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亞光
樹立正確權力觀依法行使檢察權
文/趙亞光
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新時期,作為國家的法律監督機關,人民檢察院應切實依法規范行使權力,恪盡職守,敢于擔當,善于作為,緊緊圍繞“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忠實履行檢察職責,持續建設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堅定不移地服務經濟社會發展。
權力觀是領導干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集中體現,直接影響其行使權力的具體行為。要樹立正確權力觀,就要牢記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切實破除“官本位”等特權思想,切實做到主體責任落實落地、黨紀黨規嚴肅嚴明、思想建設抓嚴抓深、權力制約有力有效。檢察機關是國家法律監督機關,掌握著司法權的刀把子,在推動依法治國和經濟社會發展中均具有重要作用。作為檢察機關的領導干部,要履行好法律監督職能,服務好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就必須把“嚴以用權”體現在自身素質建設中,樹立正確的權力觀,處理好公與私的關系,把公權公用作為不可逾越的底線,只有這樣才能以公平、公道、公正贏得群眾擁護,筑牢黨的事業根基,推動檢察工作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黨共查處了100多名省部級以上領導干部,這些人也曾經在不同的工作崗位上為黨和人民做了許多有益的事情,但隨著職務提升和時間推移,逐漸蛻化變質,把人民賦予的權力視為個人手中的資本,公權私用,最終走上不歸路,對黨的事業造成了巨大損害。在這些領導干部那里,權力不是來自組織信任和人民重托,而是自己可以任意使用的“私器”,言行上唯我獨尊,作風上專斷浮夸,生活上奢靡享樂。這些都無不折射出權力觀的偏差、扭曲甚至倒置。
領導干部要從思想深處入手,轉變用權理念,真正認識到即使身居高位,頭上仍有戒尺,越是位高權重,為人民服務的擔子也就越重,越要謹慎用權,真正將行使權力的價值目標回歸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上來。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公權為民,一絲一毫都不能私用。領導干部必須時刻清楚這一點,做到公私分明、克己奉公、嚴格自律。”這就要求黨員領導干部要以上率下,勇做公仆標桿,立根固本,挺起精神脊梁,從思想源頭上牢固樹立正確的權力觀,切實處理好公與私、情與法、權與法的關系,時刻要對手中的權力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用手中的權力維護好、實現好、發展好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權力是把雙刃劍。正確用權就能為人民造福,濫用權力就會損害群眾權益,損害黨和政府的形象。從查處的周永康、薄熙來、徐才厚、令計劃、蘇榮等嚴重違紀違法案件來看,我們黨有些干部之所以墮落為腐敗分子,就是因為缺乏對權力的敬畏之心,導致私欲越來越重,最終不僅使自己身敗名裂,而且給黨和人民造成了極大傷害。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領導干部要對權力心存敬畏,以清正廉明的“官德”約束手中的權力。檢察機關作為司法機關,領導干部修身、用權、律己,謀事、創業、做人,都與檢察權的行使緊密相連,要下決心把檢察權關進規范執法這個制度籠子里,做到“嚴以用權”,維護司法公正,樹立司法權威,守護憲法尊嚴,實現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的目標。
司法行為的規范直接關系到司法公正,直接關系到檢察公信力和司法權威,直接關系到依法治國方略的全面實施。因此,要強化用權的憂患意識,小心謹慎地用好手中的權力,自覺做到權大不忘責任重、位高不移公仆心。在規范司法行為專項整治工作中重點檢查整改在司法公開、嚴格執行程序規范、權利保障、工作制度規范、贓證物品管理、檢察人員在工作中的言行舉止、人民群眾反映的問題是否做到及時解決等方面存在的問題,進一步強化“依法用權、規范用權”的意識,自覺把檢察權置于“陽光”下,切實做到按制度、按程序、按規矩用權辦事,確保檢察權合法合規行使,教育廣大檢察干警始終保持對特權思想和特權現象的警覺性,自覺敬畏人民、敬畏權力、敬畏法制,做到“執法辦案守規矩,行使權力不任性”。只有這樣才能贏得人民群眾的信任。
權力的邊界就是法律和制度,權力運行要遵循法制的軌跡,按規則、按制度行使權力。領導干部是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領頭雁,是團結帶領群眾創造幸福生活的主心骨,只有養成按法律與規章說話辦事的習慣,做到“心中有法”、“慮必及法”、“行必依法”,恪守權力的界限,才能不辱使命、不負重托,讓權力造福人民。檢察機關作為國家司法機關和推進依法治國的重要力量,更要增強制度意識,以憲法為根本的活動準則,自覺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堅持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權限和程序行使職權、履行職責,堅持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保證憲法和法律在檢察工作中得到遵守和執行。同時,也要嚴格遵守高檢院和上級檢察院有關辦案工作規定和要求,不斷完善工作機制,確保檢察權依法、正確行使,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檢察機關執法辦案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不斷提高執法公信力。
權力和監督存在著唯物的歷史的辯證關系,監督是防止擅權、“任性”的“防火墻”和“安全閥”。權力一旦缺失監督制約,便會如“脫韁之野馬”,各種失范失序也由此產生。這就需要領導干部通過修身、自律、心存敬畏、強化監督,嚴把權力關,確保權力行使不偏向、不變質、不越軌、不出格、不異化。廣大檢察干警肩負著“強化法律監督,維護公平正義”的神圣職責,手中的司法權來自人民賦予,要掌好權、用好權,就要不斷增強自覺接受監督的意識,破除思想誤區,虛心接受來自上級與下級的監督、黨內與黨外的監督、組織與群眾的監督、社會與媒體的監督,養成在“放大鏡、聚光燈”下行使權力的習慣,杜絕暗箱操作、公器私用,始終做到心中有“戒”不妄為,心中有“界”不逾矩。不越雷池、不踩紅線、不搞特殊,使檢察權的運行有邊界、有約束、受監督,為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實現更大作為、作出更大貢獻。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是否具有擔當精神,是否能夠忠誠履責、盡心盡責、勇于擔責,是檢驗每一個領導干部身上是否真正體現了共產黨人先進性和純潔性的重要方面”。踐行“三嚴三實”要求,必須強化責任意識,樹立擔當精神。當前,各級領導干部需要有迎難而上的勇氣和銳意進取的擔當精神,不斷破解改革中的難題,突破發展中的瓶頸,攻克改革中的堡壘。權力就是責任,責任就要擔當,正確行使權力的過程實際上是履職盡責的過程:“嚴以用權”不是“不用權”,要杜絕“權力休眠”、“擱置權力”等為官不為現象,各級領導干部必須切實做到“忠誠、干凈、擔當”,在其位、謀其政、負其責,大膽使用黨和人民賦予的權力,旗幟鮮明地為人民服務。
在當前依法治國的背景下,檢察機關肩負著特殊重要的使命和歷史責任。我們要深刻認識到黨和人民賦予的權力是一份憲法責任,牢記使命,勇挑重任。要不斷推動檢察改革新發展,檢察院黨組和班子成員應充分發揮核心領導作用,既要把方向、抓大事,又要帶頭干、抓具體,對矛盾和困難不畏懼、不退縮,對問題和失誤不回避、不推諉,用高昂的工作激情和踏實苦干的作風,推動工作發展。要敢于監督、善于監督、依法監督、規范監督,切實強化對訴訟活動中執法不嚴、司法不公等問題的法律監督,為保證憲法和法律的統一正確實施,肩負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捍衛者的職責使命。要依法打擊各類刑事犯罪活動,更加重視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法治保障,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促進社會和諧。緊密結合執法辦案,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廣泛宣傳憲法和法律,切實擔當起普及憲法知識、傳播法治理念、強化公民法治意識、提高公民法律素養的責任,努力為推進依法治國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和輿論環境。
(作者系陜西省銅川市人民檢察院檢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