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慶剛
唯有權責明晰,方能終身負責
文/王慶剛
司法體制改革要建立的法官責任制,其邏輯起點便是權責明晰,好比經濟體制改革中的產權一樣,只有產權明晰,產權人才能有效的行使其權利,實現其財產利益的最大化。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完善主審法官、合議庭辦案責任制,讓審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負責”。四中全會提出“完善主審法官、合議庭、主任檢察官、主辦偵查員辦案責任制,落實誰辦案誰負責?!敝醒搿蛾P于司法體制改革試點若干問題的框架意見》要求“主審法官、合議庭法官在各自職權范圍內對案件質量終身負責”。由此可見,法官責任制既是司法責任制的重要內容,也是本輪司法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
法官責任制是司法責任制的重要內容,是法院內部工作機制改革的關鍵一環。法官責任制是與法院人員分類管理、法官職業保障等制度一起構成了本輪司法改革的主要內容,這些制度是相互緊密聯系的有機整體。建立法官責任制,能夠有力推進法院其他各項改革措施的貫徹落實,有利于防范冤假錯案、實現司法公正。
當代社會分工的精細化,必然要求法官的職業化。如果說法院人員分類管理和法官職業保障制度是實現法官職業化的途徑,那么法官責任制就是其職業化的應有之義。建立法官責任制,其內在的邏輯是法官審理、法官裁判和法官負責,也即讓審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負責??梢姡⒎ü儇熑沃频倪壿嬈瘘c是讓法官審理和裁判案件,審理和裁判權不明,法官責任便無從談起。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組織法》及相關訴訟法對案件審理和裁判主體已作了明確規定。根據這些法律的規定,法院審理案件的基本組織形式是獨任制和合議制,重大的或疑難的案件提交審判委員會討論決定。多年來,法院審理案件的實際情況卻與法律規定大相徑庭,案件審理和裁判主體并不十分清晰。一般情況下,承辦案件的法官或合議庭在作出裁判前,需要向主管領導(庭長、主管院長)層層請示匯報。經過請示匯報,主管領導的意見與承辦法官或合議庭意見一致,便可作出裁判;如果主管領導的意見與承辦法官或合議庭的意見不一致或認為承辦法官或合議庭所拿意見有問題,主管領導有權要求合議庭復議。當然,主管院長也有權向院長建議,由院長將案件提交審判委員會討論決定,而對于審判委員會作出的決定,獨任制法官或合議庭必須執行。
長期以來,法院內部的這種審判機制使案件審理和裁判的主體變得模糊不清,責任主體更是撲朔迷離。由于具有案件審理親歷性的承辦法官或者合議庭不能完全決定案件裁判結果,那么,裁判結果也就不能完全代表法官或者合議庭的意志,因此,承辦法官或合議庭也就不能成為案件審理和裁判的責任主體,不能單獨讓他們承擔裁判的責任。相反,法院相關主管領導和審判委員會成員沒有參與案件的實際審理活動,不是案件審理的親歷者,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裁判結果,而現有法律對法院相關主管領導和審判委員會委員沒有規定相應的司法責任,自然,要求他們承擔司法裁判的責任更無從談起。長期以來,法院內部的這種案件審判機制,已經使案件審理和裁判的主體模糊,責任不明,獨任法官、合議庭成員、主管領導、審判委員會委員都難以對案件裁判結果負責。
司法體制改革要建立的法官責任制,其邏輯起點便是權責明晰,好比經濟體制改革中的產權一樣,只有產權明晰,產權人才能有效的行使其權利,實現其財產利益的最大化。建立法官責任制,有必要對以往法院內部案件審理運行機制進行糾正,讓案件審理親歷者裁判,讓獨任制法官和合議庭擁有對案件的實際裁判權,只有這樣,才能兌現法官對案件質量的終身負責。當然,獨任制法官和合議庭自身也應當有所改變,擺脫長期以來形成的對主管領導的依賴,自覺履行法律賦予的審判權,對案件質量承擔起應有的責任。
(作者單位:北京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