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欣桐 蔣國洲
中圖分類號:F550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674-1145(2016)02-000-02
摘 要 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國際貿易日益頻繁,港口作為海上運輸的交通樞紐,是國家和地區發展外向型經濟的開放窗口。海南作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面臨著巨大的發展機遇。本文從海南港口經濟的現狀出發,分析港口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借鑒國外港口發展經驗,提出海南港口經濟的發展策略。
關鍵詞 海南 港口經濟 經驗 策略分析
一、海南省港口經濟發展概況
海南省全省海岸線1528公里,有68個天然港灣,其中大部分港灣可以建設港口,擁有發展港口城市和外向型經濟的優越自然條件。海南已開辟24個港口,隨著海洋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先后推進了洋浦港、海口港等港口工程擴建,全省形成了北有海口港、南有三亞港、西有洋浦港和八所港,東有清瀾港的“四方五港”的格局。海南港口群面向東南亞,輻射北部灣和東南沿海地區,是南海的海上門戶,在“泛北部灣”“泛珠三角”區域經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2014年海南省港口集裝箱吞吐量136.71萬箱,同比增長22.06%;港口貨物吞吐量完成1.18億噸,同比增長8.38%。海南正向區域性國際航運樞紐和物流中心的目標邁進。目前,海口港集裝箱已開通28條內貿航線,覆蓋華南、華東、華北、東北沿海主要港口及長江水系主要港口,海口港成為目前環北部灣六個港中,第一家年吞吐箱量突破百萬標箱的港口,由此奠定了海口港作為環北部灣集裝箱樞紐港的地位。
二、海南省港口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物流服務功能薄弱,臨港工業發展滯后
海南港口物流服務形式比較單一,沒有形成完整的物流網絡。臨港工業發展滯后是影響港口物流服務功能薄弱的主要原因。海南臨港工業區的建設還在逐步建設的過程中,缺少發達的臨港工業區作為依托,港口物流業很難有突破性的發展。交通運輸體系的不完善是影響港口物流發展的另一個重要原因。目前,海南的大多數港口處于第一代港口,只有部分大型港口向第二代港口過渡。
(二)港口發展方向不明確,規劃不合理
由于海南港口建設的起步較晚,投入資金有限,海南各個港口的發展方向不明確,規劃不合理。雖然,隨著海南港口規劃的不斷調整,目前已經形成了“四方五港”的布局,但是港口之間的資源還需要整合。海南港口的碼頭總體專業化程度低,缺少深水泊位。三亞港由于沒有深水泊位,大部分國際郵輪無法靠岸,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三亞港口的發展
(三)直接經濟腹地較小,制約港口經濟發展
經濟腹地的大小對港口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是港口生命力的源泉。海南的經濟腹地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港口經濟的發展。海南省是一個島嶼型省份,因此海南港口的直接經濟腹地僅為海南島,由于海南全省經濟總量較小,工業發展水平較低,基礎設施不完備,對海南港口經濟的發展起到一定的制約作用。
三、國外港口發展模式借鑒
新加坡港是亞太地區最大的轉口港,也是世界第二大貨運港,集裝箱年吞吐量超過1700萬TEU。新加坡港與世界上123個國家和地區的600多個港口建立了業務聯系,目前已發展成為國際著名的轉口港[2]。新加坡經濟的騰飛與港口經濟的發展息息相關。新加坡港為海南港口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其獨特的發展模式和管理方式都十分值得借鑒。
(一)準確定位港口發展方向,科技應用水平較高
由于新加坡自身經濟腹地較小,因此新加坡發揮港口的區位優勢,逐步改建和新建集裝箱碼頭,迅速發展成為國際集裝箱的中轉中心。新加坡還同美國、日本、中東等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地區簽訂了自由貿易協定,實行自由通航、自由貿易,提升了新加坡港的國際競爭力[3]。隨著港口不斷地發展,政府注重先進電子技術在港口行業中的運用,以先進的電子設備裝備港口服務項目。
(二)“政府主導+市場驅動”模式發展港口經濟
新加坡采取政府主導與市場驅動相結合的發展模式,政府積極推動港口產業的發展并與市場需求相結合,使新加坡港口的發展既具有強有力的促進機制又不會脫離市場。政府起主導作用,進行宏觀的調控,把握港口經濟發展的大方向,同時通過市場化將港口分給企業進行運營和管理,提高了港口的運營效率,也降低了港口的運營成本。
(三)供應鏈物流中心和聯合性物流中心相結合發展物流產業
新加坡港的物流業發展特點主要是供應鏈物流中心與聯合性物流中心相結合。供應鏈物流中心是包括產品供應鏈全程的物流節點,基于客戶對整條供應鏈每一個物流節點的需求而形成的完備的物流中心。新加坡是國際集裝箱中轉中心同時也是國際航空港,港口物流業與航運物流業相互合作,打造全方位立體的聯合型物流港。
四、海南省港口經濟發展策略
(一)加快港口基礎設施建設
海南港口應加快基礎設施和集疏運體系建設,形成功能完善、配套齊全的港口格局,同時加強整合海南港口資源,將海南發展成為面向東南亞航運樞紐。海南應有序地建設深水泊位、航道和錨地,以適應船舶大型化的發展需要。隨著港口經濟的不斷發展,對于其他運輸方式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海南應積極投入機場、港口、公路和鐵路的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全島運輸物流網絡,打造陸海空全方位多功能的集疏運體系,更加高效地發展港口經濟。臨港基礎設施的建設直接影響港口經濟的發展,因此也應不斷加大對航道以及碼頭倉庫等設施的完善。
(二)加強港口資源整合
到2020年,海南將建成港口設施完善、航運資源集聚、航運服務主要功能完備、航運秩序規范的,以海口港、洋浦港為雙核的,具有資源配置能力的區域性航運樞紐[4]。海口港是海南省陸海空交通運輸的交匯點,洋浦港擁有最好的深水港和發展大型臨海工業的條件,石油天然氣資源儲備豐富。應積極引導和推動港口資源整合,使港口之間優勢互補,化競爭力為合力,協同發展,構建洋浦—海口組合港,將其建成北部灣的集裝箱轉運中心和區域國際航運樞紐。
(三)促進港口物流業的發展
物流業的快速發展是港口經濟增長的保障,因此海南應強化物流基礎設施建設,逐步構建以港口為的核心的國際物流配送體系。應借鑒新加坡的經驗,在完善港口物流業和航空物流業基礎設施建設的前提下,相互合作,擴大物流網絡,根據市場需求打造供應鏈的物流節點。在物流管理中引入信息技術,建立信息標準,使港口貨物在運輸過程中實現信息化。海南港口目前大多數還處于第一代港口,正在向第二代轉型,為了更好地向第三代、第四代港口發展,應進行功能及服務的不斷升級,加快港口電子數據交換系統的開發,建設依靠電子數據交換的港口信息網絡,方便港口航運信息的交流。
(四)拓展港口融資的渠道
實行港口建設與經營的多元化,通過多種渠道進行招商引資,吸引民營資本、金融資本投入到港口的建設當中可以更好地發展港口經濟。政府一方面需要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通過多種形式進行招商,另一方面也需要出臺相關的優惠政策和收費制度鼓勵各界對港口的建設和運營進行投資。政府應主要吸引國內外大型的港航集團和港口投資公司來投資建設港口,因為其不僅可以帶來資金的投入,還會引進一些先進的管理技術,帶來貨源信息和航線信息,為港口經濟的發展帶來新的契機。
(五)積極培養和引進人才
港口經濟的持續發展還需要優秀的人才隊伍,人才隊伍的組建需要引進和培養人才。一方面應依托海南本地的高校和科研機構有針對性地培養相應的人才,另一方面也需要政府出臺相關的政策吸引和招納相關人才。政府應增加財政撥款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為海南港口經濟的發展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 侯小健,郭子龍,羊茜凌.我省港口貨物吞吐量去年完成1.18億噸 [N].海南日報,2013-01-22 (A03).
[2] 唐海燕,畢玉江.上海進一步擴大進口的政策研究[J].科學發展,2012(08).
[3] 李偉,艾萬政.海運角度看“海上絲綢之路”上的舟山港[J].中國水運(下半月刊),2014(04).
[4] 殷缶,梅深.海南將打造東南亞航運樞紐[J].水道港口,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