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深?丁亞芳
【摘要】 目的 探討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癥(ET)伴腦梗死患者的臨床特征和治療方案。方法 35例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癥伴隨腦梗死患者, 按照自身病情給予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法, 輔以針對性較強的護理干預, 對35例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進行對比分析。結果 中西醫結合治療1個月后, 35例患者的原發性血小板均呈現不同程度降低;3個月隨訪觀察之后顯示35例患者血小板基本恢復正常范圍, 僅有1例患者有輕度后遺癥。結論 采用中西醫結合救治方法輔以針對性較強的護理措施能夠有效治療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癥伴腦梗死, 臨床效果顯著, 值得進行深入研究和推廣。
【關鍵詞】 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癥;腦梗死;中西醫結合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08.056
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癥是一種克隆性多能干細胞病變, 屬于骨髓增殖性疾病。該病臨床特點為骨髓巨核細胞和外周血血小板計數大量增多, 且后者出現質量異常。患者在臨床上大多表現為自發性的出血現象, 或是形成血栓。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癥是慢性疾病, 起病緩慢, 可能會持續數月甚至是數年[1]。全球發病率較低, 以腦梗死為首發表現者在臨床上更是少見, 并且臨床上非常容易發生誤診。本研究觀察分析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癥伴隨腦梗死患者的臨床特征, 以便進一步對其進行有效治療和護理。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05年1月~2013年1月本院收治的35例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癥伴隨腦梗死患者為研究對象, 經病理學檢查均確診。35例患者中, 男22例, 女13例, 年齡40~65歲, 平均年齡(50.5±3.5)歲。其中合并高血壓10例, 合并高血脂11例。35例患者腦梗死后的臨床表現分為:左側肢癱20例, 右側肢癱15例, 均出現偏身麻木感, 均有頭疼惡心癥狀。其中3例患者在住院期間發生右下肢探靜脈血栓。
1. 2 方法 對35例患者采取個性化的中西醫結合方法進行對癥治療, 減少腦梗死急性期患者的顱內壓, 給予西醫活血化瘀法和中醫針灸法結合治療。本研究中35例研究對象均給予20%甘露醇250 ml靜脈滴注, 以7 d為1個療程, 持續1個療程。在治療過程中同時給予患者醒腦開竅法進行針灸治療, 并且以人中、三陰交、尺澤、委中、極泉等為主要針刺穴位, 以圖通過針灸保持患者體內經絡的暢通, 從而達到補益腦髓的目的。治療過程中觀察記錄患者的血小板計數變化狀態, 對35例患者在治療中和治療后的效果及不良反應進行統計和分析。
2 結果
中西醫結合治療1個月后, 35例患者的原發性血小板均呈現不同程度降低, 由治療前的(398~360)×109/L下降到(273~352)×109/L, 平均計數295×109/L;經過3個月隨訪觀察后顯示35例患者血小板基本恢復正常范圍, 1例患者發生右下肢探靜脈血栓;在體征變化上, 34例患者體征均恢復正常, 僅1例患者有輕度后遺癥, 即左側肢體存在一定麻木感;35例患者神經系統臨床表現癥狀已基本完全消失。
3 討論
血小板增多癥是一種多能干細胞的克隆性疾病, 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患者骨髓巨核細胞的數量, 致使血小板增多癥患者的骨髓血小板生產量多于正常人的6倍, 但在壽命上, 血小板增多癥患者則與正常人無異[2]。而血小板增多癥伴隨腦梗死則是因為隨著患者體內血小板數量的增多, 血液濃度開始提升, 從而造成患者血液流動速度逐漸降低, 使得血小板開始由軸流中心向邊緣進行遞轉。這些血液變化會在很大程度上提升血小板和血管壁的黏附于聚集度, 導致患者形成血栓。在正常人的循環血液中, 血小板處于完全的靜息狀態, 一旦患者體內出現血管內皮損傷, 或者是由于一些生理或病理因子影響, 導致患者體內血小板出現一定的活化反映, 從而產生血栓素, 造成血小板的聚集和釋放反映, 引發冠狀動脈血栓和腦梗死。
有學者曾對713例腦梗死患者的臨床資料和治療措施進行回顧性分析, 發現其中腦梗死是由于血小板增多癥引起的僅有16例, 其中有7例腦梗死患者的血小板計數<800×109/L, 在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癥導致的腦梗死患者中占43.75%, 同時, 在所有的腦梗死患者中占0.98%。通常情況下, 一旦患者體內的血小板數量>1000×109/L, 就會出現誘發梗死的關鍵因素之一——易凝現象。而當患者體內血小板數量<800×109/L時, 一般不會出現因血小板數量變化而造成的梗死現象。
考慮到血小板增多癥伴隨腦梗死患者大多年齡較大, 因此應該嚴格要求醫生在對其進行治療的過程中以患者自身生命體征變化為基礎, 為其制定具有個性化的中西醫結合方法[3]。在給予患者靜脈滴注的過程中應該控制靜脈滴注的速度, 避免因靜脈滴注過快造成患者心率波動增加。通常情況下, 一旦患者出現腦梗死現象, 其血壓波動都會呈現不規則變化狀態, 因此醫護人員應該在治療和護理過程中隨時監測患者的血壓變化, 并根據患者血壓變化的具體情況為其選擇適當的藥物進行治療, 以維持患者血壓的穩定性。
臨床上濫用藥物易造成患者出現一些不良反應, 如惡心嘔吐、厭食等, 因此在治療和護理過程中應該嚴格要求患者遵醫囑服用有效的止吐藥物, 以保證患者體內電解質基本處于平衡狀態, 及時給予患者靜脈滴注治療。在治療和護理的最初階段, 應該為患者制定具有個性化的飲食計劃, 叮囑其食用少量米湯和稀粥類食物, 從而逐漸過渡到正常飲食。臨床治療上為進一步控制患者的血小板數量, 應該根據患者具體情況給予其適當的羥基脲類藥物, 在患者體內白細胞降低到2.6×109/L時, 患者的血小板數量也會逐漸降低到正常值范圍, 這是醫生應該根據患者血小板實際變化情況為患者調整藥物種類或是劑量[4]。血小板增多癥伴隨腦梗死患者通常免疫能力較差, 這就要求護理人員應該充分保證患者病房的清潔度, 及時對患者病房的空氣、設施等定期進行消毒滅菌, 以控制交叉感染的發生。
綜上所述, 作為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癥的一個重要表現形式, 腦梗死應該引起醫學界臨床研究的高度重視。本研究采用中西醫結合救治方法輔以針對性較強的護理措施能夠有效治療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癥伴腦梗死, 取得較好的治療效果, 值得在臨床上進行深入研究和推廣。
參考文獻
[1] 郭寶玉, 王荔.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癥伴腦梗死16例臨床分析. 山西醫藥雜志, 2013, 57(21):1276-1277.
[2] 羅廣立, 趙曉紅.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癥合并腦梗死35例分析. 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 2014, 17(2):91-92.
[3] 周妍, 郭航遠, 裘宇芳, 等.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癥導致急性心肌梗死十例臨床分析.中國全科醫學, 2010, 13(32):3653-3655.
[4] 趙文濤, 林苗.以腦梗死為首發表現的7例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癥患者的臨床分析.中國醫藥指南, 2013, 11(29):340.
[收稿日期:2015-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