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長煥,鄭春龍,鄭許松,李能輝
(1.余姚市農業科學研究所,浙江余姚 315400; 2.余姚市河姆渡茭白研究中心,浙江余姚 315414; 3.浙江省農業科學院,浙江杭州 310021)
?
茭白胡麻斑病防治藥劑的篩選試驗
符長煥1,鄭春龍2,鄭許松3,李能輝1
(1.余姚市農業科學研究所,浙江余姚 315400; 2.余姚市河姆渡茭白研究中心,浙江余姚 315414; 3.浙江省農業科學院,浙江杭州 310021)
摘 要:對幾種新型茭白胡麻斑病防治藥劑的藥效進行試驗。結果表明,連續2次施藥后14 d,45%硫磺·三環唑可濕性粉劑500倍液與72%霜脲氰·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700倍液的防效分別達到88.3%與87.4%,顯著優于常規品種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與50%異菌脲懸浮劑1 000倍液,且對茭白生長無明顯影響; 25%嘧菌酯懸浮劑1 000倍液與32.5%苯甲·嘧菌酯懸浮劑1 000倍液對茭白胡麻斑病的防效也較為明顯,但產生了嚴重的藥害,致使植株矮縮、葉色暗黑、分蘗減少。
關鍵詞:茭白;胡麻斑病;防治藥劑;防治效果;安全性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160234
茭白胡麻斑病(Helminthospriumziza mae Nishik)病原菌是菰長蠕孢菌(Helminthosporiun zizaniae Nishik),屬半知菌亞門真菌。茭白發病初期先在葉片上出現褐色小點,后逐漸擴大成為錘形或橢圓形褐斑,病斑周圍有黃色暈圈。病情嚴重時,葉片上分布密密麻麻病斑,并聯合成不規則的大斑,造成較大的壞死區,致使葉片由葉尖或葉緣向下或向內逐漸枯死,最后整葉提早枯死,嚴重影響茭白的產量與品質。
余姚市茭白產區由于連年種植茭白,茭白胡麻斑病發生逐年加劇,尤其在單季茭與雙季茭的秋茭上發病更為嚴重,常年損失在35%以上。生產上除了采取選用耐病品種(還沒發現抗病品種)、合理密植與水旱輪作等農業防治措施外,主要是在發病初期輔以化學防治。目前,常用的藥劑有多菌多、撲海因等,但由于長期連續使用,防治效果明顯下降。因此,篩選出能有效防治茭白胡麻斑病的高效、低毒、低殘留,并對作物安全的藥劑具有現實意義。于2015年8—9月對杭州禾新、上海杜邦、英國與瑞士先正達等公司生產的幾種新型藥劑進行茭白胡麻斑病的防治效果試驗,現將試驗結果報道如下。
1.1材料
試驗在余姚市河姆渡鎮千畝茭白標準化示范區的蘆山村梅雪君承包田進行。地勢平坦,質地為黏質壤土,土種青紫泥田,呈弱酸性,肥力中等,灌排靈通。
供試藥劑有45%硫磺(40%)·三環唑(5%)可濕性粉劑,杭州禾新化工有限公司生產; 72%霜脲氰(8%)·代森錳鋅(64%)可濕性粉劑,上海杜邦農化有限公司生產; 50%異菌脲懸浮劑,拜耳作物科學有限公司(中國)生產; 25%嘧菌酯懸浮劑,英國先正達有限公司生產; 32.5%苯甲(12.5%)·嘧菌酯(20%)懸浮劑,瑞士先正達作物保護有限公司生產; 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江陰市農藥二廠生產。施藥器械為麗花皇16型電動噴霧器。
供試茭白品種為余茭4號,屬雙季茭遲熟類型,7月17日移栽,種植規格1 m×0.5 m。
1.2處理設計
設7個處理:硫磺·三環唑500倍液;霜脲氰·代森錳鋅700倍液;異菌脲1 000倍液;嘧菌酯1 000倍液;苯甲·嘧菌酯1 000倍液;多菌靈500倍液;清水對照(CK)。小區面積15 m2,重復4次,隨機區組排列。小區用田塍隔開,有單獨的進排水溝,周圍設有保護行。
試驗共施藥2次,第1次為8月6日,第2次為8月13日。對茭白莖四周與葉片正反面噴霧,噴霧致欲滴水為標準,用水量675 L·hm-2。每次施藥前器械用清水清洗2次。試驗期間各處理肥、水等管理措施一致,除處理藥劑外,不施任何防病治蟲除草的藥劑。
1.3調查方法
每小區對角選定5墩茭白,調查所有葉片。共調查4次:第1次藥前調查發病基數,第2次第1次藥后7 d (8月13日),第3次第2次藥后7 d (8月20日),第4次第2次藥后14 d (8月27 日)。分別調查記錄發病程度,計算病情指數與防效。另外在整個試驗期間觀察供試藥劑處理后對茭白長勢、分蘗及葉色有無不良影響。
病情分級標準。0級,無病斑; 1級:1~5個斑點; 3級,6~10個斑點; 5級,11~15個斑點; 7級16~20個斑點; 9級,21個斑點以上。
病情指數=[∑(各級病葉數×該級代表值)÷(調查總葉片×9)]×100;
防效/%=[1-(處理區藥后病指×對照區藥前病指)÷(對照區藥后病指×處理區藥前病指)]×100。
1.4數據處理
數據經Excel和SPSS 20.0統計,方差分析采用隨機區組單因素方差分析Tukey法,α=0.05。
2.1安全性
第2次藥后7 d調查時,發現嘧菌酯1 000倍液與苯甲·嘧菌酯1 000倍液處理的茭白植株明顯偏矮、葉色暗黑、分蘗減少。第2次藥后14 d對各試驗區的茭白植株的高度、分蘗與葉色進行調查,結果見表1。從表1可見,嘧菌酯1 000倍液與苯甲·嘧菌酯1 000倍液處理的株高偏矮、分蘗減少,與其他處理相比差異顯著,并且葉色暗黑有藥害癥狀,說明嘧菌酯與苯甲·嘧菌酯藥劑對茭白生長有嚴重影響,不能作為防病藥劑在茭白生產中使用。

表1 各處理第2次藥后14 d茭白的生長表現
2.2防治效果
從表2可知,第1次藥后7 d與第2次藥后7 d,4硫磺·三環唑500倍液、霜脲氰·代森錳鋅700倍液、嘧菌酯1 000倍液與苯甲·嘧菌酯1 000倍液處理的防效為52.8%~81.4%,四者同期均無顯著差異,且均顯著優于多菌靈500倍液(防效30.0%,47.7%)與異菌脲1 000倍液(防效32.9%,55.2%)的處理。
第2次藥后14 d,硫磺·三環唑500倍液、霜脲氰·代森錳鋅700倍液、嘧菌酯1 000倍液與苯甲·嘧菌酯1 000倍液處理的防效為85.4%~88.3%,四者均無顯著差異,且均顯著優于多菌靈500倍液(防效48.3%)與異菌脲1 000倍液(防效56.6%)的處理;異菌脲1 000倍液顯著優于多菌靈500倍液的防效。

表2 各處理防治茭白胡麻斑病的效果
試驗結果表明,硫磺·三環唑500倍液與霜脲氰·代森錳鋅700倍液對茭白胡麻斑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連續2次施藥后14 d,硫磺·三環唑500倍液與霜脲氰·代森錳鋅700倍液的防效分別達到88.3%與87.4%,顯著優于常規品種多菌靈500倍液與異菌脲1 000倍液,而異菌脲1 000倍液顯著優于多菌靈500倍液的防效。
嘧菌酯1 000倍液與苯甲·嘧菌酯1 000倍液對茭白胡麻斑病的防效也較為明顯,但在本試驗條件下產生了嚴重的藥害,致使茭白植株矮縮、葉色暗黑、分蘗減少,應禁止在茭白生產中使用。
在生產上,建議在茭白胡麻斑病未發生或發生初期及時用藥,余茭4號在移栽成活抽生新葉時開始防治較為適宜。首選硫磺·三環唑500倍液或霜脲氰·代森錳鋅700倍液,異菌脲1 000倍液可作為備用藥劑,每隔10~14 d連續交替使用2~3次。用藥液600~750 L·hm-2,用噴霧器對整個茭白植株(莖葉)均勻細噴霧,噴施至莖葉欲滴水為標準,以確保防治效果。
參考文獻:
[1]葉琪明,顧國平,李建榮,等.茭白銹病和胡麻斑病的發生規律及其無害化防治[J].浙江農業學報,2003,15 (3):144-148.
[2]蒙華貞.茭白胡麻斑病的發生與防治[J].長江蔬菜,2005 (2):33.
[3]吳森賢,周永忠,趙成光.茭白胡麻斑病的發生與防治[J].中國植保導刊,2006,26:29-30.
[4]俞曉平,陳建明.茭白高效安全生產大全[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8:172-276.
[5]蘭洲.慶元高山冷水田茭白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J].浙江農業科學,2014 (12):1847-1848.
[6]農業部農藥鑒定所生測室.農藥田間藥效實驗準則:一[M].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2:5-8.
(責任編輯:張才德)
作者簡介:符長煥(1960—),男,浙江余姚人,高級農藝師,本科,主要從事茭白栽培技術研究和推廣工作,E-mail:fchf926 @126.com。
收稿日期:2015-12-15
中圖分類號:S436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0528-9017(2016)02-0250-02
文獻著錄格式:符長煥,鄭春龍,鄭許松,等.茭白胡麻斑病防治藥劑的篩選試驗[J].浙江農業科學,2016,57 (2):250-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