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陶遵臣 柳林輝
網絡誹謗犯罪的特點及適用
文/陶遵臣 柳林輝
隨著社會的進步,互聯網的飛速發展,網上信息實現自由傳播,一定程度上推進了社會的政治民主、經濟進步、文化繁榮,但同時也導致各種不良信息的肆虐,出現了嚴重的網絡誹謗問題,通過網絡來報仇泄憤、詆毀他人的現象頻頻發生,這不僅損害了公民的合法權益,甚至有的還嚴重損害國家形象與社會穩定。網絡誹謗類案件已引起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打擊網絡誹謗犯罪的相關立法也逐步得以完善。
誹謗罪,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虛構的事實,足以貶損他人人格,破壞他人名譽,情節嚴重的行為。網絡誹謗就是通過網絡對他人實施誹謗的行為。
客體方面:本罪侵犯的客體是他人的人格尊嚴、名譽權。犯罪侵犯的對象是自然人,法人、團體、組織不能成為誹謗罪的犯罪對象。
客觀方面:本罪在犯罪客觀方面表現為行為人實施捏造并散布某種虛構的事實,足以貶損他人人格、名譽,情節嚴重的行為。(1)須有捏造某種事實的行為。捏造事實,是指無中生有,憑空捏造虛假事實的行為。(2)須有散布捏造事實的行為。所謂散布,就是在社會公開的擴散。(3)“足以貶損他人人格、名譽”,是指捏造并散布的虛假事實,完全可能貶損他人的人格、名譽,或者事實上已經給被害人的人格、名譽造成了實際損害。(4)捏造事實誹謗他人的行為必須屬于情節嚴重的才能構成本罪。
主體方面:本罪主體是一般主體,凡達到刑事責任年齡、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構成本罪。單位不能構成犯罪主體。
主觀方面:本罪主觀上必須是故意,行為人明知自己散布的是足以損害他人名譽的虛假事實,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損害他人名譽的危害結果,并且希望這種結果的發生。即行為人的目的在于敗壞他人名譽。
1.《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其中第二百四十六條【侮辱罪、誹謗罪】規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犯前款罪,告訴的才處理,但是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的除外。
2.《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維護互聯網安全的決定》(2000年12月28日 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九次會議通過)。該《決定》第四條規定:為了保護個人、法人和其他組織的人身、財產等合法權利,對有下列行為之一,構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關規定追究刑事責任。其中該條第一款內容為“利用互聯網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
3.《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利用信息網絡實施誹謗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2013年9月5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589次會議、2013年9月2日最高人民檢察院第十二屆檢察委員會第9次會議通過,2013年9月10日起施行)。該司法解釋邁出了網絡法治化的重要一步,他明確了網絡誹謗等犯罪的定罪量刑標準,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立法空白,使得相關打擊更加有可操作性以及明確性。它的出臺為網絡言行劃定了明晰的法律邊界,針對網絡誹謗等犯罪行為亮出了正義之劍。
一、實施網絡誹謗犯罪的具體行為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條第一款規定的“捏造事實誹謗他人”。(一)“捏造并散布”,即捏造損害他人名譽的事實,并在信息網絡上散布,或者組織、指使人員在信息網絡上散布的;(二)“篡改并散布”,即將信息網絡上涉及他人的原始信息內容篡改為損害他人名譽的事實,在信息網絡上散布,或者組織、指使人員在信息網絡上散布的;(三)“明知是捏造而散布,情節惡劣的”,即明知是捏造的損害他人名譽的事實,在信息網絡上散布,情節惡劣的。此款針對的是網絡惡意傳謠者,這里的明知包括“知道”和“應當知道”兩種情形,“情節惡劣”指行為人的動機卑劣、散布的誹謗信息內容惡毒或者行為人長期誹謗他人。
二、追究刑事責任所達到的“情節嚴重”的標準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條第一款規定的“情節嚴重”: (一)數量標準。同一誹謗信息實際被點擊、瀏覽次數達到五千次以上,或者被轉發次數達到五百次以上的。在計算該數量時,應當扣除被害人自己點擊、瀏覽和轉發的次數,也應當扣除網站管理人員為維護網站而點擊的次數,也要扣除其他故意虛增而點擊的次數;(二)危害后果標準。造成被害人或者其近親屬精神失常、自殘、自殺等嚴重后果的;(三)主觀惡意標準。二年內曾因誹謗受過行政處罰,又誹謗他人的;(四)其他情節嚴重的情形。
三、誹謗案適用公訴程序(即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的情形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條第二款規定的“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一)引發群體性事件的;(二)引發公共秩序混亂的;(三)引發民族、宗教沖突的;(四)誹謗多人,造成惡劣社會影響的;(五)損害國家形象,嚴重危害國家利益的;(六)造成惡劣國際影響的;(七)其他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的情形。
《刑法》規定,誹謗案屬于“告訴才處理的案件”,也就是說誹謗案屬于自訴案件的一種類型,除非是“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的”,也就是只有符合以上七種情形的誹謗案件才應該由公安機關立案,依法走公訴程序。2013年司法解釋出臺之前,立法機關并沒有規定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細化的司法標準,導致執法機關和法學界對“誹謗案何時適用公訴程序”的解讀出現較大爭議。司法機關執法彈性空間較大,面對誹謗案,不予立案會被報案人指責為公安機關不作為,而立案調查,又常常會因誹謗案件應該“告訴才處理”的相關規定而被指責為“亂作為”,從而招致網民的指責,使公信力受到影響。界定不清嚴重束縛了網絡誹謗罪辦案人員的手腳,使一些利用網絡對他人進行惡意誹謗和造謠中傷的人沒有辦法被追究法律責任,讓網絡成為誹謗者的避風港,從而使網絡誹謗愈演愈烈。2013年司法解釋的出臺,為打擊該類犯罪提供了強有力的法律依據。
網絡社會是虛擬的,但絕不是獨立于現實社會之外的。網絡社會是現實社會在網絡上的延伸,現實社會的法律和道德在網絡上同樣適用,網絡社會也是法治社會。網絡誹謗案件其傳播速度、危害程度遠遠高于傳統的誹謗案件,必須引起全社會的重視,依法打擊網絡誹謗類犯罪是依法治國的必然體現。
(作者單位:山東省威海市公安局環翠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