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佳玲
摘要:篦箕流傳至今,雖已失去了它原有的篦污去癢功能,但它的裝飾工藝價值任然很高。它是一種極好的藝術載體,即可制為精美的發飾,又可作成具有觀賞價值的工藝旅游紀念品,并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因此,應繼續開發和利用,讓這一具有幾千年歷史的傳統工藝制品重放異彩。
關鍵詞:常州篦箕;美;價值
“宮梳名篦,情同伉儷;延陵特產,花開并蒂”。常州最早叫延陵,這首常州地區的漢族民謠所唱的就是常州有名的特產篦箕。篦箕,是用竹子和牛骨等材料制作的梳頭工具,中間有梁兒,兩側有密齒。齒要比梳子更密,有的梁上還飾以彩色花雕,精美的篦箕就是一件藝術品。古代婦女常把精美的篦箕插在發間當作發飾,就像現在的婦女頭上流行的發夾一樣。俗話說,“揚州胭脂蘇州花,常州梳篦第一家”。常州自古以來就以制作篦箕和木梳聞名,有“常州梳篦甲天下”和“宮梳名篦”的盛譽,清代每年皇宮貢花、梳篦均采集于此。據史料記載。太監李蓮英為慈禧篦頭所用的篦箕,便是常州篦笈,現保存在北京故宮博物館。隨著社會生活水平的提高,篦箕的實用功能逐漸喪失,倒是它的制作工藝和精致的外觀卻引起了人們的藝術審美興趣和收藏愛好。
一、常州篦箕的由來
春秋時期,常州被稱作延陵。相傳,延陵監獄中有個犯人陳七子,因獄中生活條件極差,陳七子頭上升滿虱子,奇癢無比。一次,陳七子被獄卒用毛竹板痛揍后,發現毛竹板裂成了一條條篦片。陳七子將其整理壓扎后,用其去除頭上的灰垢和虱子。這就是最初的篦箕。陳七子當是治篦業的祖師爺。后來,受封于延陵邑的吳王四太子季子,知道陳七子會編竹篦后,就釋放了它,并令其開辦作坊,專門制造篦箕。這樣篦箕才得流傳下來。
二、常州篦箕的制作工藝及藝術美
篦箕制作是精湛的名族技藝,用料精良,制作過程頗為講究。制作一把工藝篦箕需要七十二道工序。制作篦箕的主要材料為毛竹、木材、獸骨等。其中,竹料主要取自蘇南、浙西等地的優質陰山壯竹,產自這些地方的竹料不僅質地堅硬、富有韌性,而且經久耐用。木材主要選用紅木、棗木、石楠和黃楊等名貴樹種。用黃楊制作的篦箕,因其木質細膩、文案清晰,并具治頭痛、去癢等功能,尤為珍貴和流行。傳世名篦有些以質見稱,如金、銀、象牙、玉、翡翠之類,但更多的則是以在篦梁上的雕刻見勝。
常州篦笈制作繁復,純屬手工。首先要選用質地堅韌,富有彈性,不易斷齒的材料,再用特種工藝拼結,經膠和、打、挫、相、抨等七十二道工序制作后,齒面光潔,齒間吃發,除垢,利于梳理按摩。工藝篦箕在制作工藝上采用雕描工藝,在正面篦梁上用刀雕刻各種圖案,刀法細膩、精致、再配上色彩,把雕刻藝術與中國畫相結合,整個畫面豐滿艷麗,具有十分強的裝飾性。
中國建政后,常州篦箕生產走上了集體化和半機械化的道路。在繼承和發揚傳統的“雕、描、刻、燙”技藝的同時。揉和日用品、工藝品、裝飾品種種特點,不斷推陳出新,使篦箕成為富有名族傳統風格和藝術魅力的日用工藝品。其中有融藝術欣賞保健功能于一體的“長壽梳”,有“四大美女”、“紅樓十二釵”等造型欣賞梳,有蝴蝶、龍鳳、臉譜、十二生肖等旅游紀念梳,以及如琮似玉剔透的各式篦箕,真是百梳相映成趣,千篦獨具匠心,令人愛不釋手。
三、常州篦箕的使用方法
1.先用木梳梳順頭發,再用篦箕去污,這樣篦箕齒不易斷裂,篦箕的使用壽命也更長。
2.用過后可放在溫水里用牙刷洗除齒內污垢,再晾干以便下次使用。
3.防止開水浸泡和烈日暴曬。
四、常州篦箕的價值
常州篦箕始自晉代(公元265-420年),迄今已有1600余年歷史。《虞美人》詞:“連冠穩簪細篦橫,飄飄羅袖碧云輕”,《琵琶行》“鈿頭銀篦擊節碎,血色羅裙翻酒污”,可說是對篦箕插髻情景的精彩描繪。當時有的女子還在頭上插若干篦箕,層層疊疊與黑發形成鮮明的階梯,并稱作“小山”。文學作品中對此也有描繪,如:溫庭筠《菩薩蠻》詞有云:“小山重疊金明滅,鬢云欲度相思雪”。而古代名貴的篦箕材質,有金質,見薛昭蘊《女子冠》詞:“翠鈿金篦盡舍”;有銀質,見花蕊夫人《宮詞》:“斜插銀篦慢裹頭”。這種貴金屬制作的篦箕,多是一些名門貴族婦女所用。古代婦女插篦習俗直到宋朝仍很流行。近代和現代婦女雖不普遍以篦箕插髻裝飾發式,但我國現在有些少數名族,至今仍用精美梳篦來作為發飾。
常州篦箕馳名中外。近百年來,多次獲得國際、國內金銀質獎。例如,1915年獲巴拿馬國際和平展覽會銀質獎;1926年獲美國費城博覽會金質獎;1979年獲我國輕工部優質產品獎;1981年獲國家銀質獎;1992年獲第二屆北京博覽會金質獎;1992年被評為常州市十大名牌產品;2000年獲中國(蕪湖)旅游商品博覽交易會特別推薦的旅游商品;“白象牌”商標評為常州知名商標;“造型工藝梳篦”作品,在2002年“首屆中國旅游紀念品設計大賽”活動中榮獲金獎、“梳篦鑰匙圈”作品獲銀獎;2008年,常州梳篦入選國家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常州篦箕歷經千年,它們以一種特別的方式在反映歷史,訴說著民間藝人的心境、情感、精神和智慧,折射出梳篦這一工藝造物的豐富內涵。我們應該將它繼續開發和改造,將它的藝術傳承下去。
【參考文獻】
[1][清]蘅塘退士.中華經典必讀[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12
[2]《常州》編委會.當代中國城市發展叢書[M].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11
[3]孫發成.王亦非.常州梳篦[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1
[4]楊晶.中華梳篦六千年[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6
[5][唐]白居易.白香山詩集[M].南京:江蘇廣陵書社有限公司.2012
[6]田自秉.中國工藝美術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