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春景
企業誠信建設應成社會各界共識
文/黃春景
背景:日前,我國首部關于社會主義誠信建設的權威研究報告——《中國誠信建設狀況研究報告》在京發布。報告指出,商業欺詐、合同違法、制假售假、偷逃騙稅、學術不端等誠信缺失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已經成為影響和制約我國經濟社會持續有序健康穩定發展的頑癥。相關數據顯示,我國企業每年因不誠信導致的經濟損失高達6000億元人民幣。(5月23日《京華時報》)
我國企業每年因不誠信損失6000億,這不是一筆小數字。在現代經濟社會,誠信不僅是一種道德規范,也直接影響著企業的經濟效益。企業失信,于國于民于企業都不利,到了必須認真對待和徹底解決的時候。提及企業不誠信,“馬桶蓋事件”就是一個典型例子。過去十多年,不少企業都在盲目地圍著“市場需求”生產,因為供大于求,產品做成什么樣都能賣掉,于是乎,偷工減料、以次充好等行為比比皆是。那時候,不少企業根本意識不到誠信的重要性,被利益沖昏了頭腦,導致了今天“產品做好了,但消費者卻不買賬了”的尷尬局面,這樣的教訓應當引起企業的高度重視。
企業的誠信意識之所以淡薄,除了企業自身尚未建立起內在的信用責任制度外,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市場與社會沒有對企業建立起強有力的外在信用約束機制,制度失范造成了誠信失守。最為普遍的現象是,一些企業為了達到盈利目的,不惜采取違規造假的手段。但企業被發現了問題后,因其失信行為受到的懲罰很小,起不到應有的震懾作用,無形中縱容了企業的違規造假行為。一些不法企業大肆生產假冒偽劣產品,進行價格欺詐,拒不履行售后承諾,用虛假信息騙取銀行貸款等,給消費者和社會造成了很大的不良影響,這種事例已經司空見慣。與此同時,地方保護主義、政府部門監管缺位等因素也是各類失信事件屢禁不止、頻發不絕的主要原因。
誠信是企業生存發展的基礎,對于一個高度活躍的市場經濟而言,更需要強調企業的誠信義務和誠信責任。對那些違反誠信、違法違規的企業,要進一步加大治理力度,情節嚴重的,予以行政處罰并公開曝光;觸犯刑律的,依法移交司法部門進行處理。為了推進誠信社會的建設,國務院專門下發了《2014年-2020年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在統計領域推進誠信建設,對違反統計法、不如實登記的企業行為建立常態化的曝光公示制度。同時,提出不誠信企業的檔案要與工商、稅務、銀行的征信系統進行對接。在治理企業不誠信方面,我們亦看到了有關部門的努力。比如,不少地方對嚴重失信企業將出示“黑牌”,發布吊銷公告并公開違法記錄,對典型案件進行曝光。對上黑榜的企業及其責任人限制高消費,禁止乘坐飛機、禁止子女就讀高收費私立學校等。凡此種種,預示著對不誠信企業的改革治理,將邁入“新常態”。
總之,只有增加企業違反誠信的成本,才能讓失信的企業寸步難行,起到良好的示范效應,進而推動企業長效誠信機制的建設,最終實現標本兼治。因此,加快企業的信用體系建設應成為各界共識,讓企業亮出誠信招牌,作出誠信承諾,踐行誠信責任,給消費者以信心,抓好企業的各項誠信建設,是我們在“十三五”期間應該做好的一項重大社會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