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顧蕓瑕
決勝全面小康重在補齊扶貧短板
文/顧蕓瑕
背景:精準扶貧首重政府主導,要求不丟一戶,不落一人。在部分深度貧困地區,通過扶貧攻堅,群眾脫貧效果顯著,但同時,一些地方也存在扶貧空白和短板——攻堅力量和幫扶資金重點投向貧困村,對散居在非貧困村的貧困人口脫貧舉措不多、力量不夠。(2月16日新華網)
現在距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時限越來越近,隨著貧困人口數量的快速下降,傳統扶貧模式的邊際效益正在逐步遞減。在多年扶貧之后,新的歷史起點上,扶貧攻堅啃的是“硬骨頭”,趟的是深水區,打的是攻堅戰。據統計,目前全國有14個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12.8萬個貧困村。截至2014年底,還有7017萬貧困人口。到2020年減貧7000多萬,意味著每年要減貧千萬,時間緊迫、任務艱巨、責任重大。
越是貧困的地區,越是扶貧的“盲區”。然而,現實卻是隨著扶貧政策逐漸增多,農民“爭貧困”、政府部門扶持政策銜接協調不夠等問題越發凸顯, 一些地方“年年扶貧年年窮”的境況普遍存在,扶貧空白和短板越發凸顯。特別是過去實施粗放漫灌式扶貧,扶貧資金、扶貧項目“天女散花”,幫扶缺乏精準性,以致應扶未扶、“壘大戶”、“扶強難扶弱”等弊病普遍存在。比如在產業扶貧方面,一些扶貧項目要求農民出資很多,真正的貧困戶自然“享受不起”政府補助;就金融扶貧而言,多數扶貧信貸資金是“精準”投向大戶、農業企業的,散戶和弱戶幾乎“沾不上邊”……凡此種種,成為制約貧困群眾增收的突出瓶頸。
扶貧攻堅注定不是一場容易的戰役。“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扶貧攻堅工作也進入倒計時,必須最大限度地利用各方面的現有資源。有限的扶貧資源應投向哪里?扶貧項目如何發揮長效機制?“壘大戶”、“扶強難扶弱”的怪圈如何打破?散戶和弱戶究竟需要什么樣的服務……要啃下“硬骨頭”,必須直面現實難題、補齊短板弱項。
開對“藥方子”,才能拔掉“窮根子”。筆者認為,只有立足實際精準發力,找準利益平衡點,加大政策兜底脫貧力度,多管齊下“看真貧、扶真貧、真扶貧”,做到應扶盡扶、應保盡保,才能“填空白、補短板、掃盲區”。具體而言,就是以精準扶貧為導向,結合地方經濟發展規劃,著眼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開展調查研究,謀劃幫扶項目,制定實施方案,強化督查督導,因村施策、因戶施策、因人施策,切實做到扶持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因村派人(第一書記)精準、脫貧成效精準,集聚人力物力財力保障扶貧的可行性、有效性和精準性,從根本上打破扶貧怪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