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全林
監(jiān)督官員“三圈”要靠群眾發(fā)力
文/張全林
背景:中共廣東省紀委3月16日在廣州舉行黨員領導干部“八小時以外”活動監(jiān)督試點工作座談會,會議提出創(chuàng)新監(jiān)督方式,建立重點清單,著力監(jiān)督官員社交圈、生活圈、休閑圈。(3月16日中國新聞網(wǎng))
干部“三圈”表現(xiàn),說到底是個道德操守問題。所謂干部的“八小時以外”,是一定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反映,是領導干部在履行職責時所應遵守的思想道德準則和行為規(guī)范,是為官者思想覺悟、道德品質(zhì)、意志作風和精神面貌的集中體現(xiàn)。
對“八小時以外”的監(jiān)督,最有效的辦法還是依靠群眾的力量。干部個人生活方面,有無經(jīng)常出入高消費娛樂場所,個人交往是否與“大款”接觸過多,家庭生活方面消費與家庭收入是否基本相符,周圍群眾最清楚。風言風語之中往往暗藏線索。許多案例證明,腐敗分子在立案前就長期傳聞風行,可惜這些有調(diào)查價值的社會傳言,卻被有關部門當作了耳旁風。“風言風語”既是對干部的監(jiān)督,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監(jiān)督形式。
干部“八小時以外”的表現(xiàn)有其特殊性。一個干部在工作場合和公眾面前,與其在私密場所以及小眾范圍的表現(xiàn),可能判若兩人;有的干部臺上說的和臺下干的、對他人的要求和對自身的要求,有時也迥異。這就需要在干部考察中盡可能地延伸觸角、擴大范圍、廣開言路。尤其對干部“八小時以外”的表現(xiàn)、對干部公職管轄范圍以外的表現(xiàn),要力求多找知情人聽知情話。有時還要善于從看似不經(jīng)意的片言只語中聽出“弦外之音”,更要注重從民間的閑言碎語中追蹤事實真相,通過民主、公開的方式,搜集、了解、綜合基層干部群眾的評價意見。
如何準確評價干部的“八小時以外”,是考核中的一個難題,普遍存在難以量化、考察方式單一、結果有時失真等問題。要運用“反向界定辦法”出臺干部“八小時以外”的具體標準,如把理想信念是否堅定、是否清正廉潔等列為評價要素,可細化表述為“作風不扎實、熱衷搞形式主義”、“處事不公道,不按原則辦事”、“為政不廉,有違規(guī)違紀現(xiàn)象”、“個人生活作風不端正,情趣不健康”等選項,只要干部違反其中若干條,即可視為思想政治素質(zhì)缺陷或品行存在嚴重問題,給予“一票否決”,從而使“八小時以外”的考核由抽象變?yōu)榫唧w,由含糊變?yōu)槊鞔_。探索實行“八小時以外”的反向測評,把干部品德方面容易出現(xiàn)的問題歸納為若干個選項,讓群眾劃勾評價,使“八小時以外”的考察進入具體的工作操作層面,由軟指標變成了硬杠杠。
選好測評人員對干部“八小時以外”的考評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測評人員確定范圍應該在與干部緊密相關的工作圈、生活圈、社交圈。但以前,參加民主測評會的人員,一般為現(xiàn)任職單位的干部,缺乏一定的廣泛性。因此,要將參與測評人員范圍擴大到干部原來工作單位的上級、同事、下級,生活中的親屬、鄰居、居委會工作人員。充分發(fā)揮群眾的作用,只有這樣“八小時以外”的監(jiān)督才能做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