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旭東
“任性借調”折射權力生態亞健康
文/王旭東
作為一種特殊的機關工作人員流動方式,借調人員解決單位人手不足或專業性人才缺乏問題,本無可厚非。然而現實中的頻繁借調、隨意借調,導致出現失范借調、違規借調等現象。借調,從“存在即合理”逐步成為“不合理存在”。
據有關媒體報道,貴州、河南、福建、黑龍江等地的一些基層干部表示:上級部門連續借調骨干,基層“失血”嚴重,很多工作難以開展。而且,人事關系錯配引起單位內部不團結,助長“求人辦事”等不正之風。
本來,借調只是一種過渡形式與有益補充,也只能是“非主流”與“非常態”,然而,量的積累催化質的轉變,在少數地方的少數單位,這種質變其實為“變質”——想借就借、說借就借,反映出權力的任性與傲慢;借調常態化,衍生出“亞腐敗”,一時進不去的單位,通過借調輾轉而入;還有少數被借調者成為“官場自由人”,長期處于“兩不管”狀態……
“任性借調”是權力任性的產物。因為是向下級下屬單位“調人”,一紙公函就能搞定,甚至是一個口頭招呼就行,不管是否合理、是否必要、是否急需,從本質上講,這是權力“開綠燈”。其次,也是下級單位媚權的結果。對上級權力的絕對服從,成為不少下級單位的“行為習慣”,有時不分青紅皂白,不考慮基層情況,來函即“放人”。這一方面助長了上級權力的任性施為,另一方面也會養成下級的唯唯諾諾,進而影響到改革創新精神的發揮。
很多借調現象背后所展現的并不是上級單位人手不夠、專業人才不足等問題,而更多的是一種“關系借調”,蘊藏許多人曲線升遷的“機會”和部分領導干部“人事安排”的一種權力資源,“任性借調”逐漸成為權力腐敗的土壤和權力尋租的空間。
眾所周知,基層單位多存在人員緊缺的狀況,很多人身兼數職。上級部門的“任性借調”,往往導致基層“失血”嚴重,基層干部職工工作壓力加大,進而影響基層工作的有效開展。
其實,針對“任性借調”,基層單位可以說“不”?!豆珓諉T法》規定,公務員執行公務時,認為上級的決定或者命令有錯誤的,可以向上級提出改正或者撤銷該決定或者命令的意見;上級不改變該決定或者命令,或者要求立即執行的,公務員應當執行該決定或者命令,執行的后果由上級負責,公務員不承擔責任;但是,公務員執行明顯違法的決定或者命令的,應當依法承擔相應的責任?!叭涡越枵{”之所以一發不可收,除了有上級單位的權力任性因素外,也有下級單位不具備“不唯上”精神的成因。
“任性借調”折射出權力生態亞健康。要終止“任性借調”,必須先終結“權力任性”,規范借調制度,加強監管。無論是“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還是“把紀律與規矩挺在前面”;無論是“打老虎”,還是“拍蒼蠅”……都是旨在構建一個良好的權力生態。由于借調不直接危害權力生態,或者講,它的危害性是間接的、累加的,長期以來尚未引起足夠的重視。優化權力生態,既要割除權力上的“腫瘤”,也不能放過“亞健康源”和其他機制性誘因。前者是“袪病”,后者是“健身”,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