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喬建平
治理教育資源不均衡需要推進教育改革
文/喬建平
當前社會存在教育資源不均衡等現象,并導致“高考改變命運”的認識誤區,有限的教育資源無法滿足廣大群眾“上好學”的普遍需求,擇校熱等問題和矛盾十分突出。群眾對此怨聲載道,唯有通過深化教育改革、創新教育制度安排,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努力克服人為因素造成的教育不公,推行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這既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題中應有之義,也是深化教育改革推進的重要方向。
事實上,現行教育體制把所有的學生和教師都逼上一條“追逐名?!钡牡缆?,家長以孩子考上名校,追逐“優質教育”作為典型事例在社會上進行廣泛推廣,教師為了培養出名校大學生而名利雙收。君不見,每年高考錄取后,許多學校都掛上“我校某某上北大、上清華”的贊美標語。應當說,我們很多家長都曾經用過這樣一種方式,來教育孩子們立大志,做大事,希望他們長大后能做“風風光光”的事,這潛移默化地影響到孩子的健康成長。
要從根本上改變現行教育體制,轉變整個社會觀念,必須實行素質教育和教育內涵發展,而素質教育的核心是以人為本,體現“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思想。因此,我們要把實施素質教育作為義務教育的一項新的歷史使命來擔當。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改革既要往有利于增添發展新動力方向前進,也要往有利于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方向前進?!?/p>
在批判傳統教育的同時,既要改變家長和學生的教育觀,更需要政府從制度上推行治理教育資源不均衡,減輕學生負擔的具體措施,這樣才能消除現實中的教育不公、起點不公和不均衡帶來的社會不公現象,逐步地突破“唯分數論”或“一考定終身”,徹底打破現在 “教招考”的一體化模式,實行招考分離,而不是“換湯不換藥”。相信隨著教育改革不斷深化,必然會伴隨利益的深刻調整,“蛋糕”不斷做大的同時,還要把“蛋糕”分好。這樣才能讓人們實現從過去的初級要求“人人有學上”到現在的更高要求“人人上好學”的轉變。
一言以蔽之,推進教育均衡改革是一項系統性、全面性工程,既需要各部門協同聯動,更需要調動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和優勢資源,才能實現更大程度的教育公平,必須將教育改革目標的設置納入法治程序,通過法定程序廣泛聽取意見,在充分討論、溝通協商的基礎上,使教育改革方案獲得合法性、權威性基礎,能夠為實現其他方面的社會公平創造條件,尊重教育發展規律和人性化需求,促使弱勢群體向上層流動,從而增進社會的平等,促進社會的穩定。這是堅持以人為本、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關鍵舉措,也能推進義務教育均衡改革,堅持區域統籌、城鄉一體化,把經濟發展成果的享受面擴大到同城居住的所有外來建設者,真正使共享發展理念滲透到教育均衡發展的每個方面、每個環節,達到科學發展與群眾滿意的最終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