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譚世貴
法官責任制如何有效落實?
文/譚世貴
在落實法官責任制的有關規定時,應當首先確立法官辦案的主體地位,并賦予其獨立辦案的權力(權利);其次,應當給予法官比較優厚的薪酬待遇;最后,對違法審判的法官進行責任追究,應當做到程序正當、公開透明。
在新一輪司法改革中,法官責任制被提高到改革核心的地位,要求“完善主審法官、合議庭辦案責任制,讓審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負責”,“實行辦案質量終身負責制和錯案責任倒查問責制”。為此,中央確定了改革試點地區,通過了相關的改革方案,最高人民法院更是專門制定和發布了《關于完善人民法院司法責任制的若干意見》,對如何實行司法責任制作了具體而全面的部署。筆者認為,要有效地落實法官責任制,最關鍵的還是應當正確把握和處理責權利的關系,并堅持程序正當和公開透明的原則。
首先,應當繼續深化改革,確立法官辦案的主體地位,并賦予其獨立辦案的權力(權利)。根據政治學原理,權力與責任相對應,有多大的權力便應承擔多大的責任,權力越大,責任就越大。很顯然,要讓法官對自己所辦案件的質量負責,就必須確立法官辦案的主體地位,并賦予其獨立辦案的權力(權利)。否則,要讓法官對其所辦案件的質量負責,便是強人所難、違背邏輯。以此觀照,現行的《人民法院組織法》第4條關于“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審判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和《法官法》第8條關于法官“依法審判案件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的規定,就值得商榷:一是現實中法官審判案件除受到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外,還不時受到同級黨委、人大、政協甚至檢察機關的某些領導的各種形式的過問或干涉;二是法官審判案件有時還受到法院內部非分管領導或其他法官的各種形式的過問或干涉;三是法官審判案件有時還可能受到上級法院領導或法官的各種形式的過問或干涉。司法實踐中仍然存在的院庭長審批(審核)制、案件請示制度及協調定案制度,在很大程度上說明當前法官獨立辦案仍無法真正做到。為此,除要切實落實“領導干部干預司法活動、插手具體案件處理的記錄、通報和責任追究制度”和“司法機關內部人員過問案件的記錄制度和責任追究制度”外,還應當及時修改《人民法院組織法》第4條和《法官法》第8條的有關規定(如可以考慮將《人民法院組織法》第4條修改為“人民法院依法獨立審判案件,只服從法律”;將《法官法》第8條修改為:“法官享有下列權力:(一)……;(二)依法獨立審判案件,不受干涉;……”,并公開宣布廢止無程序法依據的院庭長審批(審核)制、案件請示制度和協調定案制度,從而真正確立法官辦案的主體地位和獨立權力,以使其承擔的責任和擁有的權力相適應。
需要指出的是,在現行體制中,對法官辦案權力的制約與監督既有外部的制約與監督(如當事人及其代理或辯護律師的制約與監督、人民檢察院的制約與監督、上級法院的監督和新聞媒體的監督等),也有內部的制約與監督(如院庭長的審批、審核式制約與監督和審判委員會的制約與監督等);既有正式的、依法進行的制約與監督(如當事人及其代理或辯護律師的制約與監督、人民檢察院的制約與監督、上級法院的二審與再審監督、審判委員會的制約與監督和新聞媒體的監督等),也有非正式的、依內部文件進行的制約與監督(如院庭長的審批、審核式制約與監督,上級法院通過案件請示制度進行的指導與監督等)。如此種類繁多的制約與監督,不僅極大地約束和削弱了法官辦案權力的獨立行使,而且也限制了法官責任的順利履行。從這一意義上講,也應當盡快廢止無程序法依據的院庭長審批(審核)制度、案件請示制度和協調定案制度,從而將法官從種類繁多的制約與監督中解脫出來,使其能夠更加獨立而公正地行使審判權,并承擔起清晰而明確的辦案責任。
其次,應當給予法官比較優厚的薪酬待遇。根據管理學原理,在任何一個單位,責權利必須對等,才能調動成員的積極性。換言之,負有多大的責任,就應該具有多大的權力,同時應該取得相對稱的利益。這就要求貫徹“責權利相結合”、“責權利對等”或“責權利一致”的原則,使成員能夠有責有權有利,克服有責無權或有責無利的責權利脫節狀況,同時還應當做到責權利明晰化,使成員知道具體的責任內容、權力范圍和利益大小。因此,在新一輪司法改革中,除明確法官的責任并賦予法官獨立辦案的權力之外,還應當明確法官相應的利益即薪酬待遇。長期以來,我國的法官被納入干部(公務員)隊伍進行管理并按行政級別給予薪酬待遇。這種管理體制和利益配置方式,完全忽視了法官職業的特殊性,嚴重損害了責權利的對等性,應當予以改革,給予其比較優厚的薪酬待遇:一是法官資格的獲得必須經過長期的專業訓練(最起碼要經過四年法律本科專業的學習,大部分法官還經過了法律碩士甚至博士的訓練),比一般的公務員付出了更多的教育訓練的成本,因此理當享有更高的薪酬待遇。二是法官職業是一種法律職業,具有很強的專業性,應當像醫師、教師、律師、工程師那樣,以自己精通法律法規、熟練駕馭庭審的高超的司法能力獲取優厚的薪酬待遇。三是法官肩負著準確認定案件事實、正確適用法律、公正裁決糾紛、維護公平正義的特殊職責,責任重大,應當獲得與其履行的職責相對應的薪酬待遇?!斗ü俜ā返?6條明確規定:“法官的工資制度和工資標準,根據審判工作特點,由國家規定。”據此,國家應當盡快對法官的工資制度和工資標準作出規定。具體可以考慮:第一,參照教師、醫師等專業人員的工資和津貼標準,確定法官的薪酬待遇。近幾年來,經過工資制度改革,教師的薪酬待遇主要由工資和崗位績效津貼兩部分組成。其中,工資部分由政府按教師職務級別發給,崗位績效津貼由學校按崗位和教師完成的工作績效情況發給。由此,教師的薪酬待遇有了較大幅度的提高。而法官與教師同為專業人員,但由于其專業工作較之于教師的工作更具特殊性,因此應當給予其比教師略高的薪酬待遇,以體現法官職業的尊嚴和對法官專業工作的尊重。需要注意的是,在提高法官薪酬待遇方面,目前在有的試點地區,是按公務員標準的150%來確定,這是值得商榷的。應當說,從專業化的角度來看,法官的工作與公務員的工作并不具有太多的可比性,而反倒與教師、醫師的工作具有較多的可比性;而且,按公務員標準的150%來確定法官的薪酬待遇,也很容易引起公務員的不滿。因此,法官的薪酬待遇,宜參照教師、醫師等專業人員的工資和津貼標準來確定。第二,完善法官等級晉升機制,確保一線辦案法官即使不擔任領導職務,也可以正常晉升至較高的法官等級并獲得相應的薪酬待遇。即在各級法院中將一定比例的法官的等級與法院院長、庭長的等級拉平并實行同等待遇,例如在各級法院中最高等級的法官可以享受與院長同樣的薪酬待遇,下一等級的法官可以享受與副院長同樣的薪酬待遇,以此類推。這樣,不僅可以使大批業務素質高、辦案能力強的法官不必走上爭搶院長、庭長位置的“獨木橋”而留在審判第一線安心辦案,而且有利于吸引律師和法學專家通過公開遴選的方式進入法官隊伍。第三,還可以借鑒國外一些國家的做法,以立法形式對法官的工資待遇作出規定。例如,日本制定了《法官工資法》,對法官的工資標準作了具體的規定,并明確在法官任職期間,工資不得減額。這既可以體現法官的社會地位和尊嚴,也有利于保證法官工資待遇的穩定性,從而為落實法官責任制提供制度保障。
最后,對違法審判的法官進行責任追究,應當做到程序正當、公開透明。目前,在試點地區,均在省一級成立了法官懲戒委員會。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完善人民法院司法責任制的若干意見》,對違法審判的法官進行責任追究應當遵循以下程序:1.法院應當依法受理對法官違法審判行為的舉報、投訴。對于需要追究法官違法審判的責任的,一般由院長、審判監督部門或者審判管理部門提出初步意見,由院長委托審判監督部門審查或者提請審判委員會進行討論,經審查初步認定有關人員具有違法審判責任追究情形的,監察部門應當啟動違法審判責任追究程序。2.由監察部門對法官是否存在違法審判行為進行調查。在調查過程中,當事法官享有知情、辯解和舉證的權利,監察部門應當對當事法官的意見、辯解和舉證如實記錄,并在調查報告中對是否采納作出說明。3.監察部門經調查后,認為應當追究法官違法審判責任的,應當報請院長決定,并報送?。▍^、
市)法官懲戒委員會審議。高級人民法院監察部門應當派員向法官懲戒委員會通報當事法官的違法審判事實及擬處理建議、依據,并就其違法審判行為和主觀過錯進行舉證。當事法官有權進行陳述、舉證、辯解、申請復議和申訴。法官懲戒委員會根據查明的事實和法律規定作出無責、免責或者給予懲戒處分的建議。4.對應當追究違法審判責任的相關責任人,根據其應負責任依照《法官法》等有關規定處理。根據程序應當科學、正當的要求,上述程序至少存在以下三項缺陷:一是將法官的申請復議和申訴的權利置于法官懲戒委員會作出給予懲戒處分的建議和人民法院對法官作出追究其責任的處理之前,明顯不符合《法官法》的有關規定(即法官對法院關于本人的處分、處理不服的,自收到處分、處理決定之日起30日內可以向原處分、處理機關申請復議,并有權向原處分、處理機關的上級機關申訴);二是在?。ㄊ?、區)法官懲戒委員會作出給予懲戒處分的建議之后,若當事法官為基層法官而對所在法院作出的處理決定,按照《法官法》的規定向該法院申請復議或向上一級的中級法院申訴,則既無正當性,也將無成功的可能;三是對法官違法審判責任的追究不公開進行,缺乏必要的社會監督。為此,應當適應完善司法責任制的要求,對追究法官違法審判責任的程序進行相應的改革,即:在省(市、區)法官懲戒委員會作出給予懲戒處分的建議后,應當由?。ㄊ小^)高級人民法院作出相應的處分、處理決定,以便與地方各級法院的人財物實行省級統管的體制相適應;法官對高級人民法院關于本人的處分、處理不服的,自收到處分、處理決定之日起30日內可以向原高級人民法院申請復議,也可以向最高人民法院申訴;對法官的處分、處理決定,應當向控告人、舉報人進行通報,控告人、舉報人不服的,可以申請復議。同時,對法官的處分、處理決定,還應當通過網站和新聞媒體向社會公開,以便既接受社會公眾的監督,增強違法審判責任追究的透明度,也發揮責任追究的預防功能,有效防范違法審判行為的繼續發生。
(作者系華南師范大學法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