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思蜀 冉麗 夏虹
【摘 要】在大數據時代下,云計算并沒有被淘汰,而是結合著大數據共同發展。圖書館也進入了云圖書館時代。云圖書館開拓了新局面,業務重新組合。圖書館的組織結構發生了改變,對圖書館的管理也相應地產生了影響。
【關鍵詞】云計算;圖書館管理;組織結構
【Abstract】Based on the era of big data, cloud computing combines with big data to development instead of eliminated. Libraries also enter into the era of cloud library. Cloud Libraries open up a new situation, business recombine. With the cloud computing,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of the library has changed, as well as library management.
【Key words】Cloud computing; Library management;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0 引言
IT已經深刻地改變了圖書館的社會生存基礎,技術的每一次進步幾乎都給圖書館事業帶來新的挑戰,都值得圖書館人關注[1]。置身于大數據時代,云計算并沒有被淘汰。相反,云計算作為強有力的后盾,迎接著大數據的到來。二者之間的關系像一枚硬幣的正反面密不可分。云計算提供可擴展性,為大數據分析的實踐之車,這成為大數據和云計算綁定所帶來的優勢。云計算服務和云應用在云平臺支撐下,讓龐大的行業數據得到妥善保存和處理。
Google公司有一套專屬的云計算平臺,擁有數據的存儲能力、強大的計算力、卻用了極低的成本。每天都有遞增的全世界的信息數據,提供著高體驗度的互聯網應用,從而擁有幾乎全世界的用戶,且對每個用戶進行數據挖掘和分析。
云計算作為IT行業發展的大勢所趨,為許多行業開拓了全新的運行模式。而圖書館作為一個與IT密切相關的行業應該及時融入云中[2]。復雜的海量數據對圖書館的數據存儲能力提出挑戰。圖書館可以利用云平臺強大的計算能力、數據處理功能以及人性化的服務,實現圖書館資源的實時共享多樣化應用。同時,圖書館的管理和組織結構也應隨之而改變,以更好的模式來迎接新時代的到來。
1 云圖書館的到來
云計算為圖書館的發展開拓了新的發展局面,利用云進行信息服務,使得傳統圖書館的信息服務流程被打破,業務重新組合,業務以外包、技術化、虛擬化發展的方向發展。服務理念與方式也發生了很大的轉變與革新。云管理員與云用戶一樣,使用手機、電腦等設備不限時間與地點都能夠獲取云圖書館里的任何信息服務。圖書館員從非核心業務中解放出來,從而更專注于圖書館信息服務。圖書館應樹立合作理念,充分利用云計算優勢,積極構建云平臺,加強機構間合作,拓展資源建設和利用渠道,實現資源、服務和技術的集成與共享[3]。云計算的高度共享這個特點,則弱化了硬件對圖書館的作用,豐富了圖書館文獻存儲,根據用戶的需求完善圖書館的館藏結構,增加用戶對圖書館文獻資源的利用。同時,與各大高校圖書館的編目流通資源共享及全文鏈接軟件等進行互操作,向終端用戶提供無縫的使用體驗[4]。
2 圖書館組織結構的改變
2.1 傳統圖書館的組織結構
傳統圖書館需要文獻采訪、編目、流通等文獻工序分工的部門。各部門分工細化,部門與部門之間聯系甚少。這種自上而下、單向直線形組織結構使得圖書館員只對自己的上級負責,部門間的壁壘森嚴,有些部門極少與讀者溝通。圖書館傳播知識的完整性被人為劃分的各部門職責所割裂。各崗位職工只關注完成自己的業務,極少關注圖書館整體功能的實現;在圖書館整體組織結構中只有少數人從事知識的直接傳播工作,使得圖書館傳播知識的功能未能成為主導功能[5]。
2.2 云圖書館的組織機構
云下的組織結構不再需要傳統的文獻采訪,編目,流通等以文獻工序分工的部門,完全按知識的學科劃分,采編開發利用等一系列工作融于其中。所有成員都處于和用戶信息廣泛交流之中[6]。圖書館的組織結構以人為中心,而不是以物為中心,滿足讀者的信息需求是圖書館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所以圖書館應根據用戶的需求采集和提供信息資源,而不是根據圖書館采集的信息提供服務[7]。大數據的支持能提升圖書館的服務質量,能夠對用戶的數據進行分析、處理和預測,要求館員的能力更全面,對各學科的知識都需要一定深度的了解,與用戶開展多種互動。技術部則提供云服務平臺的管理和維護,保障用戶能夠順暢地使用云;辦公室負責做好宣傳和推廣的工作。云圖書館的業務流程重組,組織結構扁平化,提升了館員對圖書館的歸屬感和責任心,館員之間可以互相協同,加強了館員之間的溝通,對圖書館的動態能夠實時的掌握。
3 如何管理云
3.1 晴空無云的昨天
圖書館正面臨的挑戰是使用昨天的工具管理今天的館藏[8]。現行的組織結構形成的管理方式具有經驗管理模式,其本身帶有任意性、專斷性色彩。由于對圖書館管理者的職業道德缺乏有效的監督評價和考核,還由于沒能建立一個公平、公正的人員評價系統,所以當前我國高校圖書館在管理上常常是重技術,輕管理、輕服務,淡化人性本質的偏向嚴重存在,人文倫理的偏轉和道德規范的失衡就凸顯出來[9]。
組織結構的封閉無法實現以用戶需求為導向開展業務,圖書館的資源利用率不高。圖書館各部門自成體系,部門之間的資源也無法得到有效交流和溝通。這種管理方式已經影響到用戶對圖書館的熱情,減少對圖書館的使用,阻礙了圖書館的發展。
3.2 有云的明天
技術在不斷的更新,沒有一個與之相匹配的管理體制是不能把圖書館帶向正確的發展方向的。每次技術革新,都會對圖書館的管理模式帶來沖擊。云計算也必將對圖書館的管理工作提出新的要求。
3.2.1 云下的基礎設施
云計算促進數字圖書館的快速發展,圖書館不必擁有許多昂貴的服務器,不必將購買的所有數字資源做本館“鏡像”,只需付少量的費用即可從云中獲取,節省下來的服務器空間用來裝載本館特有的數字化資源[10]。
軟硬件的建設由原來自己購買、維護變成自主選擇云計算平臺,根據需要定制需要多少軟硬件資源。信息資源共享、資源整合也由云計算來代勞[11]。聯合編目、檢索、文獻定位是云計算的重要功能。讀者的服務需求也隨著云的到來而發生變化,大數據的支持能夠對用戶的數據進行分析、處理和預測,提升圖書館的服務質量。
3.2.2 云計算需要關注的幾個問題
云計算以網絡為依托,要求與網絡時刻保持連接,因此云環境下的圖書館幾乎完全依賴網絡,網絡的流暢與否根本上決定了圖書館能否順利提供信息服務[12]。云計算技術的服務需要云計算服務提供商提供。圖書館選擇提供商的時候,需要保證所訂購的服務能零成本地轉移到另一家提供商,避免因提供商綁定和壟斷,而無法自由選擇其它提供商。在標準方面,要求提供標準的可交互接口。知識產權方面的保障和用戶隱私保護方面,在保證用戶信息資源的安全性與可用性的同時,保護用戶隱私,避免可能引起的糾紛。
3.2.3 培養云圖書館員
云計算的到來將使圖書館員依托云而非實體圖書館提供服務,成為“云圖書館員”[13]。云計算不是簡單的服務主體轉移,絕不能認為云能代替圖書館員做的信息存儲、高速和信息服務等,圖書館只需將信息服務的資源交給云即可,那樣,圖書館建設的云也就變成了一座只有館藏、沒有館員的升級版信息庫,不會有個性化服務,更不會有實時的信息咨詢與交流[14]。
圖書館員在云下的角色和職能發生了重大的轉變,云下的組織結構的改變對館員自身的科研能力和信息素養要求更高。圖書館也需要引進云計算技術方面的人才,對云圖書館計算、傳輸、管理設備以及運行環境進行管理和維護。
【參考文獻】
[1]范并思.云計算與圖書館:為云計算研究辯護[J].圖書情報工作,2009,53(21):5-9.
[2]王紅.從OCLC看圖書館云計算的未來[J].圖書館論壇,2011,31(5):148-150,156.
[3]陸穎雋,鄭怡萍,鄧仲華.美國圖書館的云服務[J].圖書與情報,2012,(3):16-21.
[4]OCLC China Newslette:NO.18.December 2010[EB/OL].[2011-11-06].
[5]曹志梅,孫杰.圖書館構建新型管理模式研究[J].中國圖書館學報,2003,29(6):27-31.
[6]卞立宇,馬偉巒.中美高校圖書館的組織結構和管理方式之的比較[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05,(6):94-95.
[7]唐虹.知識服務環境下高校圖書館的組織結構變革[J].大學圖書情報學刊,2012,30(4):13-16.
[8]Intota.[2013-06-09].http://www.serialssolutions.com/en/services/intota
[9]李玉安.論現代圖書館的倫理管理[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04,(2):1-3.
[10]張紅萍.圖書館如何應對云計算環境的到來[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1,(5):25-26.
[11]張軍雄.云計算在圖書館未來發展中幾個不確定因素的探討[J].現代情報,2010,30(9):9-11.
[12]耿麗麗,周鵬,宋曉丹.云計算環境下的圖書館發展戰略研究[J].圖書館,2012,(6):42-46.
[13]范并思.云計算與圖書館:為云計算研究辯護[J].圖書情報工作,2009,53(21):5-9.
[14]孔凡娟.云計算帶給圖書館的影響與思考[J].圖書與情報,2010,(2):93-95.
[責任編輯:王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