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杰博
當前,我國正處于快速轉型時期,城市化、工業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對勞動力資源的需求也相應增加,在北上廣深等經濟發達地區,流動人口規模呈現持續發展趨勢。當前,在流動人口融入城市生活這個必經的磨合階段,如何改善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社會融入現狀,加快融合過程,促進各民族的交流與合作,需要我們進行重點關注及深入探討。
一、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基本特征
在我國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的大環境下,農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在縣市各級城市開展務工及經商活動。據不完全數據統計,當前在進城務工經商的流動人口中,少數民族人口數量達一千萬人以上。少數民族人口在各級城市的大量流動,加深了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與經濟溝通,但同時也使城市成為民族關系的敏感地區,如新疆發生暴恐事件后,全國各地人民對新疆人都產生了排斥心理。根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分析得出,當前我國少數民族人口達1.1億人左右,占全國人口總數8.5%,在鄉鎮街道登記離開居住地半年以上人口相對于第五次人口普查時增長了81%,也就是說近十年來,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數量呈大幅增加的趨勢。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流動方式分為家庭戶和集體戶兩種,當前家庭式流動已成為流動方式主體。來自少數民族地區流動人口語言掌握不熟練、生活習慣、宗教信仰與漢族群眾存在較大差異,因此在社會融入過程中,遇到了許多阻礙。
二、淺談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社會融入現狀
(一)經濟融入
從就業狀態分析,當前少數民族流動人口中八成以上人員處于就業狀態,另一成左右流動人口在家操持家務。從產業分析,近半數少數民族流動人口主要從事第三產業,從事制造業人口達四成以上,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在第二、第三產業工作人口比例明顯高于漢族流動人口。不同戶口性質與受教育水平的不同,對少數民族流動人口職業性質影響差異較大。從經濟收入分析,在我國31個省份地區中,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月平均收入水平不高,尤其是在西藏、青海等地區,少數民族收入的劣勢地位非常顯著。少數民族流動群體內部,性別差異、受教育程度,職業差別都和經濟收入成正比。從消費方面分析,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消費支出主要在食品、住房、出行上,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恩格爾系數要遠遠高于城市居民平均水平。從居住類型分析,少數民族流動人口住房多以單位及雇主提供的免費住房為主,其次為租房,居住條件非常不穩定。
(二)行為融入
少數民族流動人口與當地人形成有效互動,按照當地行為習俗參與社會活動,才能算行為上的融入。從社會活動參與情況分析,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在社區各項活動中的參與程度普遍不高,除選舉、評優等活動外,少數民族流動人員社會活動的參與度都明顯低于漢族流動人口。作為流動人口融入社會的主要途徑,人際交往范圍的寬度直接影響到社會的融入度。當前,受生活與工作、語言、溝通方式等限制,少數民族人口的人際交往以同鄉或同民族群體為主,與本地人及同鄉之外的人交往程度偏低,社會融入步伐也相對緩慢。
(三)心理認同
心理認同是流動人口對流入地的認同感與歸屬感,從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對流入城市的心理認同程度能看出其在流入地的社會融入情況。當前,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對流入地的心理認同程度相對較高,也愿意融入現居城市之中,但有一小部分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受宗教信仰及文化習俗影響,對流入地的社會歸屬感不高。
三、加速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社會融入策略
(一)加大關注力度,提升其綜合素質
通過對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數據分析可得出,素質高低、受教育程度,直接影響到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在社會的融入程度。因此,提高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綜合素質,是促進其社會融入的有力舉措。首先,鼓勵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在流入地接受再教育,培訓其必要的知識與技能,提供就業輔導。其次,加強與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溝通與交流,幫助其了解流入地的生活、經濟、就業特點,協助其利用公共資源開擴生活空間。再次,加強少數民族的社會交流活動,鼓勵其跳出族群活動圈子,積極參與社會活動,融入社會群體,建立和諧人際關系。最后,關注對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規范教育,幫助其更好的適應社會生活,滿足生活的實際需求。
(二)加強社會管理與服務
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在流出地與流入地的管理呈現脫節狀態時,致使流動人口社會管理功能缺失,要促進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社會融入,務必要加強其社會管理與服務功能。首先,要加強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流動協調機制,如信息的溝通,用工需求等,保證人口流動的有序性,解決流入地與流出地的勞動用工、經濟往來問題。其次,建設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社會管理信息平臺,以實現對流動人口社會保障服務的落實,維護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正當權益。再次,關注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服務體系的構建,如社會保障機制的落實,在服務過程中落實管理職能。最后,結合社區化管理,幫助少數民族流動人口解決就業、醫療、住房、子女上學等實際問題??偠灾獮樯贁得褡辶鲃尤丝谏鐣谌胩峁┍匾姆眨鋵嵐芾砺毮?,使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安心工作、生活,在社會融入中無顧之憂。
(三)尊重特性,尋找共性
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在文化、生活中有其獨特的規律,社會做為文化符號匯聚環境,要包容多元文化的碰撞,在特性之中尋找共性。同一個國家、一個地區之內,民族間、地區間都存在差異,但是在相同的經濟和政治制度之下,民族之間的文化都應得到尊重。要促進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社會融入,就要倡導文化的互動,對各民族文化資源共享,并在其中不斷尋找與創造社會共性。
四、結語
由于民族文化差異等影響,一些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在社會融入過程中遇到了不同程度的排斥,給其社會融入造成了相應的阻礙。以上本文針對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基本特征、現狀以及加速社會融入的策略進行了分析,希望為構建和諧共生的民族大家庭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