕對零”這樣的抽象概念。
不消說我們這里所說的“白”不具有一般時尚色、消費色之屬性,亦非色彩理論的一項客體。其特性亦無法按傳統顏色的譜系予以闡明。“白”一直是一種概念和一種支撐美學的資源,人類意識的一項不變客體。
世界是一團混雜顏色的混沌。樹木那令人神清氣爽的清新、湖面的波光粼粼、新鮮香甜的水果的色彩,嗶啵作響的火焰的顏色,這其中的每一種我都喜歡。然而,所謂一切皆歸于塵土,即在時間累計中混合了數量無限的行為和令人興奮的體驗,在時間的宏觀視野下最終都歸于棕色。以此觀點,地球是身著偽裝出現的。進一步攪拌之,代表生命的顏色就會變成一種混沌的灰色。但混沌并非死亡。令人眩暈的顏色能量將會加強,從混沌內部,一種全新的顏色將會誕生。
把“白”加到這幅再生與輪回的圖景上。在這幅極其震撼的圖景中,“白”占據了一個特殊的位置,從混沌中挺身而出。與混合的消極原則對立,白通過突破那傾向于回歸灰色的退化的重力而變得明晰。“白”作為特質的終極而獲得存在。它既不是一種混合物,甚至也不是一種顏色。
“白”起于混沌,是生命與信息的原始形式。生命作為顏色閃耀,而白是那達到與混沌相反一極的傾向,在純粹中甚至脫離顏色本身。生命包裹在“白”中降生到這個世界,但從那一刻起,真實的、外化的生命便踏上大地,取得顏色,就如一只小黃雞雛從蛋中孵出生命的形式。“白”是某種無法在一個真實世界實現的東西。我們可能覺得見過或是摸到過“白”
但這只是一種幻覺。“白”在真實的世界中被絕對的污染,而僅存對“白”的渴望的痕跡。“白”是精致的、易損的。即使是其誕生那一刻,它也不是完美的“白”。它已被污染到一種令我們渾然不覺的程度。而這在我們意識中給了“白”所有的優點。
按古代書寫符號領域的學術先驅白川靜博士的說法,“白”的中文字在古代是骷髏的符號。在書寫早期,抓住人們想象力的“白”的形象時一具被遺棄在曠野中、遭受風吹日曬的骷髏。走過沙漠時人們會發現動物的尸骨,沿著海岸,海洋動物的尸骨或貝殼散落于沙灘上,因而這些骷髏、尸骨和貝殼給人留下了作為生命痕跡的白的印象。
“白”存在于生命的周圍。首先,乳汁是白的。吸允對于動物來說是一種生命行為,將生命自身豐富的營養。所以我們叫做“乳白”和有機物的味道。從乳頭里流出來的生命的食物是白的,著實有意思。“白”位于從大混沌中脫穎而出的生命,也即信息形象的邊緣。混沌就像這世界,“白”就像一種地圖,或是一種形象體現。為世界繪制地圖,或生成形象體現就是平面設計。“白”是生命的原始形式。我將我自己工作的原始形式視為想象白從混沌的灰中跳脫,并升志崇高的高度。
【參考文獻】
[1]原研哉.設計中的設計[M].朱鍔譯.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6
[2]迪耶·薩迪奇.設計的語言[M].南寧: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3]愛麗絲·勞斯瑟恩.設計,為更好的世界[M].南寧: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