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范有祥
?
實施“糧安工程” 補好收儲短板
文/范有祥

2015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今年要著力抓好包括“補短板”在內的五大任務,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的要求。目前對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糧食產業而言,短板主要表現為流通基礎設施與糧食產業現代化的要求不相適應,制約了糧食流通效率的提升。近年來,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糧食局把倉儲設施建設作為緊迫任務來抓,制訂中長期建設規劃,精準發力,著力補好這一短板,不斷提高全區糧食倉儲裝備現代化水平。
江都區地處江蘇省產銷過渡帶,共有13個鎮,107萬人口,耕地面積達104萬畝。近年來全區糧食復種面積在130萬畝左右,糧食總產55萬噸,商品糧食總量約為25萬噸,糧食商品率為45%。2013年實施危倉老庫改造之前,由于庫點建設年代久遠,倉容量小,農業產業化發展以及城市建設速度加快,原有的糧食收購庫點布局、規模和質態已不能適應現代糧食物流業的發展要求,其特點表現為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庫容狀況差。江都區共有32個糧食收購庫點,倉容面積7.2萬平方米左右,庫容量20萬噸,建設時間均在上世紀80年代以前。根據調查,80%以上的倉容建設時間在40年以上,通風、保溫、隔熱、防濕等基本保存條件都達不到要求。而近十年內建成的糧倉面積只有0.85萬平方米,僅占總倉容量的11.9%。全區理論倉容量達20萬噸,但實際儲存能力僅為17萬噸。
二是規模庫點少。在該區32個庫點中,萬噸以上的庫容僅有1個,8000~10000噸的1個,5000~8000噸的 9個,3000~5000噸的10個,3000噸以下的11個。這些庫容既不具備儲備資格,又不適應收購要求,企業經營效益差,難以維持生存與發展。特別是全區至今沒有糧食物流園,倉儲設施條件不僅落后于周邊縣市,在全省也排名靠后。
三是庫容狀況與糧源不匹配。由于江都區行政區劃合并和調整,農業產業化及城鎮化發展,部分庫點糧源少,已失去原有的作用。根據統計分析,現有布局通揚運河以南大橋糧管所及吳橋糧管所倉容面積0.7萬平方米,倉容量1.8萬噸左右,除新建的浦頭和謝橋兩幢3750噸倉房外,其余倉庫均屬于危倉。由于開發區建設,大橋所轄庫點中,大橋站點資產已置換,其他點收購能力嚴重不足。吳橋轄區糧源相對豐富,但庫容較少。中部宜陵、丁溝區域盡管糧源充裕,卻也無一規模庫點。
四是配套設施不完善。該區烘干設施覆蓋面過小,2013年全區國有購銷企業只有2臺(套)烘干機,烘干能力嚴重不足,在遭遇極端災害天氣時無法滿足種糧農民的需求。信息化建設嚴重滯后,科學管理手段落后。
以上四個方面的不足已成為該區糧食流通業發展的瓶頸,庫點小而散、庫房陳舊、功能不全、布局不合理,迫切需要更新改造,調整布局,否則該區糧食流通業將無法走出困境。

根據江蘇省糧食局確定江都區“1+8”糧食流通節點布局安排,自2013年以來,該區糧食局抓住國家實施“糧安工程”機遇,編制中長期糧食倉儲設施建設規劃,大力實施“糧安工程”建設,扎實抓好“危倉老庫”維修改造,提升倉儲管理能力。
一是用足政策快建設。抓住國家重點支持糧食倉庫建設的契機,爭取政策支持,推動項目實施。在2013年和2014年連續兩年對倉庫和附屬設施維修改造,維修改造土建工程按照省市要求統一制定流程、質量和標準,2014年全面完工,并順利通過驗收。2015年,對危倉老庫項目回頭看,排找不足,加以完善,力爭修一處成一處,提高全區整體的倉儲承載能力。三年實際完成維修改造工程決算2476萬元,維修倉庫10.1萬噸,場地4.95萬平方米,新增設備115臺套。錦西、郭村、東匯3個庫點建成收儲信息化系統,與省市實現了互聯互通。
二是多元投入促建設。在建設資金籌集上,從多方面入手,確保建設需要。近三年除獲得國家、省財政資金1851萬元外,區級財政專項補助倉庫建設600萬元,財政支持力度之大、項目之多在該區糧食發展史上是少有的。在高徐2.5萬噸倉庫建設中,發揮農發行政策性銀行的作用,獲得倉儲建設項目專項低息貸款900萬元。同時,立足自身,盤活存量,將大橋、黃思、儲備庫等土地、房產整體出讓,預計可籌集項目資金3000萬元以上。用好用足國家對農機項目扶持政策,與農機部門合作,獲得專項補助,并吸納民營資本共同建設,在郭村、東匯等收儲點新建了三座烘干機,新增日烘干能力600噸以上,既化解了資金制約瓶頸,又極大地解決了國有糧食購銷企業烘干能力不足的矛盾。
三是強化管理保建設。江都區糧食局對項目的實施,嚴格按照“廉潔、高效、安全、優質”的原則,努力建成標準高、質量優、程序規范的精品工程,著力抓好三個環節。一是加強組織協調。成立了由區政府分管領導任組長,發展改革、建設、規劃等部門和相關地方政府參加的項目建設領導小組。糧食局作為建設單位,提前謀劃,做好項目申報的各項準備工作,并與相關部門溝通對接,設立項目審批綠色通道,簡化辦理程序,提高工作效率,確保項目確定后能夠在短時間內組織實施。糧食、財政部門密切配合,齊抓共管,確保財政資金使用規范。二是健全監督體系。請紀檢部門跟蹤監督,項目工程陽光操作,公開招投標,規范工作程序。施工過程中,建立臺賬,完善資料,在部分項目完成后及時邀請區審計部門進行專項審計,努力打造廉潔工程。三是加強施工管理。搶抓有利時機,科學安排工期,并建立項目督查機制,對每個項目實行每旬例會制度,局相關人員駐點督查,及時研究解決遇到的問題,確保完成序時進度。錦西點烘干機項目僅用45天時間就完成施工,在全省第一個通過了竣工驗收,夏糧收購投入使用,為種糧大戶解憂。把質量管理貫穿于項目建設全過程,聘請專業的監理公司對項目進行全程監理,同時組織抽調精干人員專門負責監督工作,構建監理單位、局項目建設小組和庫點負責人三位一體的監督體系,努力建設優質工程、經得起歷史檢驗的工程。注重現場安全管理,落實安全責任制,確保施工安全。
維修改造后,糧庫容貌煥然一新,達到了糧倉上不漏雨、下不潮、保溫隔熱、防鼠防雀等基本要求,糧庫的機械化作業水平、糧食儲存科學化水平和信息化管理水平顯著提升,糧食收儲能力明顯增強。目前,總投資3100萬元的高徐、永安庫點3.8萬噸倉庫建設正在緊鑼密鼓地實施之中,將在今年夏糧收購中投入使用。
“十三五”期間,江都區將狠抓倉儲設施建設。
一是繼續推進糧食倉儲項目建設。按照“一園四中心”的總體規劃,充分發揮該區交通、糧源等資源優勢,立足現有基礎,加快倉儲布局調整,抓大放小,盤活存量,適度規模經營。“十三五”期末,將建成三陽河糧食物流產業園,完善提升中心庫和骨干收儲庫,著力打造1個中心庫、8個收儲庫,新增現代科技裝備的糧食倉容18萬噸。中心庫倉容量為5萬噸以上,收儲庫倉容量為2.5萬噸以上,全區國有糧食購銷企業倉容達30萬噸。中心庫和收儲庫烘干設施全履蓋,配備完善的通風、熏蒸、糧情檢測和低溫儲糧系統,提高科學保糧水平。此外,將添置各類倉儲作業機械,提升“四散化”作業水平。對三陽河糧食物流產業園,將整合樊川糧管所、丁溝糧管所有效資源,吸收民營資本共同投資,在三陽河沿線建立集收儲、大米(面粉)加工、物流于一體的產業園。一期新建5萬噸糧食平房倉,分步實施,逐步形成10萬噸儲糧規模,并新建日處理400噸稻谷的大米加工生產線和日處量500噸的原糧烘干線,配套建設辦公、消防等附屬設施,項目總投資1億元以上。
二是加快數字化糧庫建設步伐。全面推廣糧食信息化技術、自動化技術和智能倉儲技術,以智慧糧食引領糧食工作。充分利用已有的網絡、硬件和電子設備等基礎設施,按照省“數字糧庫”建設的總體要求和技術標準,建立安全可靠的數字化糧庫信息系統。2017年前建成全區糧食信息化平臺,“十三五”末實現中心糧庫出入庫作業、視頻監控、遠程監管、多功能糧情檢測、糧食倉庫業務管理信息化。2016年完成永安糧食儲備中心庫信息化建設,2017年完成高徐、武堅點信息化建設,2018年完善郭村、錦西、丁溝點信息化建設,2019年完成樊川、吳橋點信息化建設,2020年完成邵伯糧庫信息化建設。至“十三五”期末,永安、高徐、郭村等9家倉儲信息化全覆蓋,并實現與省市互聯互通,信息共享,承擔政策性糧食承儲任務的庫點收購結算、倉儲管理信息化100%。
三是擴大烘干設施覆蓋面。“十三五”期間,結合該區倉儲庫點布局調整及糧源分布狀況,按照輕重緩急的原則,實現1個中心庫、8個收儲庫烘干線全履蓋,中心庫烘干能力達500噸/天,收儲庫烘干能力達250噸/天。烘干線采用低溫循環式,配套烘前倉、烘后倉及清理、除塵系統。2016年建設庫點為高徐、邵伯糧庫,2017年完善永安糧食儲備中心庫烘干設施,再新增日處理250噸原糧烘干線,2018年實施武堅、吳橋點烘干設施,從而實現烘干設施全覆蓋。
(作者單位: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糧食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