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航
摘要:櫻花在日本的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對日本人民來說,櫻花有著多重的象征意義。這些意義的形成和發展都是在日本社會、文化等方面的變遷中逐漸形成的。因此,研究櫻花在日本文化中的象征意義能夠幫助人們更好的理解和研究日本文化。本文就從幾個方面對日本文化下櫻花的象征意義進行了研究和分類。
關鍵詞:櫻花;日本文化;多元象征
日本人民將櫻花看做是春天降臨的象征,因此,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櫻花也反映出了日本人的自然觀念。日本文化在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曾多次受到外國文化的影響和浸淫,并在不斷的碰撞與融合的過程中,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體系。在這一過程中,日本人民也形成了獨特的個性特點。有日本文化研究專家就指出,日本的民族性格主要有兩個層次。第一層是源于日本農耕文化的民族核心性格。另一層次是受到多元文化影響的性格。櫻花文化就是在這兩種性格特點的共同影響下而形成的。在當代日本人民的生活中,櫻花不僅是一種自然景物,甚至成為了一種精神文化,深深影響著日本的文學、藝術、風俗、政治等各個方面,并且隨著時代的發展和變化,櫻花的內涵也在不斷的變遷。
一、櫻花作為文化符號的象征意義
文化符號是隨著一個民族的發展和演變逐漸形成的,日本民族文化符號的形成受到了許多外來文化的影響。并且日本是一個很善于借鑒和模仿的國家,能夠很好的吸收外來文化的精髓,將其轉化為自己文化的組成部分。而日本櫻花文化的產生則標志著日本獨立文化體系的形成。在平安中期前,中國對日本的影響是最大的。中國人崇尚賞花,因此日本人也很注重賞花的風俗,但當時主要是賞梅。平安后期,日本人開始由賞梅轉變為賞櫻花。一開始,這種風俗還僅限于貴族當中,之后就逐漸平民化。發展到后來,櫻花成為了大眾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許多日本的詩歌、短劇中櫻花都是重要的主題和內容。
櫻花作為文化符號的一種表現形式,體現了日本文化多樣性的特點。它既表現了日本人的自然觀和世界觀,還反映出了日本人對社會、國家、道德、審美、文化等方面的認識。本文對櫻花象征意義的研究就將從這幾個方面入手,并分析了由此反映出的日本人文化心理的變化過程。
二、櫻花與日本人的自然觀和宇宙觀
日本人對四季景物的變化有著極高的敏感性,這得益于他們高度發達的農耕文化。日本古代社會中較低的勞動力水平和艱難的自然生活條件也使得日本人對自然形成了一種天生的畏懼感。日本民間很盛行用占卜來預測莊稼收成的好壞,并且還要定期祭拜農神。櫻花的開放時節是農歷三月,這個時間也恰好是插秧的時節。因此,櫻花開放時的天氣狀況從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莊稼一年收成的好壞。日本人也就很自然的將櫻花與農業耕作聯系到了一起。在日本很盛行用櫻花來進行占卜,預測農耕時節天氣的狀況。在民間還流傳著一種說法,即櫻花是農神喜歡的植物,因此每年櫻花盛開的時節,日本人都會聚集在櫻花下祭拜農神,并占卜收成的好壞。
在日本文化中,櫻花還象征著春天,因此櫻花也體現出了日本人的自然觀。日本有很多與櫻花和櫻花季節有關的專有詞匯,例如櫻田、櫻月、櫻湯等。這些詞匯都是日本文化中所特有的,由此也可以看出櫻花在日本人生活中的重要性。日本人的自然觀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日本人將人類看成是自然中的一部分,將自然景物的四季變化與人的生老病死、世事無常聯系起來。日語中有一句諺語“花有期,人有時”就是感慨櫻花和人生命的短暫。
三、櫻花與日本人的對人意識和社會意識
日本人對人與自然關系的主張是雙方和諧共存,不存在誰征服誰的問題。日本人經常將自己比喻成櫻花,用櫻花的開敗來比喻自己的一生。櫻花的凋謝象征著落榜或死亡,櫻花的盛開則象征著成功或輝煌。這種自然觀念也對日本人為人處世的方式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日本人在與人交往時不會將自己的主觀意識放在首位,強調尊重他人,避免與人發生矛盾和沖突。日本人認為沉默是一種美德,是謙虛的表現。日本習語中有一句“沉默如花”就是強調為人處世時,要像櫻花那樣默默無聞,體恤他人。日本人強調以一種平和淡然的方式來生活,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何日本人會對恬淡的櫻花有這么深的感情寄托。
日本社會的另一個特點是等級關系森嚴。日本社會是一種縱向人際網的社會,十分強調長幼有序、尊老愛幼。這在櫻花文化中也有所體現。“櫻花自山下開,秋葉自山頂紅”就體現了日本社會中萬物有序的這一特點。既然日本人認為人與自然是渾然一體的,那么人際交往的原則和自然法則當然也是和諧統一的。
日本人還十分推崇集體意識。他們習慣于將自己隱藏在集體中,但這并不意味著日本人否定個人的才華。日語中有一句話“無處不生花”就相當于中文中的“是金子總會發光的”。它充分肯定了個人才華的重要性,但不崇尚急于表現出這種才能。在日本人的觀念里,一個人的才能只有在集體中才能得到最好的發揮,只有在集體中,人的價值才能得到體現,集體的榮譽也應當高于個人的榮譽。櫻花又很好的承托了日本人的這一種社會觀念,因為櫻花總是同一時間開放,同一時間凋謝。
四、櫻花與日本人的道德意識
日本諺語中還有一句非常受人推崇的就是“花數櫻花,人數武士”。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花當中要數櫻花最美,人當中要數武士最值得人們崇尚。眾所周知,武士在日本社會中的地位和意義,將櫻花與武士類比,足以見得人們對櫻花的喜愛。這兩者的共同之處就在于,櫻花是稍縱即逝的,它開花時開得絢爛,凋落時決絕凌然,就像高尚、果敢的日本武士一般。日本人對櫻花的喜愛從很大程度上也是出于對櫻花這種性格的推崇。櫻花具有一定的雙重性。開放時,它生機勃勃、絢麗多姿,使人感到生命的蓬勃多彩;凋零時,它晦暗虛無,使人感到死亡的絕望。櫻花的這種雙重性格也是日本人性格的一種投射。日本人自身的性格就具有鮮明的雙重性。櫻花性格的雙重性體現在它生時的蓬勃生機和死時的晦暗虛無,而日本人性格的雙重性則體現在他們的“恥感文化”上。日本人的恥感文化不同于西方社會中由于內心道德約束而產生的“罪感文化”,而是由于過于在意外界對自己看法而產生的一種情緒。日本不像西方的一些國家是一神論者,他們對自身價值和行為準則的判斷主要來自于他人對自己的看法。如果能夠獲得社會對自己的認同,那么這種行為就被認為是道德的,反之就是不道德。日本人的這一思想觀念造成了他們在社會內部對自己有著極為嚴格的行為規范,但是一旦突破了內部社會的制約,他們就有可能變得暴躁和歇斯底里。
日本近代的一位思想家新渡戶稻就在他的書中明確的指出櫻花就是武士的象征。武士道事實上是源于中國的儒教。武士精神崇尚對自然的崇拜,而櫻花作為自然的象征自然受到武士道的推崇。在近代日本對外殖民擴張的過程中,櫻花的這種生而絢爛,死而壯烈的特點曾經被扭曲和濫用,從而成為了日本軍國主義的托詞和借口。日本的許多軍歌就是以櫻花為題材的,日本的原陸軍和海軍都曾使用過櫻花作為軍徽。這些都是對櫻花文化的濫用。
但與此同時,人們也應當承認,武士道精神也有其積極的一面。例如,日本經濟在現代社會中的快速增長也極大的得益于這種堅韌不屈的武士道精神。在這種精神的鼓舞下,日本人民銳意進取、勇敢創新,在科技、文化等領域走在了世界的前列,為戰后日本經濟的恢復和進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日本人始終相信,腳踏實地的努力總有一天會獲得回報的,因此他們從不刻意去追逐名利,或是夸夸其談,而是默默的做好自己分內的事。日本人民就像在山野中默默開放的櫻花一樣,在平凡的崗位上辛勤工作,創造出一個又一個奇跡。
五、櫻花與日本人的審美觀
日本屬于一個島國,它特有的島國風光再加上外來文化的影響,共同促成了日本人獨特的審美情趣。
日本人的審美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喜歡小巧精致的東西,崇尚簡潔,注重線條與陰影,愛好殘缺美。櫻花作為日本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對日本人的審美情趣也有深刻的影響。櫻花的種類繁多,色彩斑斕,還有著淡雅的芳香。因此,賞櫻花成為了日本每年的盛事。日本的櫻花一共有300多種類型,不同的種類有著不同的花色和花形。每年到了櫻花盛開的時節,不僅僅是日本人會聚集在一起觀賞櫻花,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也會紛紛來到櫻花之都日本進行一番觀賞。通過欣賞各種類型的櫻花,日本人也在加深著對自然的認識,提高他們的審美情趣。賞櫻花也帶動了一系列產業和文化的發展,例如茶道、花道、繪畫、慶典等。可以說,櫻花與日本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息息相關。就拿花道來說,許多插花藝術都是櫻花為主題的,將櫻花放在美觀的容器中,再在水面上撒上幾片花瓣,來模仿自然中的景象。
日本人崇尚簡潔、殘缺美的審美特點也在櫻花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櫻花的美不僅體現在開放的時候,即使是在含苞待放或是落花滿地的時候,也同樣有一種別樣的美感。而對于日本人而言,凋落的花瓣似乎更有一種殘缺的美,更能引起他們心理上的共鳴。日本人還喜歡在夜景中賞花,日語中的“夜櫻”就是專指夜色下的櫻花。日本人會邊賞著櫻花,邊暢談人生理想或家庭瑣事。
六、櫻花與日本人的實用主義與實利主義
日本人推崇實用主義和實利主義,在當代的日本,這兩種觀念表現的更加突出。在歷史上,日本的這兩種觀念在宗教上也有過體現。公元6世紀,日本為了引進先進的技術對東渡而來的手工藝者采取了寬容溫和的態度,并且包容了他們的宗教信仰。但實用主義和實利主義并不意味著不懂得欣賞美。恰恰相反,日本的商人很善于利用人們的審美情趣。例如,日本的商場就看中了日本人民對櫻花的喜愛,在每年的櫻花季節都制定了有效的銷售策略,推出各種櫻花主題的商品,如櫻花花色的服裝、飾品等,食品柜臺也會推出一系列由櫻花制成的食品,如櫻花餅、櫻花酒等。這種將美好的食物與實用主義相結合的做法也體現了日本人強大的創新能力。
七、櫻花與日本文學
日本一直以來就有賞櫻花的習俗,日語中的“花見”就是專指賞櫻花的一種活動。這一習俗最早開始于平安時代。當時的皇宮貴族在宮中舉辦賞櫻花的盛宴。一開始,這種盛宴只在貴族當中流行,但從江戶時代開始,日本民間也開始流行這種觀賞櫻花的活動了。日本有一首民歌就叫《櫻花》,講述的就是日本民間賞櫻花的風俗。
在日本的文學創作中,櫻花也是最常見的題材之一,尤其是日本的古典文學中,關于櫻花的描寫比比皆是。櫻花那生而絢爛,死而絕美的生命特征極大的激發了文學家們的創作熱情,也影響了日本文學家們的創作風格。在日本的文學作品中經常能夠看到作家們借由景物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從感物到感人,無不借助于櫻花這一具有日本標志色彩的景物。日本著名的作家川端康成就在他的作品中描繪過賞櫻花的景象,更是讓人們了解了日本的賞櫻勝地,伊豆半島。
本文要重點探討一下櫻花在日本古典文化中的象征意義。日本平安時期吟誦櫻花的詩歌數量很多。但這些詩歌并不是單純的描寫景物這么簡單,詩歌中的櫻花也并非是一種簡單的自然景物,很多時候櫻花是詩人內心世界的象征。
日本著名的歌人素性法師曾經寫過一首關于櫻花的詩,詩的大致內容是:街道兩旁布滿了櫻花樹,紅綠相織,交相輝映,都城猶如一幅錦繡畫卷。這反映了當時日本京城的景象。當時的日本街道盛行種櫻樹和柳樹,從而就形成了詩中紅綠交織的畫面。《萬葉集》中也有一首關于櫻花的和歌。歌的內容是:為了今天,我將櫻花留待多日都未曾摘取。如今,山上的櫻花早已開放的如此絢麗多彩。那么,日本人為什么惟獨對櫻花情有獨鐘呢?有一種說法是,古代的日本受到中國文化的影響很深。而在中國,詩人們大多喜歡吟詠桃花在作詩。但是在當時的日本是沒有桃花的,日本的詩人們只能以櫻花代替桃花來吟詩作對。《凌云集》中收錄了平城天皇的一首櫻詩《賦櫻花》。這首詩是用來贊美皇女的,詩中將皇女比作了櫻花。這一表現手法與中國古代詩人將女子比喻成桃花的手法如出一轍。由此也可以從側面證明,日本的櫻花一開始是中國桃花的替代品。在古代,中國一直是日本模仿和借鑒的對象,盡管后來日本的法令制度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體系,但是從根本上來說還是沿襲了中國思路和思想。在文學方面,日本受到中國的影響尤其深刻,因此日本詩人也會有意無意的仿照中國詩人將桃李櫻柳等配對再寫進自己的作品中。在他們的腦海中似乎有一種美好的想象,那就是仿照中國的詩人描寫出桃紅柳綠的畫面就能使日本的街頭也出現相似的景象。這種景致上的追求從根本上來講是對古代中國制度的一種向往。在那些看似描寫景物的詩歌背后,隱藏的是人們對繁榮、昌盛社會的追求,因此詩里的櫻花不再是自然景物,而是心境之花、想象之花。
八、結語
綜上所述,櫻花體現了日本人民的自然觀、社會觀、處世觀、道德觀、審美觀等各個方面的思想內涵。作為一種多元文化的符號特征,櫻花不僅體現了日本傳統文化的特征,其內涵還隨著社會、歷史的變遷而不斷豐富和拓展。在這個過程中,一些原本的內涵可能會被新的內涵所替代,也可能在新的社會背景下,煥發出新的生機。
【參考文獻】
[1]閆志章.櫻花和日本國民性[J].吉林化工學院學報,2010(06):66-68.
[2]李曉艷.櫻花在日本文化中的象征意義[J].青年文學家,2015(11):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