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中國”八大創建要素之社會參與篇"/>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文/單一良
幸福就是“我把貪官庸吏拉下馬”
——“幸福中國”八大創建要素之社會參與篇
文/單一良
“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一直被認為是中國人明哲保身的處世哲學之一。近代以來,中國屢遭外來列強的欺辱和蹂躪,被一些歷史學家認為是中國人“重家輕國”思維導致的沉重后果。
在中國歷史上,我們不乏岳飛、戚繼光、林則徐等愛國人士,他們愿意奉獻自己,積極參與到救國圖存的歷史洪流中去。但不可否認,以家為核心的中國文化特質讓我們很多人更愿意在一個封閉的圈子里埋頭做自己的事,除非外敵真正攻進家門來,否則寧愿趴在墻頭看熱鬧,做一個純粹的“旁觀者”。而在屈辱的列強入侵中國的歷史中,即便是外敵打進家門,我們的一些國民也似乎更愿意縮進被窩,在門頭掛上白旗,安于做順民;或者在革命者被砍頭時,擠進菜市口成為麻木的圍觀者,甚至像魯迅小說《藥》當中的華老栓那樣,惦記著用蘸有革命者熱血的饅頭來治愈患癆病的兒子。
“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中國人的內斂個性造就了我們更加注重修身養性,而把治國平天下作為有心有力才為之的身外事。這樣的“收縮”與“退守”似乎保持了安全底線,為自己殘留了些許生存的“幸福感”。實際上由于消極出世觀念作祟,國家利益和民族大義就會在一些人的心目中逐漸萎縮,在國家存亡的大是大非面前,最終會自食惡果,落得“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的亡國奴下場。
回到現實社會,我們不愿意去管那些“身外事”,似乎還有一個頗為立得住腳的理由——“這些事有政府管吶,我們就不要瞎摻和了吧?”的確,作為社會公眾利益的維護者,政府是要替公民管很多事,我們理應放心。一個理想的政府確實也應該是一個利民的政府,政府本身除了國家和人民的利益,不該有任何自己的利益。但是,政府是由一個個政府官員個體組成的,即便是由政府制定的規章制度和采取的執政行為,也因為由人而生,就必然存在漏洞和不足,特別是那些身處重要崗位的官員們如果一心謀取私利,往往就會公權私用,進而損害國家和人民的利益。目前,中國的各類法律都對政府官員的行為作出種種限制性規定,日常我們也有較為嚴格的監管機制來杜絕腐敗的產生,百姓似乎也有很多渠道和途徑可以發現并舉報官員的貪污受賄問題,但是由于一些地方政府官員的權力過于強大,一些對權力的監管制度沒有落到實處,百姓參與政府決策的路徑和方式受阻或流于形式,就會導致官員腐敗屢屢發生。
于是,信息不對稱和決策的透明度不夠使公民無法對官員實施有效的監督,一些所謂的聽證會也只是“聾子的耳朵——擺設”,形式主義的社會參與讓百姓有一種被糊弄的感覺,也會不斷弱化社會參與的積極性,甚至重新回歸“旁觀者”心態,公民在政治上的這種冷漠感造成了選舉時投票率偏低、關心公益事業的人不多、政策對話和政策討論不熱烈、公民對政治腐敗或官員違法熟視無睹等現象。而一些個人利益受到損害的百姓在上訪無果和告狀無門的情況下也會對國家和政府失去信心,并進而動搖我們的執政根基。
因此,能否真正實現社會事務的百姓參與,不僅是“幸福感”的體現,也是國家治理成功與否的重要標志。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十分重視國家和社會事務的公眾參與,特別是在反腐敗領域,通過“巡視”制度和網絡反腐等方式,讓中國老百姓舉報有門,投訴有音,一批貪官污吏因百姓舉報而被拉下馬,過去那種官官相護、投訴無門的現象大大減少,公民舉報成為反腐的重要渠道。
改革開放以來,黨和政府一直強調“公民的有序參與”,并把它作為推進中國特色民主政治的重要內容。黨的十八大提出城鄉社區治理和加快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管理體制,加快向現代社會治理轉變。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更是指出要加快形成科學有效的社會治理體制,確保社會既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從“社會管理”到“社會治理”,僅一字之差的概念升級背后,是近年來各種社會參與形式的廣泛興起。在許多社會學專家的眼里,從政府主導社會事務到廣泛的社會參與,發展多元化的社會治理體系將成為未來的趨勢。而只有通過公民參與,民主政治才能真正運轉起來。可以說,沒有公民參與,就沒有民主政治。
所謂“社會參與”,就是公民試圖影響公共政策和公共生活的一切活動。由于政府和社會都可能會出現“失靈”問題,這時候就需要政府與社會互動,形成一種多元合作模式或多中心治理模式。而公民是通過社會參與機制實施參與權的,這種參與權是以社會公眾對自身利益的關心和對社會公共利益、公共事務的自覺認同為基礎,通過對社會發展活動的積極參與實現發展的過程和方式。它能夠使社會公眾真正成為處理自己相關事務,推動社會發展的主體,而不是只被看作工具或手段,從而強化公民的公共意識,提高人們在社會中的自主意識和自主空間,進而提升個體社會身份認同的“幸福感”。
實現公民參與可以采取多種形式,比如參加各種政治組織、選舉各級人民代表、討論政府政策、評議政府官員、舉報違法行為、管理公共事務等政治生活;比如參與工廠管理、發起環境保護行動、組織公益文化活動、救助弱勢群體等經濟文化生活;比如參與社區管理人員的選舉、社區互助合作、小區治安保衛和環境衛生等社區生活。這些公民參與的方式就在身邊,但要真正讓它落到實處,則需要政府部門和公民共同努力。一方面公民自身要有積極參與社會活動的民主精神和法治精神,要有當家作主的主人翁意識,使“有序參與”的觀念深入人心。另一方面政府要健全和完善公民參與的制度和機制,提供更多的渠道,積極建立有效的利益表達機制;要有專門的法律制度,使公民的參與有法可依;要努力使公民參與制度化、規范化和程序化;要開辟新的參與途徑,運用現代的科技手段提高參與的效率,盡量滿足公民的參與要求。按照一些學者專家的意見,社會參與興起與發展的方向,在于變政府“單向管理”為政府、社會的“雙向互動”。公民與政府在政治生活中的良好合作才是善治的實質所在,而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政治管理過程。
當然,作為一種集體行為的公民參與,如果沒有統一的組織領導,公眾的行動也可能會失去控制。所有這些方面都需要政府采取有效措施,對公民參與進行引導和規范,防止公眾行為的失控,保證公民參與能夠在法律的框架內有序地進行,從而讓公民參與變成一種推動社會進步的正能量,而非變成一種煽動鬧事、街頭破壞和顛覆政權等威脅社會穩定的負能量,這里面也需要我們的社會治理具備高智慧。
其實,經歷了改革開放春風洗禮的中國百姓,已經與近代以來遭受苦難而顯得封閉、內斂的國人有所不同,他們更加追求個性,追求被認可,追求社會參與。他們也已經明白,選出優秀的地方管理者是我的“幸福”,共同創造一個“天藍水綠”美好環境是我的“幸福”,與小區物業和諧相處也是我的“幸福”,讓國家財政更多地支持民生事業更是我的“幸福”。無論是城市建設、小區綠化,還是地方人大代表的選舉,這些“身外事”實際上與公民自身的利益息息相關,而你的參與或許就會杜絕一個腐敗分子的產生,就會避免一場錯誤的政府決策,甚至就會呈現出更為公平正義的社會環境。從這一層面上觀察,社會參與已經不僅僅是個人的“幸福感”,而是整個社會的“幸福感”,每一個“小我”匯成一個個“大我”,這些“大我”形成了社會聚光燈,讓我們的政府和社會在陽光下健康成長,從而使“幸福”能夠實現全民共享并綿延持續下去,而這不正是“幸福中國”所追求的夢想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