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剛
〕摘要:建筑不只是供人們居住的場所,在長期的社會發展過程中,建筑已成為中國文化重要的物質載體。中國建筑不但形成了別樹一幟的建筑風格,也形成了鮮明的建筑文化。本文在參閱大量相關研究文獻資料的基礎上,結合筆者工作經驗和自身見解,主要對中國傳統建筑文化進行了簡要的探討。
關鍵詞: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禮制;宗族觀念;天人合一
建筑是使用木材、石料等建筑材料建造的供人們使用或居住的場所,從該定義來看,建筑包括房屋、橋梁、園林等多種類型。在長期的社會發展過程中,建筑已經超越了其自身的功能,具備了有深厚歷史積淀的文化內涵,是人類多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以其物質存在,生動的保留了不同國家、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歷史發展過程,是人們文明重要的物質載體。本文主要從三個方面探討了中國傳統建筑文化。
一、“禮制”與中國傳統建筑
在我國漫長的封建社會中,“禮制”占有重要的地位,是維護封建統治的重要工具。孔子作為“禮制”的忠實倡導者,提出了“克己復禮”等多項主張,側面反映出了禮的突出作用。我國傳統建筑同樣有著明確的等級劃分,從建筑布局、結構設計到裝飾布置,都有著鮮明的政治倫理標準,以凸顯尊卑有別、上下有序的封建禮制,這就是中國傳統建筑中的“禮”。
居民建筑也有著嚴格的等級制度劃分,各朝各代統治階層甚至通過律法形成標準。各級官員辦公或居住的府邸,均有嚴格的規定與要求。建筑裝飾所體現的倫序等級非常明顯,如在中國傳統建筑中,基座是一種常用的裝飾方法,通常居民僅能用普通臺基,而品級較高的官員則可以用高級臺基,只有皇室與佛廟建筑才有資格用須彌座。須彌座原為佛像之下的底座,以須彌山之高大來象征佛的偉大與崇高。因此,皇家建筑以須彌座來凸顯皇權至高無山的權威。屋頂式樣同樣也能代表居民等級,皇室與廟宇建筑多為四面坡頂,達官貴人的建筑多為歇山頂,而普通百姓的建筑多為硬山頂。除此之外,彩畫、天花等室內裝飾也有著嚴格的等級劃分,嚴禁違禮僭用。
二、“宗族觀念”與中國傳統建筑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宗族觀念是非常重要的內容,特別是儒家所提倡的宗法倫理成為封建社會正統思想后,這一觀念已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中國傳統建筑中,宗族觀念與思想都有著明顯的體現。
中國傳統居室建筑生動、形象地闡述了宗族家庭倫理。從平面布局來說,居民分布通常由多個單體建筑組合為庭院,多個庭院集合在一起就形成了村落。庭院是同祖同宗家庭共同生活的地方,而村落為同族同姓之人共同活動的地方。這種布局方式是以血緣為紐帶,突出族群的重要性,有效提高了家庭凝聚力,體現出了傳統家族特有的宗法特質。此外,居民體院內部布局同樣有著豐富的內涵,為體現長幼有序、父尊子卑,通常將家長居住的正室建于正上方,并安排有家庭聚會與祭祀祖先的地方。正室兩側房屋歸晚輩居住,與正室分屬主從地位,體現了居住者的家庭地位。因主室屬于家庭居室中最為尊貴的居室,有同宗集會的功能,所以人們通常以“堂”稱呼父系親屬,而母系親屬不屬于同祖同宗,無法算入同“堂”之后,因此稱之為“表”。考慮到室正房偏這一觀念,古代人們對稱結發妻子的稱呼為“正室”,而對妾的稱呼為“偏房”。
三、“天人合一”與中國傳統建筑
在中國傳統中,“天人合一”是最為重要的一種思想理念,強調的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重視對人對外界的投入與關注。在中國傳統建筑中,非常重視人工與自然之間的和諧共生,重視建筑與環境之間的映襯與相互影響,追求曲折盡致、虛實相生、意有回境以及情趣相生,以達到天人合一的高上境界。
不同地域的居民在建筑選址、結構、裝飾風格等方面均有著鮮明的地域特色,相融于當地的自然環境。西北地區為黃土高原地形,干燥少雨,當地居民居室多為挖穴為窯,形制古樸而蒼茫;東北地區為平原地形,原野遼闊,天氣干燥寒冷,當地居民居室多為雕梁畫棟,厚重莊嚴;西南地區潮濕陰熱,多蛇蟲,當地居民居室多虛空而建,在片片竹林叢中有幢幢竹樓,拙樸雅致;江南地區湖泊縱橫,當地居民居室多傍水而建,恬靜柔美。建筑在應用色彩方面,南方植物種類較多,自然色彩豐富多樣,所以建筑多采用自然原色,褐柱青磚、粉墻黛瓦,自然且優雅;而北方的自然色彩相對來說比較單調,所以建筑色彩熱烈而濃重,綠窗黃瓦,紅墻朱門,色彩鮮明而熱烈。
四、結語
中國傳統建筑是中華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的重要載體,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那些精美的建筑裝飾,獨特的建筑布局以及絢麗的建筑色彩,都使人們驚嘆于中國傳統建筑無與倫比的美。此外,中國傳統建筑憑借其深厚的文化內涵,引發了人們對于自然、人生與歷史的深度思考。
【參考文獻】
[1]馬晨.我國傳統建筑文化保護的若干思考[J].湖南城市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03).
[2]和雨,王瑋瓊.淺談中國傳統建筑裝飾中的雕塑藝術[J].現代園藝,2013(04).
[3]呂俐,孫曉璐.弘揚傳統:中國建筑設計的振興之道——訪北京市古代建筑設計研究所所長馬炳堅[J].中國勘察設計,2014(03).
[4]趙凌.傳統建筑文化傳承方式的多樣性[J].湖北美術學院學報,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