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俊玲
英語教學中的跨文化教育
叢俊玲
語言和文化一直語言學界的一個熱門話題,人們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外語教學中文化素質培養的重要性。本文通過跨文化交際中失敗的實例,探求跨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強調英語教師在跨文化交際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在英語教學中貫徹跨文化教學原則。
英語教學 英語教師 跨文化教育
跨文化意識是以了解文化知識為目標、文化習俗為重點,不了解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文化歷史和風俗傳統,就不可能真正掌握這種語言。交際的成功與否,除了取決于雙方對中介語的應用能力外,在很大程度上還受制于對對方思維習慣、認知模式、合作態度等的了解程度如何,當然也包括對交際對象的文化背景和風俗習慣的了解。如果不了解這一原則,在對外交際中勢必會犯錯誤。
如一位三年級女大學生被借到外事單位當翻譯,一次陪同年紀約60歲的一對美國夫婦去廬山。在外出路不好走時,這位學生按中國人尊老愛幼的習慣,去攙扶那位女士。而那位女士竟然覺得受到很大的冒犯。顯然,這是由于文化、價值觀、習俗等的不同而造成的誤解。
從一定意義上看,英語教學其實就是跨文化教育,沒有對外國文化的透徹了解和掌握,即使有再好的語言能力,也難免會出錯。
很多教師在日常授課中,片面重視語言的外在形式和語法結構,忽視了語言的社會環境,特別是語言的文化差異,在教學中缺乏對別國文化的滲透,脫離了文化的教育,忽視了學生的交際能力。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即使語言能力再高,也是空中樓閣,中看不中用。因此教師在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內容上一定要端正態度,真正地對學生負責任。
培養跨文化交際的意識,要對異國文化采取尊重和包容的態度。首先要克服教師思想中存在的文化歧視錯誤,不要認為只有自己的文化才是優秀的,勉強或者不愿意傳播外國文化,從一定程度上說教師對異域文化的敏感性和容忍度,會相應地對學生產生同樣的作用,影響學生對外國文化的接受和認可。
教師在進行跨文化教育時,要有“拿來主義”的精神,有針對性的辨別篩選,防止不假思索地全盤吸收和任意順從,不恰當的文化評介也會給學生帶來不良影響,使旨在了解別國文化的同時卻無意中損害了本國的文化利益。
跨文化教學,就是首先要對英語國家的文化有一個整體的了解,要了解和掌握他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知道在何種情況下,使用何種用語,注意哪些禮儀,還要了解英語國家生活文化與本國文化的相同和不同。
在日常教學中,要注重加強中西文化差異的比較,將中西文化在日常習慣、社會風俗、價值取向和道德觀念等諸多方面的差異自覺地滲透到英語教學中。利用多種渠道、多種手段,吸收和體驗異國文化??梢允占恍┯⒄Z國家的物品和圖片,讓學生了解外國藝術、歷史和風土人情;運用英語電影、電視、幻燈、錄像、互聯網等給學生直觀的感受;組織英語角、英語晚會等,創設形式多樣的語言環境,加深對文化知識的實際運用。這些真實自然的材料比老師的課堂補充更充分、更直接、更新穎也更準確,同學們在不知不覺中自然地吸收并認可了外國文化。
跨文化知識滲透,不要太具體也不要太籠統。從某種意義上說文化教學就是對別國生活方式、風土人情的了解和學習,比如,學習外國人吃飯的禮儀、告別的方式,如果這些學習只單純停留在表面上,會讓學生產生一種誤解,以為這就是外國文化;進行跨文化教學最重要的一點是,不僅讓學生了解外國的人情禮儀,更應該了解其后豐富的文化內涵。比如在講到外國學生在對待學習、升學、找工作的態度時,教師除了啟發學生進行中西區別之外,應引導學生探求這些國家人們的擇業觀和求學觀,這些越深層的東西越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對對方和自己的國家的文化有了比較清晰的了解,在與外國人打交道時才會知己知彼,游刃有余。
跨文化教育就是將語言和文化融合在一起,既要注意循序漸進,又要持之以恒,在訓練聽、說、讀、寫技能的同時,始終貫穿中西文化對比,使學習者持續獲得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從而培養出語言準確、流利、得體、有效的跨文化交際者。
總之,在全球一體化的今天,跨文化交流必不可少,英語教學中的跨文化教育不是空泛的,在英語教學中不能只單純注重語言教學,必須加強文化素養導入,重視語言文化差異及對語言的影響。只有這樣,才能幫助學生正確運用語言,培養出高素質、有著較深厚文化修養、能夠適應新形式需求的外語人才。
參考資料
[1]趙厚憲.外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原則[J]中國英語教學.2002,6
[2]胡文仲.論跨文化交際的實證研究[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5,5
[3]張向陽.中國跨文化交際研究20年回顧與思考[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3,1
(作者介紹:叢俊玲,威海職業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