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貴州省的調查研究"/>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汪 磊,汪 霞
(貴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貴州貴陽550025)
隨著《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以及《全國“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規劃》等扶貧政策性文件相繼出臺,作為“五個一批”中的重要一環,易地扶貧搬遷被譽為是解決生存條件惡劣、生態環境脆弱、自然災害頻發等地區貧困人群脫貧問題的有效手段,是我國脫貧攻堅的“當頭炮”和重中之重。在易地扶貧搬遷中,搬遷是手段,脫貧是目標,增收是途徑。實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必須解決好搬遷農戶的增收問題,能否獲得穩定的收入關系到易地扶貧搬遷的成敗。貴州集生態脆弱區、民族聚居區、大石山區、革命老區于一體,是全國貧困人口最多、貧困范圍最廣、貧困程度最深、脫貧難度最大的省份。“十三五”時期,貴州易地扶貧搬遷人數高達130萬,占全省農村貧困人口總數的26.37%①數據來源:2016年貴州省發布的《貴州省人民政府關于深入推進新時期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的意見》。。鑒于貴州易地扶貧搬遷的典型性和代表性,2016年8月22日全國易地扶貧搬遷現場會在貴州召開,汪洋副總理強調易地扶貧搬遷的關鍵是要增強搬遷群眾后續發展能力。如何增強搬遷農戶的后續發展能力,尤其是農戶增收能力,是貴州實施易地扶貧搬遷面臨的重大現實問題。本文以生計資本為分析視角,以易地搬遷為研究背景,以貴州搬遷農戶為研究對象,通過分析搬遷前后農戶生計資本的總量變化,剖析生計資本對農戶增收的貢獻作用,繼而提出相關的對策建議,以便為其他省區解決易地扶貧搬遷農戶增收問題提供有益的方法借鑒。
農戶增收是一個涉及農戶、企業、政府等多個利益主體的系統工程,影響因素多,過程較復雜。國外學者的早期研究認為農業產出的增加是農戶增收的關鍵。傳統理論認為農業產出是農業各要素投入(勞動、資本、土地)的函數[1],還包括農業技術提高[2]、農業技術擴散[3]等。后來學者發現非農業收入逐步成為推動農民收入增長的關鍵性因素[4],并由此引起勞動力轉移以及勞動力市場調節等問題的研究。此外,部分學者還分析了政策扶持、產業結構、城鄉差距以及市場風險等因素對農戶增收的影響。
農戶增收同樣吸引著國內眾多學者的興趣,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這幾個方面。(1)從政策層面來看,由于農業具有天然的弱質性和風險性,離不開相關政策的支持。部分學者從土地政策[5]、糧食直補政策[6]以及財政金融政策[7-8]等層面分析政策對農戶增收的影響。(2)從組織結構來看,不同的組織結構對農戶增收的貢獻作用也不盡相同。除家庭維度[9-10]外,更多學者偏重于從農民專業合作社分析組織結構對農戶增收績效的影響[11-12],研究表明農民專業合作社對農戶增收績效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3)從產業維度來看,部分學者從產業鏈的視角出發,分析發展高附加值的特色種植業與養殖業對農戶增收的促進作用[13],強調特色產業對農戶增收的帶動作用[14]。(4)從城鎮化帶動來看,有的學者認為城鎮化過程帶來的政策紅利(農地制度、戶籍制度和支農政策)為農戶增收帶來了機遇,實證結果表明新型城鎮化有效促進了農民收入的增長[15-16]。(5)從資本視角來看,更多的學者偏重于分析人力資本價值的提升對農戶增收的影響[17-19],但很少分析生計資本對農戶增收的貢獻作用。
由上述分析來看,已有文獻大多著眼于農戶增收的宏觀層面的靜態分析,并且以定性分析居多,易于忽略生計資本對農戶增收的內生驅動作用。尤其是從生計資本的微觀視角出發,結合精準扶貧背景下的易地扶貧搬遷動態分析搬遷農戶增收問題的研究還比較鮮見。
生計資本是農戶增收的物質基礎。生計資本的規模性、多樣性以及均衡性制約著農戶增收的能力和途徑。“十三五”時期,貴州易地扶貧搬遷對象瞄準“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貧困地區農戶,對居住在深山區、石山區以及邊遠山區等生存環境惡劣、生態環境脆弱等區域的貧困人群實施扶貧搬遷。2016年貴州省實施的首批易地扶貧搬遷30萬人共307個安置點項目已全部開工建設,計劃投資180億,已完成67.6億元①數據來源:2016年7月貴州省副省長劉遠坤在省人大常委會會議上所作的《貴州省扶貧開發工作情況報告》。。正如資源稟賦決定著企業競爭能力的優劣,生計資本決定著農戶增收能力的強弱。對農戶而言,由于搬遷后的生產生活條件在空間位置、交通區位、市場環境、政策扶持以及金融支持等方面發生了顯著變化,農戶生計資本的總量及其結構也隨之改變。本文應用2016年貴州省銅仁、遵義、黔西南以及畢節四個市州的156戶移民搬遷前后的跟蹤調查數據,分析農戶搬遷前后生計資本的總量變化,定量研究生計資本對農戶增收的貢獻作用。由于英國國際發展署提出的生計資本研究框架應用范圍最廣,認可程度最高,因此本文借鑒該分析框架,將生計資本劃分為自然資本、物質資本、金融資本、社會資本、人力資本五種類型,借此分析搬遷農戶五種資本的前后變化。
耕地是農戶基本的生產資料以及最重要的生存資料,是農戶自然資本的重要構成。由于貴州具有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特征,地形破碎,人均耕地面積僅有1.67畝,耕地質量明顯低于全國水平②數據來源:2014年貴州省第二次土地調查主要數據成果公報。。考慮到搬遷農戶除耕地外其他類型的土地資源偏少,本文僅分析耕地的變化(表1)。具體而言,通過引入人均耕地面積和耕地質量兩個指標來刻畫自然資本的變化,前者反映了耕地的數量,后者反映了耕地的質量。受地形、氣候、灌溉條件、耕作方式和原有農作經驗等因素影響,本文將耕地質量評價劃分為5個等級,即非常好、比較好、一般、比較差和非常差,分別賦值5、4、3、2、1[20]。調查發現,由于遷出地本身生態環境脆弱,基礎設施滯后,物流交通不暢,加之受遷入地和遷出地之間的物流成本、管理成本、勞動成本以及時間成本等因素制約,62.3%的搬遷戶最終放棄了原有土地的承包權或使用權。搬遷前后農戶自然資本的變化如表1所示。從數量上看,搬遷后農戶的人均耕地面積減少了81.75%;從質量上看,搬遷后農戶的人均耕地質量得分提高了67.09%。

表1 搬遷前后農戶自然資本總量變化
搬遷農戶都是建檔立卡的貧困戶,貧困程度深,房屋是其最主要的物質資本。從住房面積來看,根據調查數據計算得出,搬遷前平均每戶的住房面積為136.3平方米,搬遷后戶均住房面積為80.5平方米,平均減少了40.8%①《貴州省2016年易地扶貧搬遷工程實施方案》規定:城鎮安置的人均面積不超過20平方米,中心村和移民新村安置的人均面積不超過25平方米。。從質量來看,由于搬遷前的住房大多屬于土木、磚瓦或磚木結構的危房,加之位置偏遠,價值較低。搬遷后的住房屬于政府統規統建或者購房安置,大多為磚混結構,住房質量明顯提高。由于安置點大多依托城區、景區與產業園區,地理區位優越,市場化程度高,物流交通便捷,人口聚居度提高,住房或商鋪的市場價值明顯提升。以貴州省松桃縣普覺鎮為例,該鎮借助“易地搬遷+小城鎮”模式,城鎮規模由過去1.8平方公里擴展到4.5平方公里,帶動近3 000人入駐,城鎮人口由過去5 000多人增加到近萬人,助推了產業集聚,活躍了市場交易。農戶借助以房屋等物質資本,通過自主經營、房屋租賃方式極大地增加了財產性收入與經營性收入。同耕地一樣,本文將住房質量按5個等級分別賦值5、4、3、2、1。根據對搬遷戶的追蹤調查數據計算,得出搬遷前后農戶戶均住房面積及住房質量得分(表2)。由表2可知,搬遷后農戶的戶均住房面積減少了40.80%,但住房質量得分提高了186.18%。

表2 搬遷前后農戶物質資本總量變化
金融資本主要指用來實現搬遷戶生計目標的資金來源。本文通過人均可支配收入、融資渠道、政府直接補貼三個方面予以分析。調查數據表明,搬遷后農戶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了48.32%;政府直接補貼方面,按照貴州現行的補貼政策,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的建(購)房補助標準是2萬元/人。簽訂舊房拆除協議并按期拆除的,人均獎勵1.5萬元。完成舊房拆除,原有宅基地復墾,經驗收合格后,按人均1.5萬元獎勵,搬遷后按四口之家計算,農戶家庭可以獲得來自政府部門的直接補貼20萬元。融資渠道方面,貴州省推出“特惠貸”精準扶貧農戶小額信用貸款,專門為農村建檔立卡貧困戶提供5萬元以下、3年期以內低利率、低成本、無擔保、無抵押的農戶小額信用貸款。對幫助搬遷戶發展種植業、養殖業以及其他特色產業予以金融扶持。顯然,搬遷后農戶家庭可以獲得更多的來自政府部門的資金補貼以及貸款扶持,金融資本的增加趨勢十分明顯(見表3)。

表3 搬遷前后農戶金融資本總量變化
社會資本指農戶用來實現生計目標的社會資源和關系網絡。搬遷之前,大多數農戶居住在深山、荒漠化、地方病多發的生存條件惡劣、生態環境脆弱的偏遠地區,農村留守的大多是兒童與老人,空巢化嚴重,人際關系簡單,社會資本存量極低。搬遷之后,在當地政府的幫扶下,組建了農民種植業合作社、農民養殖業合作社、供銷合作社以及道德大講堂等非正式組織。這些非正式組織對吸納農村勞動力,匯集閑散資金,調整人際關系,凈化社會風氣,整合相關資源等起到了很好的紐帶作用。如貴州省六盤水市的易地扶貧搬遷,通過組建不同類型的農業專業合作社,借助“三變”模式(資源變股份、農民變股民、資金變股金),將原來分散的個體形成彼此合作的組織,進而動員搬遷戶廣泛參與安置區小城鎮、景區、園區建設,通過謀劃農業發展、產業調整、土地流轉等方式加快了農戶之間的融合,提升了社會資本總量,極大地提高了農戶收入水平。因此,搬遷后農戶的社會資本總量得到顯著增加,從而進一步促進和優化了其他生計資本的合理配置。本文通過實際幫助支持網規模、社區居民內部交往、農民專業合作社三個方面予以分析,結合跟蹤調查數據,計算出搬遷前后農戶社會資本的變化值(見表4)。

表4 搬遷前后農戶社會資本總量變化
人力資本是農戶生計發展的基礎,搬遷戶的人力資本主要包括技能水平、文化程度和健康狀況三個方面。易地扶貧搬遷之后,由于生產生活環境的變化,使得農戶完全擺脫了依賴土地資源的傳統生存方式,導致農戶生計方式發生根本性變化。農戶必須通過勞動力市場、商品交易市場、房屋租賃市場等實現就業,從而獲得新的謀生方式,而此類生計方式都對農戶的專業技能,勞動能力以及健康狀況等人力資本構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形成,從資金、技術、勞動力以及信息等層面實現了由分散向集中的演化。借助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方式實施統一收購、統一生產、統一銷售、統一管理,而這些都對生產技術、經營管理、市場營銷以及財務管理等專業技能提出了較高的需求。實際上,由人社系統、扶貧系統等不同政府部門為農戶提供的就業培訓、崗前培訓等專業技能培訓已經常態化機制化。該類培訓針對性強、時效性強、規模性大,符合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現實需求,極大地提高了農戶的人力資本總量。如2016年貴州省黔西縣雨朵鎮與貴陽利美康、畢節鵬程等職業技術學校合作,開設培訓班兩期,對126名搬遷戶進行以養牛、香菇種植為主的技能培訓,有效提升了專業技能,農戶增收效果明顯。根據跟蹤調查數據計算得到的相關數據參見表5。

表5 搬遷前后農戶人力資本總量變化
上述定量分析表明:(1)從生計資本的總量看,易地扶貧搬遷后,農戶的自然資本(土地資源)總量明顯減少,而物質資本、社會資本、金融資本以及人力資本總量均在增加,尤其是金融資本、人力資本的增量顯著;(2)從生計資本的構成看,除自然資本外,其余四大資本之間的增量相對均衡、構成更加合理,生計資本多邊形更加趨向平穩,有利于農戶增收能力的提高以及增收途徑的多元化。根據貴州省水庫和生態移民局會同第三方機構的抽樣調查結果表明,搬遷移民居住條件普遍改善,移民子女全部實現就近入學,農戶收入明顯增加,2014年人均增收幅度高于全省農村6個百分點。
概括而言,易地扶貧搬遷導致貴州省農戶生計資本由原來的有形資本逐步向無形資本轉化,由原來的靜態資本逐步向動態資本轉化,由資本之間的碎片化共生向協同化發展轉化。這種農戶搬遷前后生計資本的總量變化可參見圖1所示。

圖1 搬遷前后農戶家庭生計資本的對比分析
生計資本是搬遷農戶資源占有情況的具體體現,直接影響著農戶增收的能力和增收途徑。現階段我國農村貧困狀況是按照農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2 300元的標準來確定的(2011年不變價)。統計中常用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工資性收入,財產性收入、經營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四部分構成。其中,工資性收入指農戶通過各種途徑得到的全部勞動報酬,財產性收入一般是指家庭擁有的動產、不動產等獲得的收入,經營性收入指農戶家庭通過生產經營活動而取得的收益,轉移性收入就是指國家、單位、社會團體對居民家庭的各種轉移支付。對于農戶而言,顯然,不同類型的生計資本對不同類型的收入影響程度是不同的。
基于對貴州省易地扶貧搬遷農戶增收的跟蹤調查,以及對貴州省人社廳負責人、市(州)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工程的負責人、貴州大學研究扶貧問題的相關學者和易地扶貧搬遷農戶代表進行問卷調查和深度訪談,借助德爾菲法,定量分析生計資本對農戶增收貢獻度的大小,形成如下結論。(1)對于工資性收入而言,主要是通過外出務工的方式獲得相應的收入。而務工的類型、從事的行業以及收入水平與個人的技能水平高度相關,同時由于外出務工具有隨機性、盲目性、無序性,需要一定的人際關系網絡來提供相關信息,因此人力資本與社會資本對工資性收入的影響較大。(2)對財產性收入而言,主要是自然資本和物質資本對其影響較大,比如說保留原有土地的農戶可以通過土地流轉獲得租金。同時,部分移民安置點靠近城區、景區或產業園區,搬遷戶的自有住房或商鋪可以通過自主經營或者租賃來獲得財產性收入。(3)對經營性收入而言,一方面需要重點培育各類要素市場,尤其是資金市場、勞動力市場、信息市場、農產品交易市場等的培育;另一方面,對農戶自身的金融資本、社會資本以及人力資本提出了較高要求。經營性收入需要依托金融資本和社會資本來獲得持久性增長。(4)對轉移性收入而言,主要是與政府的扶貧政策高度相關,只有被納入建檔立卡范圍的搬遷戶才可以獲得政府相應的補貼。
結合上述分析,基于資本和收入兩個維度,結合貴州省易地扶貧搬遷農戶的生計資本跟蹤數據,定量揭示的生計資本類型對農戶增收的貢獻作用如表6所示。各類生計資本對農戶增收由大到小的貢獻度排序是:人力資本(13分),金融資本(11分),社會資本(10分),物質資本(9分),自然資本(7分)。

表6 生計資本對農戶收入的貢獻度得分
根據圖1的分析可知,易地扶貧搬遷后,農戶的生產生活方式由依賴土地資源為主向依賴要素市場為主的趨勢轉變。尤其是搬遷農戶物質資本、金融資本、社會資本以及人力資本的總量增大以及資本構成比例的優化(見表1—表5),使得農戶增收途徑非農化的特征十分明顯。因此,通過培育要素市場,尤其是資金市場、技術市場以及農產品專業市場等,充分發揮生計資本的優勢,是順應農戶增收途徑非農化趨勢的重要舉措。具體而言,通過培育和壯大勞動力市場,將搬遷農戶的社會資本以及人力資本轉化為工資性收入,通過培育和壯大土地流轉市場,將搬遷農戶的自然資本轉化為財產性收入,通過培育和壯大房屋租賃市場,將搬遷農戶的物質資本轉化為經營性收入,充分發揮生計資本對農戶增收的促進作用。
“三農”問題的核心是農民問題,農民問題的核心是收入問題,農戶增收的關鍵是人力資本問題。由表6可知,人力資本對搬遷農戶工資性收入、財產性收入以及經營性收入的貢獻作用明顯。“三農”的主體是農民,人力資本作為生計資本中的第一資本,對農戶增收的全面帶動作用十分突出,應該予以重點關注。因此,貴州省相關政府部門應該結合“就業援助月”“春風行動”“民營企業招聘周”以及“雁歸工程”等專項服務活動,全面整合當前分散的就業培訓資源,如將人社系統的就業扶貧技能培訓與扶貧系統的農業實用技術培訓整合起來,加大對搬遷農戶培訓的力度和頻次,結合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的具體實際,不斷提高培訓質量,增強農戶的專業技能,培養新型農民,拓寬農戶增收渠道。
搬遷后,以市場為導向的生產生活模式意味著農戶必須面對市場的系列風險。這里既包括勞動力市場風險、商品市場風險,還包括租賃市場風險。實際上,單一類型的生計資本衍生的增收途徑會面臨著巨大的系統風險。因此,為了有效規避或分散市場變化引致的系統風險,必須組合優化不同類型的生計資本,實施多元化戰略,如組合社會資本與金融資本、組合自然資本與物質資本。這里的組合優化包括兩個層面:微觀層面實現個人技能多元化,即結合搬遷戶的需求和偏好,有針對性地拓寬農戶專業技能技術培訓范圍,盡量涵蓋種植業、養殖業等農業實用技術,以及建筑業、運輸業、服務業等非農業就業技能,由此拓寬搬遷農戶的市場就業面,分散因就業市場波動所引致的系統風險;宏觀層面實現組織類型多元化,即不斷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以專業大戶、家庭農場以及農民專業合作社為載體,結合搬遷農戶的生計資本特點,組建包括種植業、養殖業、供銷社、勞務輸出等多種不同類型的農村集體經濟,以應對不同商品市場波動所帶來的系統風險。
當前,促進易地扶貧搬遷農戶增收的政策措施大多著眼于宏觀層面的制度設計、安置模式選擇以及扶貧項目建設等硬件因素。實施過程中往往將搬遷農戶同質化,就業問題外部化,忽略了微觀層面的農戶增收過程中自身的內生動力。而生計資本正是決定著農戶內生動力的重要物質基礎。從這個意義上講,選擇生計資本作為本文研究的切入點具有很強的合理性。本文借助實地調研法、深度訪談法以及德爾菲法,定量刻畫生計資本對農戶增收的貢獻作用。結果表明,人力資本及金融資本對進一步提高農戶增收能力、拓寬農戶征收渠道、維持農戶長遠生計有著較強的促進作用。當然,如何通過收集關于生計資本與收入水平的微觀數據,借助定量分析模型刻畫二者之間的數量關系,驗證本文所得相關結論的合理性,是今后進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
參考文獻:
[1]DOUGLA P.H.The Cobb-Douglas production function once again:its history,its testing,and some new empirical values[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76(5):903-915.
[2]FAN S,PARDEY P.G.Research,productivity,and output growth in Chinese agriculture[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97(1):115-137.
[3]ROGERS E.M.Diffusion of innovations[M].New York:Free Press,2003.
[4]KUNG J.K.Off-farm labor markets and the emergence of land rental markets in rural China[J].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2002(2):395-414.
[5]周兢.土地政策對農戶增收的影響分析[J].當代經濟研究,2006(3):57-60.
[6]趙昕.糧食直補政策與農戶增收問題研究[J].財政研究,2013(5):51-54.
[7]陳雷生.中國農村金融對農村經濟發展的影響[J].吉林農業大學學報,2014(6):742-747.
[8]茹玉,林萬龍.財政投入和金融支持對農民農業增收貢獻的比較[J].財經理論與實踐,2016(5):81-87.
[9]劉瑞榮,劉日志.對萬安縣農村家庭承包責任制后農戶增收問題的思考[J].金融與經濟,2005(11):76-77.
[10]趙翠萍,任淑榮.從家庭經營收入透視河南農戶增收問題[J].河南農業科學,2004(3):20-22.
[11]張晉華,馮開文,黃英偉.農民專業合作社對農戶增收績效的實證研究[J].中國農村經濟,2012(9):36-40.
[12]蘇群,陳杰.農民專業合作社對稻農增收效果分析[J].農業技術經濟,2014(8):93-99.
[13]王旭光,浦純鈺.產業鏈延伸視角下農民增收模式研究[J].湖北農業科學,2016(8):2174-2177.
[14]李琳,邱宏波.陜西洛南特色產業奠定農戶增收基石[J].瞭望,2010(35):55.
[15]李子聯.新型城鎮化與農戶增收:一個制度分析的視角[J].經濟評論,2014(3):35-38.
[16]彭紅碧.新型城鎮化影響農戶增收的內在機理及其現實啟示[J].理論導刊,2016(3):89-94.
[17]潘文慶,吳夢迪.基于人力資本投資視角的廣東農戶增收實證研究[J].南方經濟,2014(8):124-128.
[18]林育芳.農戶增收的金鑰匙:優化分工與提升人力資本——以泉州市為例[J].調研世界,2011(8):49-52.
[19]賀喜燦,周紹森.人力資本提升對農民長效增收的影響及對策[J].求實,2009(4):88-91.
[20]嚴登才.搬遷前后水庫移民生計資本的實證對比分析[J].現代經濟探討,2011(6):5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