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靜
中圖分類號:D641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674-1145(2016)02-000-02
摘 要 信息時代,網絡信息化與職工的生活越來越密不可分。網絡信息化對職工的影響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這給所有單位的思想工作者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戰。分析網絡信息化環境下的職工的思想道德、行為特點及存在的問題,提出相關的建設策略,有利于促進網絡信息化思想道德建設的不斷發展。
關鍵詞 網絡信息化 職工 思想道德建設
21世紀是互聯網的時代。伴隨著互聯網對社會生活全方位的滲透,改變了人們的生產、生活和工作方式,影響著人們的思想觀念、行為規范和價值取向。而受影響最大的無疑是接受新知識、新信息最快,最具活力和創造力的當代職工,網絡信息化對他們的思想道德、意識形態、價值觀念、行為模式等方面產生了深遠影響,這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全新的挑戰。
一、網絡信息化生活環境對當代職工的影響
(一)對職工思想道德的影響
網絡信息化為職工提供了一個時空上無限制,道德上無約束的環境。網絡信息化信息良莠并存,多元的信息對免疫力不強的職工極易產生沖擊,并讓他們在網絡信息化提供的虛擬世界中陷入非理性的狀態,造成他們責任觀念淡漠、判斷力缺乏。網絡信息化的虛擬性和隱蔽性容易消解職工對現實社會的道德責任感,失去了外在輿論和傳統習慣的制約,職工的道德自我評價能力可能遲鈍,造成他們在現實社會中道德取向的迷失。
(二)對職工身心健康的影響
網絡信息化的開放與封閉的矛盾、虛擬與現實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給大職工的身心健康帶來了很大的危害。根據我們對100職工(其中女生41人,男生48人)上網情況的隨機調查,在網絡信息化的虛擬世界里,網絡信息化交流的匿名性使職工處于人格與交往情境雙重分裂的環境和氛圍,這對職工身心健康的負面影響不可低估。
(三)對職工人際交往的影響
網絡信息化改變了傳統的人際交往模式,人與人之間的直接交流,變成了人與機器之間的交流,這與傳統的直接交往相比,人與人之間的隔離不是減少了,而是不斷增大,使人際情感造成缺損。過度地在網絡信息化上尋求刺激,封閉自己,脫離現實社會。這種間接的交往,使現實生活中的交往機會減少,人與人之間深層次的、真誠的交流難以實現,造成家庭成員間、朋友間的感情聯系淡薄,導致職工情商降低,交往技能缺乏,淡化個人的責任意識。
(四)對職工素質的影響
職工在網上的很多行為,一方面缺乏有效地社會監督;另一方面由于職工的人生觀、價值觀又尚未完全成熟,因而其自身又缺乏必要的個體道德自覺與自律。在這樣的情況下就很容易導致職工網上行為的道德失范,給處于成長時期的青年職工的綜合素質的培養帶來極為不利的影響。
(五)對職工人格的影響
自我的同一,身心的和諧是構成一個人穩定的個體人格的基礎。在“網絡信息化社會”個體可不受約束地以不同身份出現,這樣就出現了個體“我”的分裂,導致了網絡信息化中的“我”和現實中的“我”的不同一。在網絡信息化環境中職工們可以毫不顧及地展示個性和本我的一面;可以自由地發表自己的觀點而不必考慮他人的看法和社會的規范。然而,現實生活中每個人又必須接受來自社會輿論的監督,按照社會人的標準和道德原則生活和行事。網絡信息化中人格的無限制性和現實生活中人格的約束性,共同作用于同一個個體身上,便不可避免地出現一個人具有兩種人格的情況(。網絡信息化內外的這種“雙重道德標準”極易使涉世未深的大職工導致人格缺陷,甚至形成人格發展錯位。
二、職工網絡信息化思想道德的建設策略
如何充分利用網絡信息化優越的技術平臺,搶占職工網絡信息化思想政治教育陣地,如何改革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機制以應對網絡信息化環境下的新挑戰,是每一個政治思想工作者做面臨的新課題。我們應積極地把握住時代發展的脈博,勇于接受新生事物的挑戰,采取有效措施加強職工的網絡信息化思想道德建設。
(一)優化網絡信息化文化環境,提高職工綜合素質
網絡信息化作為一種改變社會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基礎性因素,必然會引發人類精神文化生活和價值理念的深層次嬗變,這種嬗變最可能引發大職工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的轉變。所以,在加強德育教育的同時,更多的要關注大職工的文化素質教育和綜合能力的培養。加強網絡信息化文化建設必須利用網絡信息化的吸引效應,圍繞年輕的大職工群體,針對他們身心特點開展一系列健康的文化、科技活動,讓他們合理地安排社會活動,讓職工在活動的參與中使各種能力得到鍛煉和挖掘;把職工的聰明才智引導到科技創新中去,在科技創造活動中陶冶情操,提升文化品味和審美情趣。
(二)提高網絡信息化思想教育者個人素質,加強專業隊伍建設
新形式下的思想政治工作,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不能是“網盲”,不但要學習網絡信息化知識、了解網絡信息化、運用網絡信息化,而且要學會把德育教育和網絡信息化技術結合起來。一名合格的思想政治工作者應該具有良好的現代信息技術的素養,要實施“走出去”的開放戰略,加強“信息疆域”的拓展攻勢,開辟“思想政治教育”課堂,利用網絡信息化中文字、數據、聲音、圖形、等生動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對職工的思想進行教育、激勵和引導;要主動研究現有的社會道德觀念中哪些是適應網絡信息化社會的觀念,在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基礎上,借鑒西方有價值的道德倫理觀念,對其進行歸納總結,以便更好地應用于工作。
(三)拓展教育時空,加強網絡信息化心理健康教育
大禹之所以能夠治水,在于放棄“強堵”,改為“疏導”。職工如何有效地面對挫折和挑戰,如何處理壓力和人際關系,如何面對挫折和困難,如何尋求心理平衡找回自信等是思想政治工作者要重視的內容,而做好職工的網絡信息化心理調適顯得尤為重要。因此應鼓勵職工進行意志鍛煉,堅持現實人格與網上虛擬人格的協調一致,盡量克服對網絡信息化過度迷戀和依賴的不良心理傾向,勇敢面對現實生活,形成遵守網絡信息化道德的堅強意志。
(四)樹立職業生涯規劃意識、激發和培養內部動機。維能力、社會活動能力和創新能力等綜合能力。職工作為我國人才的生力軍要適應信息社會的發展趨勢,把握好每一個可能成功的機遇必然要借助生涯規劃,盡早地認識自我,完善個人的素質和修養,設計一生的事業發展路徑。要真正地激發和培養職工的內部動機。如果這一時期的職工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指導,他們的動機就能被很好地激發。
(五)教育管理相結合,實現網絡信息化道德規范制度化
思想教育必須與適當的管理措施相結合才能收到好的效果。應當在法律規定和一般性道德倡導之外,制訂更明確具體的道德準則來規范和約束大職工的網絡信息化行為,把對職工的倫理勸戒和制度約束有機結合起,使職工養成良好的網絡信息化行為習慣。通過制定、完善并執行如《計算機網絡信息化用戶行為規范》、《職工文明上網自律公約》等制度化道德規范,將網絡信息化倫理道德指標納入職工德育考核體系。既有利于明確用戶職責和權利,也有利于查證和追究用戶責任,對減少職工網絡信息化失范行為的發生是非常有益的。
網絡信息化是先進生產力的標志,是人類社會進步的階梯。如何正確地利用這一先進有效的教育手段,是促進大職工健康成長的關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與時俱進,轉換教育觀念,利用網絡信息化優勢,努力營造一個和諧的網絡信息化思想政治教育氛圍,讓職工能夠像在現實生活中那樣,在網絡信息化環境下遵守規范的倫理準則,培養優秀的道德品質,形成良好的網絡信息化行為,發展自我,勇于創新,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 李亞敏.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與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J].考試周刊,2015(61).
[2] 趙惠貞.關于會計職業道德的探討[J].現代經濟信息,2014(20).
[3] 李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本內容分析[J].柳州師專學報,2015(01).
[4] 楊盛元.淺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建設[J].民辦高等教育研究,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