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愚
讓功勛榮譽表彰規范在法治軌道上
文/張愚
背景:黨和國家功勛榮譽表彰工作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昨天在京召開。會議審議通過了《黨和國家功勛榮譽表彰工作委員會工作規則》《黨和國家功勛榮譽表彰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工作細則》,強調要堅持依法依規,嚴格按照規定的標準和程序開展工作,完善配套法規,維護功勛榮譽表彰的公正性和權威性(5月19日《京華時報》)
毋庸置疑,黨和國家功勛榮譽表彰制度對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凝聚力和感召力,具有重要的不可估量作用。功勛榮譽表彰制度多年來的實行情況,已充分證明了這一點。然而,在充分肯定其釋放正能量的同時,也要清醒地看到,因為把關不嚴,這一制度在實施過程中亦出現了不和諧的因素。虛報先進事跡騙取功勛榮譽稱號之徒在現實中并非個別,甚至還有騙取者前腳獲得功勛榮譽稱號、后腳就走進監獄的極端個案,致使功勛榮譽表彰制度的公正性和權威性大打折扣。在此背景下,中央召開黨和國家功勛榮譽表彰工作大會,審議通過工作規則和工作細則,強調依法依規開展工作,既體現了整治功勛榮譽表彰工作中不和諧因素的堅強決心,更體現了將功勛榮譽表彰規范在法治軌道上運行的法治思維。
國家級功勛榮譽稱號成色十足的“含金量”,自然讓不少非分之想者覬覦,而評選中的不規范和把關不嚴,又無疑為非分之想者開啟了方便之門。一系列的不和諧因素,無不折射了利益博弈的非正常狀態。最有效的解決之道,就是將其納入法治化軌道,讓其在法治軌道上公開博弈,從而達到一種良性、合理又公正的利益博弈狀態。同時,黨和國家功勛榮譽表彰制度本身的權威性和公正性,也注定了其必須規范運行。只有讓其在法治軌道上運行,才能實現功勛榮譽表彰工作的制度化和規范化,功勛榮譽表彰中的各種亂象亦才有可能從根本上被杜絕,功勛榮譽表彰制度才會貨真價實,真正成為弘揚正能量的助推器。
目前,我國已設立“共和國勛章”、“友誼勛章”、“全國道德模范”、“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優秀人民警察”、“全國模范教師獎”和“長江學者成就獎”等多種國家級功勛榮譽稱號,涉及經濟、社會、國防、外交、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等各領域各行業。表彰的標準不但不統一,而且規范性差,在很大程度上各行各業對此基本上是各自為政。這是功勛榮譽表彰工作中亂象頻出的重要誘因,必須對其予以嚴格規范。
去年12月,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國家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法,對國家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的授予對象、提名、決定、授予和撤銷等都作出了具體規定。中央政治局審議通過的《關于建立健全黨和國家功勛榮譽表彰制度的意見》,對黨和國家功勛榮譽表彰制度作了整體設計,并對評選頒授和待遇等作出了相應規定。不難看出,國家法律和黨內法規關于功勛榮譽表彰的具體規定,其核心都聚焦于依法依規這個原則,足見讓功勛榮譽表彰在法治軌道上規范運行的重要性。
一分部署,九分落實。功勛榮譽表彰制度正能量的全面釋放,有賴于依法依規地對其實施予以規范。在功勛榮譽表彰已被立法和納入黨內法規的情況下,相關責任部門在執行過程中,必須凝聚法治共識,以法治力量規范功勛榮譽表彰工作,讓其不再偏離法治軌道,確保其權威性和公正性經得起歷史和人民的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