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千里
摘要:先秦指秦朝以前,是指從傳說中的三皇五帝到戰國時期這個階段。本文標題所指先秦時期,包含了我國從進入文明時代直到秦王朝建立這段時間,主要指夏、商、西周、春秋、戰國這幾個時期。本文主要研究這一時期的喪葬儀禮中的“復”儀式以及這一時期人們的靈魂觀念。
關鍵詞:先秦時期;喪葬儀禮;不封不樹;“復”儀式;招魂
誕生、成年、結婚和死亡是人一生當中最重要的四個階段,自原始時代形成的誕生禮、成年禮、婚禮和葬禮等人生儀禮一直流傳至今,即使人類社會從原始時代進入新社會,即使因為社會的不斷發展變化,這些人生儀禮的內容會有所刪減,人生儀禮卻保存了下來。葬禮是人最后需要經歷的人生儀禮,正所謂“禮者,謹于治生死者也。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終也;終始俱善,人道畢也。”死亡是人生的終點,所以不論是什么國家什么民族,葬禮對于人的意義是很重要的。本文主要通過描述先秦時期的喪葬儀禮中的招魂之俗,從而了解先秦時期的人們的靈魂觀念。
一、《說文解字》中對“喪”“葬”二字的解釋
《說文解字》中這樣解釋道,葬,藏也。從死在茻(讀mang,三聲)中;一其中,所以薦(讀jian,四聲)之。字形采用“死”作邊旁,像是死者被埋在茻中;字形中的“一”表示死者身在其中,所以要培土植草掩蓋他。
喪,即喪,亾(讀wang,四聲)也。從哭從亾。喪,失去親人。字形采用“哭、亡”會義。
《說文解字》對“喪”“葬”二字的解釋,我們可以知道遠古時期人們最初的那種對待死亡的處理方式,即這一時期的人們沒有埋葬的習俗,《易經》曰:“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 說的就是古代的葬法,是在人死后用厚厚的草木將尸體包裹起來,但是不進行埋葬,不用土來封尸體,也不種樹作為標記。”這些都表明遠古時期的人們在思維和情感這一方面比較單一,并沒有很強的思維能力和豐富的情感。從《說文解字》對“喪”字的解釋,我們可以知道遠古時期的人們在身邊的人死后雖然也會哭,會傷心,但是他們并沒有想到不掩埋尸體,會讓逝去的人的尸體遭到動物的蠶食或者在野外腐爛生蟲等破壞,讓逝者的靈魂不能得到安息。他們也沒有想到不把尸體用土封起來,也不用樹來作為標記,這樣逝者的后人如何去找到自己祖先的埋葬之地,如何祭拜自己的祖先。
而我們所知道的以棺槨為葬,大約是在夏商之際才出現的葬俗。但是夏商時期的墓葬和以前一樣依然“不封不樹”,墓而不墳,不起墳堆,而只與平地齊,但是,至遲在商代已經出現了墓上建筑。就以上描述來看,隨著人的思維和情感的不斷的發展和豐富,喪葬儀禮也在不斷完善和豐富。
根據古代禮書的記載在先秦時期已經形成了比較具有體系的葬俗,但是因為整個先秦時期包括了夏、商、西周、春秋、戰國這幾個時期,而夏商周時期正是社會從野蠻時代向文明時代邁進的階段,新舊交替,野蠻與文明的碰撞之下也導致了不同時期的葬俗各不相同,本文不再詳細列舉古代禮書中對各個時期葬俗的敘述,而是通過對先秦時期的“復”儀式的敘述進一步探討先秦時期人們的靈魂觀念。
二、先秦時期喪葬儀禮中的“復”儀式
“復”即招魂,是喪葬儀禮中的第一個過程,周代的喪葬儀禮中就對“復”儀式進行了描述。首先對于病危而無望康復的人一定要居于正寢,家屬守候于其旁,再用質地很輕的絮絲放在臨終者的口鼻上查驗是否斷了氣息,最后為死者進行招魂的儀式,稱為“復”。
在我看來“復”分為兩個部分,人死后,通過查驗死者是否還有氣息和進行招魂這兩個部分組成。其實就是希望通過這兩個部分使死者能夠死而復生,所以招魂的儀式才被稱為“復”。只有經過了“復”的儀式,死者的喪葬儀禮才能進入到下一個儀式當中。
“復”也體現了先秦時期人們的一種靈魂觀,而這種靈魂觀與原始社會的人們的靈魂觀念相同。在原始社會人們因為社會科學技術水平的落后和文化的落后,對自身的夢境、影子等現象無法解釋,從而產生了人具有靈魂的觀念。
對這種人具有靈魂的觀念,弗雷澤曾經這樣描述道,“如果人活著并且行動,也是因為人體里面有一個小人或者小動物使得他行動。這個動物體內的小動物,人體內的小人,就是靈魂。正如動物或人的活動被解釋為靈魂存在于體內一樣,睡眠和死亡則被解釋為靈魂離開了身體。睡眠或睡眠狀態時靈魂暫時的離體,死亡則是永恒的離體。如果死亡是靈魂永恒的離體,那么預防死亡的辦法就是不讓靈魂離體,如果離開了,就要想法保證讓它回來。”而周代在人死后的進行“復”這種儀式,其實就是想法保證讓死者的靈魂回到身體中。所以才會有關于“復”的具體描述,即“‘凡復,男子稱名,婦人稱字,拿著死者的衣服,站在山麓或屋頂上,面向幽冥世界所在的北方,拉長聲音呼叫死者的名或字,叫他的靈魂歸來。招魂者有的還要歷數別處皆不可去的理由,勸靈魂返歸。”正因為這樣“復”其實也有著希望死者死而復生的含義。
三、先秦時期的“復”儀式蘊含的靈魂觀念
“復”儀式的兩個部分分別是:1.人死后,查驗死者是否還有氣息;2.進行招魂。
下面分別對這兩個部分中蘊含的靈魂觀念進行論述:1.人死后,查驗死者是否還有氣息。“屬纊,以俟絕氣”,說的就是在人死后,用質地很輕的絮絲放在臨終者的口鼻上查驗是否斷了氣息。這種做法看似是在查驗死者是否真的斷氣,但是通過查閱資料我認為并不是這樣,即用絮絲放在臨終者口鼻上真正的原因并不是為了查驗死者是否真的斷氣。弗雷澤曾經在他的《金枝》一書中對靈魂的離體有這樣的一段描述:“一般都認為靈魂是由軀體的天然孔竅,特別是由口腔和鼻腔出入……另一方面,南美的伊多拉瑪人蒙住臨死的人的眼睛、鼻子和嘴巴,以防其靈魂離開身體并把別的靈魂也帶走了。出于同樣的理由,尼亞斯人害怕新亡人的靈魂,他們檢查呼吸,驗證死亡,堵塞死者的鼻孔,綁住死者的上下顎,想法使其漂游的靈魂依舊寄居與塵世的軀殼之內。”所以周代的人用質地很輕的絮絲放在臨終者的口鼻上不僅僅是查驗是否斷了氣息,而是為了防止死者靈魂通過口腔和鼻腔離開軀體,這與原始時期的人們的靈魂觀念不謀而合,即人們認為死亡是靈魂永久離開軀體,如果靈魂不離開軀體,那么人就不會死,與“復”所含“死而復生”的含義也相符合。2.進行招魂。在確認死者已經斷氣,那么就要開始“復”的第二個部分,招魂。按照“凡復,男子稱名,婦人稱字”的規定,由招魂者拿著死者的衣服,站在山麓或屋頂上,面向幽冥世界所在的北方,拉長聲音呼叫死者的名或字,叫他的靈魂歸來。招魂者有的還要歷數別處皆不可去的理由,勸靈魂返歸。先秦時期關于葬俗的詩歌也有關于招魂曲的記載,在這里就不一一贅述。
在這里招魂者通過拿著死者的衣服,站在高處呼喊死者的名字,其實就是希望用死者熟悉的衣服來吸引死者靈魂的注意,讓死者的靈魂認出他熟悉的衣服而回到自己的軀體里面。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到周代的人們認為靈魂是有形體的可以離開軀體自由活動,所以他們才會認為通過招魂儀式可以讓靈魂回到軀體中,讓人重生。
在原始時期人們因為科學技術的落后,而認為人的做夢、生病和死亡都是因為靈魂離開自己的軀體而形成的,認為只要人是由靈魂和軀體兩個部分構成的,而只要靈魂不離開軀體人就不會死。所以先秦時期喪葬儀禮中的“復”儀式當中反映出的就是在人類社會由野蠻時代進入文明時代的混合時期,人們的靈魂觀念依舊是在延續著原始社會的靈魂觀念。
【參考文獻】
[1]許慎[漢]撰,許鉉[宋]校定.說文解字》[Z].中華書局,1963
[2]晁福林等著:《中國民俗史·先秦卷》[Z].人民出版社,2008
[3]詹姆斯·喬治·弗雷澤:《金枝——巫術與宗教之研究[上]》[M].大眾文藝出版社。
[4]許錫芳.靈魂觀的演變[J].學海,199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