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顧鈞
全面二孩政策應釋放最大的政策善意
文/顧鈞
自1982年計劃生育被確定為基本國策以來,在有效控制人口過快增長,有效緩解資源、環境壓力,提高人口素質,促進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進步方面發揮了重大作用。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快,黨中央啟動實施了單獨兩孩政策,并在條件成熟的情況下,于2015年10月29日決定全面放開二孩政策。
全面二孩政策符合人口發展的趨勢,順應了廣大群眾對人口政策的期待。然而有人歡喜有人憂,憂心的大部分屬于那些處在政策邊界的家庭,尤其在政策出臺前夕的“搶生”家庭。
這些在全面二孩政策出臺前夕,因“計劃外”生育而面臨罰款的家庭,他們擔心的是超生罰款和社會撫養費還交不交?像他們這樣“搶生”二孩的,是適用新法還是舊法?
對舊問題的清理、整頓、釋明是新舊政策銜接、過渡過程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如果對舊問題理不清楚、說不明白,新政策的紅利就難以有效兌現,甚至會留下法治的空白和盲區,為不法之徒趁機“撈一把”留足空間,成為貪腐問題滋生的土壤。
目前,針對以上情形類似的全面二孩政策邊界家庭所面臨的問題,上到國家衛生計生委,下到地方的衛計部門,并沒有做出明確詳細的說明和規定。國家衛生計生委計劃生育基層指導司司長楊文莊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指出,2016年1月1日之前,違反法律法規規定生育第二個子女的,已經依法處理完成的應當維持處理決定。尚未處理或處理還不到位的,根據有關法律法規和政策規定,由地方人大、政府結合實際制定具體的辦法,依法妥善處理。這個說法概念模糊,態度也不明朗。尚未處理的或處理不到位的,“根據有關法律法規和政策規定”,根據的是新政策還是舊政策,沒有明確指出。“由地方人大、政府結合實際制定具體的辦法,依法妥善處理”似乎又把權限放給了地方人大和政府。
因為對新舊政策過渡中舊問題的處理沒有進行充分的釋明,以致出現了各地執行標準不一的問題,有的地方仍然適用舊辦法,有的地方則改用新辦法。
2016年4月,全國第一個非獨搶生二孩夫妻起訴衛計部門違法征收社會撫養費的案件在湖北開庭。當事人黃艷芳于全面二孩政策出臺前夕2015年5月生下第二孩,2016年1月11日,她收到地方衛計局的《征收社會撫養費決定書》,認定其違反了《人口計生法》第18條,生育二孩是違法行為,對其征收巨額社會撫養費。庭審焦點集中在對當事人做出社會撫養費征收決定適用法律是否正確上,該案件未當庭宣判。類似的事例在全面二孩政策出臺后并不少見,各地“搶生”二孩的“非獨家庭”面臨著同樣的困惑和窘境。2016年3月29日,河北省修訂通過《河北省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明確規定“提倡一對夫妻生育兩個子女”。然而2016年4月,河北某地的衛計部門仍然依據舊條例舊辦法,對之前尚未作出處理決定的非獨“搶生”二孩家庭進行罰款催繳。與之不同的是,福建省通過新修改的《福建省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政策規定可以概括為“二孩罰款既往不咎”,即搶生二孩且沒有處理的無須再繳納罰款。
筆者以為,關于此類人口政策方面的問題,應該在國家層面予以及時解釋說明,不宜由地方政府“自由裁量”,導致出現以上各地政策執行標準不一的局面。而且全面二孩的放開作為人口政策的紅利,理應本著政策的善意處理后遺留問題和政策邊界的問題。2015年12月31日通過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全面兩孩政策改革完善計劃生育服務管理的決定》也明確規定要“以人為本”,為此,各地政府部門應該用最寬泛的詮釋讓全面二孩政策的涵蓋面最大化,按照新法而不是舊法來處置當事人,讓全面二孩政策惠及更多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