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華
?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從五個方面抓起
■陳曉華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把農業供給側改革作為一個重要的內容,我覺得很有針對性。實際上去年中央一號文件就把轉方式、調結構作為農業和農村經濟工作的主線明確下來。今年為什么要把農業的供給側改革提出來,作為一項重大任務來安排,我覺得這是從全局出發,也是從當前農村的實際出發提出來的。
大家知道這些年在中央強農、惠農政策推動下,農業大發展,糧食十二年連增,農民收入增長加快,為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提供了有力支撐。但同時也必須看到,發展中積累了一些矛盾和問題,這些矛盾和問題一方面帶有周期性,另一方面也帶有結構性。從農業的情況來看,結構性的矛盾更突出一點。所以,把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推動農業持續發展的動力。我覺得當前農業面臨的問題主要有三個:
一是農產品的供給如何有效地適應市場需求的新變化。生產的目的是為了滿足市場需求,而不是為生產而生產。而這種需要,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們收入水平的提高而不斷地變化。應該說,從總量上,我們已經成功地解決了短缺問題,但是從結構上來看,有的產品生產還不能滿足需求。比如大豆,從市場需求來看,大豆進口占65%-70%,看怎么折算這個缺口。有的品種又相對過剩,相對過剩是由多種原因造成的,有加工能力不足的問題,也有競爭力不強的問題,還有缺乏有效的保護手段的問題。總之,像玉米這樣的產品,現在從市場需求來看是多了點,庫存是多了點,在國企的糧食庫存當中,玉米占的比重比較高。從其他品種來看,也或多或少存在結構性的問題,不僅是量的問題,也有品質的問題。當今社會已把品質問題擺在一個非常突出的位置。所以,不能滿足市場對高品質的需求。這幾年調結構,蔬菜、水果發展特別快,我非常擔心,如果按照這樣的速度擴張下去,會有問題,從量上來看已經多了。這個問題的突出,不是體現在我們消費者上,而是體現在我們生產者上,我們忙活半年,農民掙不了錢,農民投入得不到相應的回報,最后收入大跌,蔬菜爛在地里,水果爛在果園里,誰都心疼。總書記講以人民為中心,不能帶領老百姓增收致富,這就是問題。
二是農產品的供給如何有效來提升農業的生產經營效果或者收益。我們現在已經和國際的市場融為一體了,由于我們在入關的時候有承諾,有保護的手段,在一體化的情況下守住原有底線就不錯了,你還想往前跨一步,不現實。談判非常的難,對方要價非常的高,這就是現實。由于我們資源條件、產業體系與發達的農業強國比還有差距,我們的產品不具備國際的要求。有些人算過賬,2010年以來,國內小麥的現貨價比國際的現貨價高出了1000元,玉米是千把塊錢,稻谷也是千把塊錢,所以我不太贊同用依存度來說,過去的依存度和現在的依存度完全是兩碼事,不能這樣說。依存度是什么概念?你沒有這個能力就滿足不了需求,我們不是在量上的需求,不是這個概念。所以,我們說進口,簡單用進口的數量比喻來說我們自己的下降了,這是不科學的。我們的能力在。它實際上是貿易的比較關系,是價格的競爭關系,并不是我們的產出達不到。現在對依存度的概念要有新的理解。在這個方面,我們輸,今后就輸在效益上,這個問題不解決了,就難以維持了。所以,農業的問題又直接和農民的問題關聯著,小農的生計怎么辦。所以,這些問題不改革不行。
三是農產品的供給融合有效緩解資源環境面臨的壓力。再不走綠色發展的道路,再不走循環和可持續發展道路,那是不行的。所以在這些問題上,要把它解決好,我認為農業的供給側改革是解決這些問題的一劑良藥,是完全符合農業發展要求的。
整個經濟都要進行供給側改革,農業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與工業和其他領域相同的地方,但是,農業也有自身的特殊性。農業的特殊性在于農業的產業性質和其他的產業有很大的不同。工業生產基本不受資源環境的影響,生產的周期也不一樣。現在供給側的改革,不僅可以立足國內,還可以利用國際產能的合作來解決。但是,農業就有很大的不同,受自然的影響,生產方式落后,生產周期比較長,而且利用國際資源和市場方面更加敏感,實事求是地講,國務院要求農業部牽頭,搞農業走出去。農業走出去和其他行業不一樣,只要涉及到,那就是要命的問題。所在國在野黨一定會拿這個來攻擊執政黨,變數很多。另一方面,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和其他產業的關聯度很高,所以改革需要考慮的因素更多。中央對供給側的改革有非常明確的要求。總書記就講了,供給側的結構性改革,重點是要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減少無效和低端的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的供給,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力。我覺得這是供給側改革的重點。
對農業而言,講到供給側改革的任務是五句話,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去成本、補短板,就農業的特點而言,不能簡單地一一對應,必須從農業的實際出發,解決農業面臨的問題。
另外,這次供給側的結構性改革和過去的農業結構改革、結構調整也不完全一樣。首先,這次改革需求的導向更突出,我們過去的改革、過去的結構性調整,雖然也有圍繞需求來展開,但當時總的講,一些產品總量不足的問題更多一些,人們的生活水平還不高,對農業品質的要求、對農業多功能的要求還沒有提上日程上。也可以說,當時的改革主要是量上調多調少的問題。這次的改革,不僅是要調結構,更重點是轉方式。要把轉方式和調結構結合起來,如果不解決農業的效益、農業的質量、農業的競爭力、農業的可持續,結構改革就會走到過去的路子上,就不可能從根本上把農業做大做強,更不可能真正走上總書記所要求的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農業道路上。所以,我們對農業的供給側結構性的改革要有深刻的理解。
另外,農業供給側結構的改革,不僅僅是生產關系的問題,還有制度的創新。我們講“四個全面”,把改革作為一個重要的步驟,我們現在講的現代農業三大支撐,生產體系、產業體系和金融體系,我想,要從農業自身發展規律來判斷。第二,和過去的結構調整不一樣,它還面臨著轉方式的問題。第三,不僅僅是生產要素的重合,同時也包括自主創新。當然,我們要意識到,供給側改革也不是農業農村工作的全部,它有它特殊的問題。
一是去庫存。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已經做了安排和部署,主要是通過發展農產品的精深加工來加快消化與運營,重點是運營。我們在這個方面做得還不夠,現在農產品的產值與加工產值的比例是2.2:1,歐美是1:3以上。我們現在是農產品的生產大國、消費大國,但不是一個加工大國,在這方面潛力非常大。通過農產品的精深加工,來消化掉一部分東西,這是我們要做的,特別是主產區。我前幾天到湖北,特別是在市縣這一級,農產品的加工業已經不是三分天下,有的是半壁江山了,之所以GDP還保持8%以上,和它的產業結構、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是分不開的,這是實實在在的。所以按照中央的要求,部里正在抓緊研究草擬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的政策文件。
二是降成本。這對農業來講尤為重要,要通過規模經營的發展,通過社會化服務的普遍推行,通過節肥、節藥、節種技術的實施把農業生產的成本降下來,不僅物資成本要降,我看地價也要降,現在租地價格高得嚇人,很可怕,我講過幾次,只要租賃價格每年每畝超過500元、600元,肯定不會種糧的。如果租地價格每年每畝超過1000元,只能搞設施農業。如果再高,設施都不行,就嚴重地非糧化、非農化。如果我們的土地流轉政策最后導致的是生產能力的下降,這個政策就失敗了。改革是要解放發展生產力,最后糧食誰都不種,還搞什么現代農業。實事求是地講,我是不贊同簡單地靠地去發財的,還是要把農民引導到發展農業產業上來,這才是本,不能簡單地讓他去當市民階層,允許他有這份財產的收入。但是政策的落腳點還是應該發展生產,這是根本。要不然怎么辦,怎樣完成你的職責使命。
三是統管理。主要是兩方面,一方面農業生產設施要加強,要大規模地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和水利設施建設。同時,要抓緊一些緊缺產品的生產。部里現在盯著三個事情在研究,一個是大豆問題,一個是奶業的問題,一個是玉米的問題。玉米主要是怎樣把量控制住,更好適應市場的要求。奶主要是提高它的品質,提高質量。大豆主要是解決不足的問題。我認為,這三個品種實際上解決方向是一樣的。大豆最根本的是要解決科技創新的問題,拿出一個好的品種來。我們現在的品種,實事求是地講,在國際市場上沒有什么競爭優勢。解決奶業的問題需要管理創新,包括監管制度和各方面的流程。玉米的問題主要是政策的問題,現在不是簡單的減量問題,而是怎樣把政策變為農民的自覺行動。如果有適當的政策,加上有效的引導,自然而然就會把總量調下來。
四是調結構。怎樣把玉米的量降下來,畜牧業重點要把南方水網地區的養殖密度減下來。這樣才能更好地適應市場的變化,加強對高品質以及人們對環境的保護,以保證今后可持續發展,我們的任務非常艱巨。
五是政促融合。主要是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國務院專門發了一個意見,我們要很好地貫徹,結構性調整,我要特別講到鄉村旅游的問題,可以做一篇很大的文章。供給人民群眾的需要,現在城里堵得一塌糊涂,空氣這么污染,希望到這些地方轉轉和看看,把農村搞好,把鄉村治理好,把特色產業發展好,自然而然這個產業就形成了。所以,一定要根據市場的需求、人們的需求,從農業實際出發,來找新的亮點。
供給側的結構性改革不是一年兩年的事。從現在來看,我們的行政力量是很強大的,你只要主張什么事,就來勁了。所以,我覺得有幾點要保障:第一,市場。這一點不是簡單的說,就是讓市場在結構性中,發揮決定主體的作用。實踐證明市場的能力是強大的,這是一個。第二,政策引導。要設計一套政策,引導人們特別是引導農民的生產經營行為自覺地往那走,你沒有一套政策,不給他利益,是干不成的。所以,我說對農民而言,管束是管束不了的,幾億的農民,怎么弄呀,你的管理成本多高。你最終還是要通過政策引導他才行。第三,堅持主體引領,充分發揮新型農村組織的引領作用,通過他們的行為,來帶動農業供給側的結構性改革。
(作者系國家農業部副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