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英團
治理“城市病”須給規劃套“籠頭”
文/劉英團
背景:“城市發展中出現的很多問題,都與規劃執行不好有關,必須維護規劃的嚴肅性。”在2月29日至3月1日召開的河南省委城市工作會議上,河南省省長謝伏瞻透露,“省政府將成立城市規劃委員會,對全省城市規劃的重大事項進行協調、論證和審議,對設市城市和縣城的規劃編制進行審查和指導”。(3月2日《中國青年報》)
好的城市規劃可以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減少建設浪費。反之,非但改善不了人居環境,反而催生“城市病”。這其中,既有城市規劃不科學的問題,也有地方政府不尊重城市規劃或城市規劃缺位的問題。用河南省委書記郭庚茂在城市工作會議上的話說,“當前城市建設中出現的交通擁堵、馬路拉鏈、建筑短命、千城一面等各種城市病,多數都與規劃的科學性不高、執行不嚴有關”。
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目前,我國城鎮化率已經達到54.77%,這意味著我國已經從“鄉土中國”,經歷了若干年的“流動中國”之后,過渡到“城市中國”,新形勢下的城市規劃必須“把更多的空間留給老百姓……”。一如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市規劃展覽館考察時所指出的,“城市規劃在城市發展中起著重要引領作用,考察一個城市首先看規劃,規劃科學是最大的效益,規劃失誤是最大的浪費,規劃折騰是最大的忌諱”。他強調,城市規劃務必堅持以人為本,堅持可持續發展,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貫通歷史現狀未來,統籌人口資源環境,讓歷史文化與自然生態永續利用、與現代化建設交相輝映。
規劃是龍頭,是城市發展的首要條件。有統計顯示,我國至少有655個城市提出要“走向世界”,還有183個城市要建“國際大都市”。而這些地方之所以總想“超前”,一是一些地方領導總想留下點政績,手筆小的一般修個標志性建筑或幾條寬闊的馬路,手筆大的就會想著再造一座新城;二是造城才能多賣地,才能從開發商那里獲得更多“回報”。所以,城市規劃最需要解決的問題,還是思想問題、觀念問題、認識問題。
簡言之,一個城市的發展要在規劃中完善,規劃圖紙上的每一筆,都是一個公共選擇,關系到公眾利益。那一筆既可能給百姓帶來方便和福祉,也可能給百姓招來災禍和麻煩。所以,無論是城市規劃還是土地規劃,政府作為公共利益的代表,都應從維護公眾利益的需要出發,從實現發展的公平、公正出發,通過建立一套完善的機制,維護規劃的權威性,對調整規劃的每一項決策慎之又慎,絕不可以視規劃如兒戲,更不應該把規劃這項公共政策視作牟利的手段。
城市規劃非同兒戲,應該給城市規劃套上法律的“籠頭”。從法律上看,經依法批準的城鄉規劃,是城鄉建設和規劃管理的依據,未經法定程序不得修改。同時,城市規劃還應增強人民群眾參與。“城市規劃(也)不能局限于標準的規劃師們的定義,僅僅規劃‘居住、工作、文娛和交通’,而必須把整個城市規劃成一座舞臺,供人們進行積極的市民活動、教育學習和進行生動而自治的個人生活。”一如美國城市學家劉易斯?芒福德所言,市民是城市的主人,城市建設不僅需要規模、質量,更需要宜居,讓公眾參與城市規劃是國際上通行的做法,它不但有利于提高決策的民主化、科學化,還保障了公眾的知情權和參與權,以及增強人民群眾參與城市建設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