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無糧倉’精神永傳承”系列報道之八 本色永不改
玉田國家糧食儲備有限公司 全國糧食系統弘揚“四無糧倉”精神先進單位
河北玉田國家糧食儲備有限公司的前身是玉田糧庫,始建于1949年,1992年被原國家糧食儲備局命名為“河北玉田國家糧食儲備庫”,2007年改制為國有獨資公司。糧庫現有職工76人,占地134.5畝,倉容量7.8萬噸,固定資產7100萬元,下轄彩亭橋、東六村、鴉鴻橋3個分站。建庫66年來,糧庫幾代職工發揚“寧流千滴汗,不壞一粒糧”的優良傳統,艱苦創業,開拓創新,科學發展,不斷賦予“四無糧倉”精神和優良傳統以新的內涵,取得了累累碩果,先后36次受到國務院及省部級表彰獎勵。
該庫從糧食保管起家,一直把管好儲備糧視為天職,在傳承“四無糧倉”精神和優良傳統歷程中,以人為本,致力于打造一支勤于創業、敢于創新、精于節儉、樂于奉獻的職工隊伍。
一是傳統不丟,本色不改。多年的管理經驗告訴他們,設備設施再好,不發揮人的主觀積極性,也很難創出優異的成績。糧庫建設了庫史展覽室、艱苦奮斗警示墻,拍攝了創業史、發展史錄像片,編寫了《庫史三字經》、庫歌《紅旗本色》,挖掘出土并重樹清代義倉碑,為弘揚糧食行業優良傳統提供了生動教材。通過開展創建節約型、學習型糧庫活動,使多年來倡導的“三個自己干”、“勤儉節約十個一”和“精神文明十個一”成為糧庫職工的自覺行動。打造出“寧流千滴汗,不壞一粒糧”的企業文化和艱苦奮斗、勤儉節約、嚴細認真、追求卓越的企業精神,實現了用制度管理企業到用文化管理企業的升華。2013年6月至2014年5月,糧庫接收國家移庫糧食5.5萬噸,幾批糧食全部是職工們自己動手裝卸入倉,圓滿完成了移庫任務。
二是穩定隊伍,提高素質。倉儲不是高精尖的技術,但需要細致認真的工作作風。培養出一名優秀的保管員,需要十年八年的磨練,因此每次倉儲人員調動都要經過班子集體研究。糧庫對倉儲人員在工資待遇、教育培訓上給予傾斜政策,確保了倉儲隊伍更加精干和相對穩定。對倉儲人員制定了各崗位專業技術培訓計劃,每月下發一期業務培訓材料,每季度進行一次業務知識考核,安排專題業務知識講座。鼓勵職工利用業余時間自學專業技能,并定期組織參加專業技能考試。一系列舉措為企業培養出了一大批業務骨干,倉儲隊伍的整體素質不斷提高。2012年初,由于國家儲備糧布局調整,糧庫只剩下少量中央儲備糧,企業幾乎陷入絕境。糧庫以“寧流千滴汗,不壞一粒糧”的艱苦奮斗精神為強大精神支柱,毅然提出“有糧保糧,無糧保倉”,保持倉儲人員穩定,憑著過硬的倉儲管理水平和多方爭取代收代儲,度過了最困難的時期。
三是完善制度,提高標準。堅持糧食儲存管理與防治制度,定期進行糧情分析、“四無”鑒定,發現問題及時處理。根據糧庫實際情況,將“一符、四無、三專、四落實、五統一”所有標準詳細分解,明確責任。通過分區包片,四定五包責任制,增強職工苦干巧干、點滴節約的意識。通過設立標兵崗,評選“紅旗倉”等活動,營造爭先創優的良好氛圍。
隨著企業的改革與發展,該庫倉儲管理工作也逐步邁向了現代化。通過公司制改造,推行規范化、精細化管理,把“四無糧倉”建設又推向了更高的水平。
一是從改造基礎設施入手,提高硬件設施規范化水平。近年來,為改善儲糧環境,翻修地坪道路8200平方米、維修倉房容量4.3萬噸,添置新型糧機32臺套,投入資金達370萬元。改造后的倉儲條件更加符合規范化管理要求,庫區干凈整潔,倉房完好率、機械設備完好率、地面硬化率均達到100%,為安全儲糧、科學保糧打下了良好的物質基礎。
二是提高倉儲基礎管理標準。根據節約型、效益型糧庫的要求,努力實現“三低三高”的儲糧目標(即低損耗、低成本、低污染、高質量、高營養、高效益),按照通風、用藥、密封、出入倉等環節分項核定了噸糧年保管費用開支控制標準。通過采取費用包干、分倉核算的方式,從每道業務流程和環節做起,堅決降低不合理的費用開支,使職工們在節約電費、減少用藥、提高物資使用率上打起了“小算盤”,既提高了儲糧標準,又節省了費用。
三是把精細化管理理念貫穿于倉儲管理全過程,以細致認真的工作作風和務實的工作態度做好儲糧工作。不斷修訂“四定五包” (定人員、定責任、定費用、定獎懲,包數量、包質量、包防治、包倉儲設施、包規范管理) 管理制度,按照崗位分工及工作職責劃分情況,制定倉儲科全員百分制考核管理辦法,費用指標、崗位責任落實到班組、細化到個人,定期組織集中檢查,按照工作量、工作質量及其他內容評定得分,月底公布每個人的考核分數,根據分數落實獎懲。
多年來,該庫堅持艱苦創業與現代化管理相結合的新思路,在借鑒國內外先進儲糧經驗、大力引進先進保糧設施的基礎上,還立足自主創新,研究探索科學的保糧措施和方法。
一是提高儲備糧檢化驗水平。近年來,將微機廣泛應用于糧溫檢測、糧情分析之中,微機測溫率達到100%。又投資21萬元將有線糧情測控系統改造為先進的數字無線測控系統,減少了外界干擾,提高了檢測效率和精度。不斷更新先進的檢測化驗儀器設備,提高質量檢測水平。該庫化驗室通過了國家級質量檢驗資質認證。
二是探索科學的保糧方法。他們將多年積累的儲糧經驗升華為理論成果,根據本地區氣候狀況和糧溫隨氣候變化呈現的規律,結合企業實際,摸索出切合儲糧工作實際的“三低”綠色儲糧模式,即溫控防治蟲害為主,切實降低藥劑用量;適時通風保持低溫;嚴格密閉低氧輔助低藥控制防蟲治菌。這一儲糧模式明確了一年中各個季節的保糧措施和工作要點,使儲糧工作做到了有的放矢,高效低耗,不僅減少了用藥、通風、倒倉的盲目性,而且有利于延緩糧食陳化,保持糧食品質,降低保管費用。現在,糧食入庫后通風一次,幾年內基本不用通風,在三至五年的輪換期內不用揭倉,做到了無蟲不施藥,局部有蟲低藥量,保持了糧食品質,大大降低了保管費用。
三是實踐積累儲糧經驗。利用兩臺谷物冷卻機進行了生產性試驗,形成了《谷物冷卻機試驗報告》,在保證糧食水分,均衡糧溫、夏季應急處理等方面積累了寶貴的經驗。通過改造立筒倉機械通風系統,鋪設平房倉通風道,使現有存糧機械通風率達到100%,所有儲備糧倉上有排風扇,下有通風機,該密閉時平緊密實,該通風時暢通無阻。在實踐中摸索出的間歇通風和低壓緩速通風方法,不僅提高了通風效果,而且使通風能耗降低了50%~60%。利用線性回歸方程,得出了計算散裝糧食儲藏容重的計算方法,單倉測量誤差率不超過1%,多倉測量平均誤差率不超0.5%,得到上級有關部門的肯定,多項理論成果發表在國家級刊物上。
該庫是靠“寧流千滴汗,不壞一粒糧”的艱苦奮斗精神,從創建“四無糧倉”起家的,也是靠這種精神不斷發展壯大的,這種精神已成為該庫的立庫之本和寶貴的精神財富,并得到全社會的認可。2004年該庫被玉田縣委、縣政府確定為艱苦奮斗教育基地,此后接待了一批又一批考察人員。近年來,該庫在原艱苦奮斗教育基地的基礎上,改造了艱苦奮斗警示墻、擴建了文化廣場,正在建設玉田糧庫歷史陳列館。陳列館與現有庫區其他倉儲設施、服務設施相結合,集宣傳教育、科研實踐等功能于一體,將為弘揚“創業、創新、節儉、奉獻”的“四無糧倉”精神和“寧流千滴汗,不壞一粒糧”的行業文化作出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