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軒
摘要:雍正皇帝對于清王朝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封建王朝一度在其手中達到鼎盛,這同雍正的政治手段脫不開關系。同時不管在什么政治權利下,關于官員的選拔、管理、監督都是影響國家發展的關鍵因素。所以對雍正年間整頓吏治的相關研究,能夠為正確評價雍正提供史料,也能為當今社會的官員整頓提供借鑒意義。本文從雍正年間吏治的相關問題入手,探究雍正是采取何種方式,進行有效整頓,從而進一步說明雍正年間吏治整頓的意義。
關鍵詞:雍正年間;吏治;整頓措施;意義
在法律制度不夠完善的封建社會,官吏是國家管理的重要執行者,具有強大的權威性。所以官吏的優劣程度直接影響國家的長治久安。而執政者作為國家管理的最高權威,其采取的政策措施是決定吏治程度的決定因素。清王朝作為少數民族入關統治漢族。在統治初期,采用的官員選拔制度具有較大的局限性,因而在雍正年間,這些問題逐漸越加尖銳化,嚴重影響著國家的正常運行,這使雍正下定決心整頓吏治。
一、雍正年間吏治的矛盾問題
(一)官吏受賄影響官場清明
早在康熙年間,官員受賄貪污案件就不斷凸顯出來,康熙帝基本將其當作單獨案件辦理,未曾涉及整個官吏風氣的整頓上。而官員年底到京城述職,成為下級給上級獻禮、送錢的、打通關系的絕佳機會。同時,官場買賣官職現象泛濫,導致官場風氣混亂,使官場選拔制度以錢為主,而不是以才為主[1]。
(二)官吏之間結黨營私影響皇權集中
康熙年間的奪嫡之爭使官員結黨營私達到最鼎盛。官吏的力量嚴重影響皇帝的選擇。因而雍正在位時,很是忌憚朝廷中的黨派勾結,其他皇子的黨羽嚴重影響自己的皇權的安危和統治的集中。所以面對統治最大的威脅,雍正必須采取消除整頓的方式,穩定自己的皇權。
(三)官吏虧空國庫錢糧影響百姓生活
古代的交通不通,信息不便,導致一些朝堂之上的一些信息要依靠官員進行下達。因而對于官吏具有較高的依賴性。而雍正年間吏治敗壞,一些國家下達的補助百姓的政策全部被官吏收為自己所有。因而,雍正年間,各省的藩庫錢糧虧空嚴重,自然災害時,國庫嚴重缺少不足的能力。導致百姓的生活不能受到保證;同時,一些官吏征收一些不必要的稅收歸為自己所有,導致國家財力分布不均,國家發展受到阻礙。
(四)官吏無心國家事務影響國家發展
雍正年間的官吏,正常渠道上升的官員由于升遷制度的不合理,導致被欺壓,工作的積極性較大;而連帶或是買賣官職的官吏,則缺少管理的能力。最終導致國家的事務落空。而雍正初上位,就不分晝夜的批改奏折。另外,根據史料說明“念念只營功名,時時只顧身家,刻刻只慮子孫,而國家之安危,民生之休戚,毫不相干”。同時流傳“一年州知府,三萬雪花銀”的說法。官吏的在職只為獲得更多的錢權[2]。
二、雍正年間整頓吏治的政治手段
(一)采取養廉銀制度,杜絕受賄貪污
養廉銀制是雍正帝學習古代歷史上的“厚祿養廉”思想,即提高官員的工資,培養其廉政的為官作風。由于官吏的給俸制度是官吏的最基本的經濟來源。雍正增加俸祿保證官吏俸祿水平符合其生活標準,以期減少貪污現象的發生。養廉銀制是雍正根據當時經濟發展和傳統的思想所提出的吏治思想,對于杜絕中飽私囊具有積極的意義。
(二)采取法律手段,杜絕結黨營私
雍正年間主要是年羹堯和隆科多兩大爭斗朋黨。在雍正前期主要采取法律制度,對于爭奪皇位的皇子的朋黨進行徹底根除。而另外的時期,雍正采取相互制衡的手段,對支持自己上位的兩大黨派的斗爭,保證自己皇權的穩定和集中。
(三)整頓官場風氣,營造清正廉潔
雍正年間主要采取打擊朋黨和清除不作為的官吏兩種措施,以期恢復官場的清正廉潔。同時對于科舉制度中師生關系的杜絕。在封建社會,師生關系往往是黨派關系的最初形式。因而嚴格對待官員的援引結黨之風。雍正三年,對黃振國、張玢等官吏的案例,是打擊科舉中不良之風的高潮。
(四)清查錢糧去處,實施獎懲制度
雍正年間整頓吏治的開源是對大規模錢糧的流向進行監察清理。在雍正即位后,限令要求將虧空的錢糧如數補足,并對全國各省開展統計清查舉動,有效的統計了國家的財政情況,奠定國家統治的基礎。同時雍正采取一系列的懲貪措施,有效肅清了不良風氣。
三、雍正年間整頓吏治的重要意義
(一)雍正年間整頓吏治具有承前啟后的作用,鞏固了清王朝的統治地位
雍正年間吏治整頓有效的完結康熙統治和開啟乾隆盛世。推動康乾盛世經濟、政治、文化的空前強大。
(二)雍正年間整頓吏治的措施有效的增加清王朝內部管理的力度,增加了此次吏治在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重要性
雍正年間吏治整頓不僅僅是對于吏治的整頓管理,還涉及到了經濟發展(如不必要稅收的減免)、政治完善(皇權集中)等的發展,因而具有多種的影響意義。
四、結語
總之,雍正年間吏治的整頓對于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同時我們可以借此窺視雍正作為皇帝的功過。另外,還可以為當前我國的反腐工作提供借鑒和指導作用,肅清我國官場的風氣,提高官員的服務人們的能力。
【參考文獻】
[1]王飛.論雍正時代的廉政建設[D].西南政法大學,2014.
[2]劉筱.“兩淮預提鹽引案”與清中期鹽政吏治之關系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