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紅金,王 蕓,賀麗萍,吳春艷*
(1.浙江省種植業管理局,浙江杭州 310021; 2.東陽市農技推廣中心土肥站,浙江東陽 322100; 3.浙江省農業科學院環境資源與土壤肥料研究所,浙江杭州 310021)
?
東陽市標準農田地力提升效果及問題分析
陳紅金1,王 蕓2,賀麗萍3,吳春艷3*
(1.浙江省種植業管理局,浙江杭州 310021; 2.東陽市農技推廣中心土肥站,浙江東陽 322100; 3.浙江省農業科學院環境資源與土壤肥料研究所,浙江杭州 310021)
摘 要:針對東陽市標準農田地力培肥效果進行分析。結果表明,通過提升,試點標準農田地力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其中,75.56%的試點標準農田由二等田提升到一等田,24.44%的標準農田為二等三級田。同時,基礎設施配套建設、水利建設、電力建設等也日漸完善。但由于技術力量薄弱、項目涉及面廣、農民接受能力差等原因,提升效果與建設要求存在一定差異,今后應加強此方面的工作。
關鍵詞:東陽;標準農田;地力提升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160239
耕地作為特殊的公共資源產品,其數量、質量與國家的糧食安全密切相關,在維護國家安全、社會穩定方面意義重大[1-3]。但由于生態退耕、農業結構調整和非農建設占用等,我國耕地數量持續減少[4]。相對于耕地數量的變化,耕地質量的變化是隱性的,其變化正在對社會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構成嚴重威脅[3,5 -6]。根據農業部調查資料,2007年在我國1.2億hm2耕地中,耕地質量總體偏低,其中,中產田和低產田面積分別占耕地總面積的39%和32%[7]。在耕地后備資源有限以及巨大的非農化壓力下,保障未來糧食安全的根本途徑是提高耕地質量和增強耕地生產能力[8]。通過標準農田地力調查,實施分等定級,特別是采用綜合措施,提升農田地力,是確保我國糧食安全、穩定生產和有效供應的根本途徑,對于建成我國糧食安全生產長效機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本研究主要根據東陽市各地區的土壤和標準農田類型、主要制約因子及當地種植習慣等特點,針對性地制定標準農田質量提升的主要技術措施和模式,通過連續4年地力培肥和工程輔助措施,探索不同培肥措施對地力的影響機制和提升效果,為加強東陽市標準農田質量建設,全面提高農田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保護和合理利用現有耕地資源等提供理論依據。
1.1試驗地概況
東陽市地處浙江省中部,金衢盆地東側,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年平均氣溫17℃,年日照2 002 h,年降雨量1 351 mm。地形以丘陵和盆地為主,地勢東高西低,地形復雜,東北部和西南部群峰疊嶂,支脈交錯,地勢較高,山區、丘陵、河谷平原均有,其中平原區是全市主要產糧區。東陽市現有耕地面積2.36萬hm2,標準農田面積1.23萬hm2,其中二等田0.93萬hm2(三級田0.51萬hm2,四級田0.41萬hm2),占標準農田面積的75%。現有的二等田中50%存在障礙因子,主要是絕大多數土壤有機質、速效鉀、有效磷平均含量較低,土壤有較為明顯的酸化現象。
項目實施地點主要在東陽市畫水鎮高平等13個村,橫店鎮東片,城東街道李宅等16個村,歌山鎮大里片,巍山鎮象崗片,南馬鎮周塘片,湖溪鎮程坊片,六石鎮吳良片,上盧管理處湖滄片,東陽江鎮下街頭片等地,總面積為1 333 hm2。
1.2地力提升措施
試驗區主要采取以農藝措施為主、工程措施為輔的技術路線。通過種植綠肥、推廣秸稈還田、增施有機肥、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全面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因缺補缺、酸化調整和配方肥應用等措施,提高肥料利用率;增加客土、深耕土壤和合理輪作,防止土壤板結,增加耕作層厚度;加強道路、灌渠、機埠等小型田間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抗旱排澇能力,確保旱澇保收。建立農田質量和地力監測與管理體系,并建立農田質量長期定位監測點,開展地力監測;建立農田質量分析檢測實驗室。
1.3樣品采集
土壤樣品取樣點按標準農田類型而定,各區取樣時每一標準農田類型樣品數不少于10個,每個樣品代表面積最大不超過133.3 hm2,共取土壤樣品40個,面積約1 337 hm2,平均每個土壤代表面積約為33.4 hm2。取耕層土壤,經緯度用GPS定位,同時調查種植制度、農戶施肥情況等。
1.4測定指標及方法
土壤樣品風干、磨碎,并按分析項目要求過篩。土壤質地按國際制顆粒分組標準測定,土壤有機質測定采用H2SO4-K2Cr2O7氧化容量法,土壤速效磷測定采用氟化銨-稀鹽酸浸提(酸性土)或碳酸氫鈉浸提(石灰性土)分光光度法,土壤速效鉀測定采用乙酸銨浸提火焰光度法[9]。
經過4年的地力培肥,2013年12月,對項目區內的土壤進行原點取樣化驗,結果(表1)表明,較2008年試驗初期,所有試驗區標準農田地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其中75.56%的標準農田地力由原來的二等田提升到一等田,24.44%的標準農田為二等三級田。
城東街道李宅等13個村主要通過秸稈還田、施用商品有機肥、推廣配方肥、因缺補缺等地力培肥措施,使項目區內的土壤有機質含量由原來的21.79 g·kg-1提升至26.63 g·kg-1,增加了22.2%;土壤速效鉀含量由原來的97.7 mg·kg-1提升至112.5 mg·kg-1,增加了15.1%;土壤陽離子交換量也由原來的9.11 cmol·kg-1提升至13.31 cmol·kg-1,增加了46.2%。地力綜合指數由原來的0.750上升到0.795,維持二等三級田水平。
歌山鎮大里片主要通過秸稈還田、施用商品有機肥、推廣配方肥、因缺補缺等地力培肥措施,使項目區內的土壤有機質含量大幅增加,由原來的20.92 g·kg-1提升到32.75 g·kg-1,增加了56.55%;土壤有效磷含量由原來的37.35 mg·kg-1提升至48.95 mg·kg-1,增加了31.06%;土壤陽離子交換量也由原來的6.05 cmol·kg-1提升到11.75 cmol·kg-1,增加了94.21%。土壤等級由原來的二等三級提升到一等二級。
巍山鎮象崗片主要通過秸稈還田、施用商品有機肥、推廣配方肥、因缺補缺等地力培肥措施,使項目區內的土壤有機質、有效磷含量得到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由原來的21.30 mg·kg-1提升到21.43 mg·kg-1;土壤有效磷含量由原來的3.57 mg·kg-1提升到14.30 mg·kg-1,增加了300%。但由于象崗片原來僅為二等四級田,地力綜合指數在0.60左右,因此雖然各項指標都有所改善,但地力等級只提高了一級,由原來的二等四級提升到了二等三級。
南馬鎮周塘片主要采取秸稈還田、施用商品有機肥、推廣配方肥、因缺補缺等地力培肥措施,項目區內的土壤有機質含量增加不明顯,但土壤有效磷含量增加明顯,由原來的6.18 mg·kg-1提升到29.17 mg·kg-1,增加了372%;陽離子交換量也由原來的14.75 cmol·kg-1提升到了16.20 cmol· kg-1,增加了9.83%。土壤等級由原來的二等三級提升到一等二級。
湖溪鎮程坊等14個村主要采用綠肥種植、秸稈還田、施用商品有機肥、推廣配方肥、因缺補缺等地力培肥措施,由于項目區內的土壤有機質含量基礎值較高,有32.44 g·kg-1,因此提升不明顯;土壤有效磷由原來的12.04 mg·kg-1提升到15.03 mg·kg-1,增加了24.83%;土壤陽離子交換量也由原來的8.61 cmol·kg-1提升到14.08 cmol·kg-1,增加了63.53%。土壤等級由原來的二等三級提升到一等二級。
六石街道吳良片主要通過種植綠肥、秸稈還田、施用商品有機肥、推廣配方肥、因缺補缺等地力培肥措施,使項目區內的土壤有機質含量由原來的21.99 g·kg-1提升到23.33 g·kg-1,增加了6.1%;土壤有效磷、速效鉀、陽離子交換量等變化不明顯。地力綜合指數由原來的0.700提升到0.773,維持二等三級田。針對此項目區,今后要加大投入,特別是加大配方肥的投入,提高磷鉀肥的使用量。
東陽江鎮下街頭片主要通過秸稈還田、施用商品有機肥、推廣配方肥、因缺補缺等地力培肥措施,使項目區內的各項指標都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不明顯。但由于基礎地力條件好,地力等級還是由原來的二等三級提升到了一等二級。
上盧管理處湖滄片主要通過秸稈還田、施用商品有機肥、推廣配方肥、因缺補缺等地力培肥措施,使項目區內的土壤有效磷含量由原來的2.18 mg·kg-1提升到了10.5 mg·kg-1,雖然增加了382%,但由于基礎值太低,因此還需要加強提升;土壤速效鉀、陽離子交換量也有小幅度提升。地力綜合指數由原來的0.72提升到0.74,還需加大投入,繼續提升。

表1 不同措施實施前、后對地力提升的影響
通過4年的標準農田地力培肥,東陽市標準農田地力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其中75.56%的標準農田由二等田提升到一等田,24.44%的標準農田為二等三級田。同時基礎設施配套建設、水利建設、電力建設也日漸完善。田間道路成網,布局合理,可滿足大中型農機下田作業的要求。周邊河流水系通暢,定期疏浚清淤,滿足旱能灌、澇能蓄的要求。但項目實施結果與項目建設要求還有很大差距,其主要原因是:技術力量嚴重不足,鄉鎮農技員大多為兼職人員,技術人員少、技術力量弱,給項目的全面實施工作帶來一定的困難;項目涉及農戶多,大多數是散戶,加上培肥措施多樣,工作量大,在實際操作中難度較大;農民素質較低,對先進技術的接受度不高,而且從事種植業生產的農民年齡普遍偏大,文化程度較低,往往采用老辦法、老經驗,對新技術、新知識的接受度較差,直接影響到地力培肥措施的推廣應用;資金投入嚴重不足,地方配套比例低,農民投勞比例高,影響了地力提升效果。
針對上述存在的主要問題,在今后的提升工作中應做到:進一步規范工作程序,切實加強宣傳培訓,并大力組織推廣各項地力培育技術措施,使農戶充分理解實施標準農田質量提升工程的目的和意義,為提升項目開展清除思想障礙;對未達到一等田的子項目區,如巍山象崗片、六石吳良片等,根據土壤化驗分析結果,提出針對性的更加切實可行的地力提升方法,改進地力提升效果。對已經達到一等田的子項目區要進一步鞏固,加強農民對農田長期培肥及養護的觀念,確保標準農田質量提升試點工作成果;加強多方位聯系與合作。繼續貫徹落實省、市精神和要求,做到上情下達、下情上報,確保上下聯動、步伐協調一致。與其他適用項目、技術進行組裝配套,充分挖掘標準農田質量提升的節本增效潛力,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參考文獻:
[1]張晉科,張鳳榮,張琳,等.中國耕地的糧食生產能力與糧食產量對比研究[J].中國農業科學,2006 (11 ):2278-2285.
[2]謝俊奇,蔡玉梅,鄭振源,等.基于改進的農業生態區法的中國耕地糧食生產潛力評價[J].中國土地科學,2004,18 (4):31-37.
[3]姜廣輝,趙婷婷,段增強,等.北京山區耕地質量變化及未來趨勢模擬[J].農業工程學報,2010,26 (10 ):304-311.
[4]陳百明,周小萍.中國近期耕地資源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變化態勢[J].資源科學,2004,26 (5):38-45.
[5]倪紹祥.試論耕地質量在耕地總量動態平衡中的重要性[J].經濟地理,1998,18 (2):83-85.
[6]FOLEY J A,RUTH D,ASNER G P,et al.Global consequences of land use[J].Science,2005,309 (5734):570-574.
[7]沈仁芳,陳美軍,孔祥斌,等.耕地質量的概念和評價與管理對策[J].土壤學報,2012,49 (6):1210-1217.
[8]鄭海霞,封志明.中國耕地總量動態平衡的數量和質量分析[J].資源科學,2003,25 (5):33-39.
[9]魯如坤.土壤農業化學分析方法[M].北京: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2000.
(責任編輯:高 峻)
通信作者:吳春艷(1976—),女,黑龍江虎林人,碩士,副研究員,從事土壤肥力監測與施肥環境效應研究工作,E-mail:wuchyan2012@163.com。
作者簡介:陳紅金(1968—),男,浙江義烏人,高級農藝師,主要從事土肥技術研究推廣與管理工作,E-mail:chenhongjin @163.com。
基金項目: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題(201203030)
收稿日期:2015-09-16
中圖分類號:S15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0528-9017(2016)02-0263-03
文獻著錄格式:陳紅金,王蕓,賀麗萍,等.東陽市標準農田地力提升效果及問題分析[J].浙江農業科學,2016,57 (2):263-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