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智全
慈善法落地還須“闖三關”
文/張智全
背景:3月16日,十二屆全國人大第四次會議表決通過了我國首部慈善法,自2016年9月1日起施行。作為我國慈善領域的基礎性和綜合性法律,該法不僅對慈善活動作出了界定,同時對慈善組織的設立、運營、慈善財產的來源和使用、慈善服務等進行了規范,并且細化了促進慈善事業發展的相關措施,從而全面系統地確立起國家慈善事業發展所需要的現代規范。(3月17日《京華時報》)
扶危濟困、守望相助的慈善文明,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近年來,我國慈善事業快速發展,捐贈額從2006年的不足100億元增長到目前的1000億元左右,對弘揚樂于助人傳統美德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在肯定成績的同時,不應忽視慈善組織公信力被質疑、網絡募捐和個人募捐失范等諸多飽受詬病的問題。從這個角度講,首部慈善法的通過,無疑為慈善事業的規范有序發展夯實了法治根基。
首部慈善法的諸多規定,亮點紛呈,可圈可點。從公募權限有所放開、行政派捐被禁止,到信息公開權責明確、確立稅收優惠,再到非法人慈善組織獲承認、慈善財產受到重視,相關法條都作了科學規范,可謂把握住了慈善事業未來的關鍵。可以預見,隨著慈善法的實施,慈善事業必將迎來發展的新契機。
然而,更應該清楚地看到,完善的立法,只是確保慈善事業規范有序發展的第一步。盡管法律是社會治理的糾偏器,但法律不是萬能鑰匙,期望一部法律,從根本上一勞永逸地促進慈善事業的規范發展,顯然不現實。就慈善領域目前的現狀而言,要讓慈善法全面落地,確保其真正成為弘揚慈善文明的“助力器”,筆者以為,還須闖過“三道關口”。
首先,必須闖過“稅收優惠關”。實踐證明,優惠的稅收政策是慈善事業揚帆遠航的動力引擎之一。放眼世界,不少國家都通過稅法規范慈善事業。相比之下,我國慈善領域的相關稅收制度還存在諸多亟須完善的地方。雖然首部慈善法確定了稅收優惠的政策,但囿于法律條文高度概括性表述的限制,不可能一對一地對相關稅收優惠政策作出具體規定,這就迫切需要對涉及慈善的稅收法律予以完善,從而讓稅收優惠政策成為助推慈善事業發展的“加速器”。
其次,必須闖過“制度配套關”。眾所周知,完善的配套制度是法律得以正確施行的前提。仔細分析首部慈善法中的諸多條文,涉及到相關配套制度的規定過于原則,需要進一步細化。比如,關于慈善組織的認定及其程序,因不同類型的慈善組織需要在不同層級的民政部門登記,登記和認定之間如何銜接,就需要民政部門出臺具體的操作細則。同時,與慈善組織登記密切相關的《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民辦非企業單位登記管理暫行條例》等法規也有待修改完善。否則,完全有可能導致慈善組織“設立難”的老問題再度重現,成為制約慈善事業發展的絆腳石。
再次,必須闖過“嚴格執法關”。“天下之事不難于立法,而難于法之必行”。任何先進的法律,如果不嚴格執行,均會陷入“徒法不自行”的尷尬。慈善法作為護航慈善事業規范發展的“總開關”,能否真正釋放正能量,關鍵在于嚴格執法。慈善法生效后,慈善事業將迎來新的發展春天,對執法力量、手段和水平等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須高度重視。如果執法“拖后腿”,那么就必然會讓慈善法的實施陷入“知易行難”的境地,形同虛設。
毋庸置疑,慈善體現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明進步程度,必須要有法律的護航和引領。而法律的落地,需要完善的配套制度和嚴格的執法。只有闖過上述“三道關口”,慈善法才能落地,真正成為慈善事業健康有序發展的法律“保護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