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斐
淺論唐代敦煌地區的婚姻文化
仲斐
敦煌扼絲綢之路的咽喉要道,佛、儒、道等宗教文化在這里雜糅并存。到了唐代,敦煌地區的婚嫁風俗既受到中原傳統婚嫁禮儀的影響,又保留了西域少數民族固有的婚嫁習俗,極具地方特色。敦煌地區的婚禮文化、婚姻制度以及離婚現象對于研究我國的婚姻文化史,補充中原地區婚姻資料的不足具有很高的價值。
敦煌 婚禮文化 婚姻制度 離婚現象
古代的敦煌有著前衛開放的倫理文化,到了唐代受到中原傳統“禮樂”文化的影響,形成富有特色的婚俗文化。20世紀初發現的敦煌石窟中的大量壁畫、雕塑、典籍和其它資料,都反映出唐朝婚俗文化十分豐富,并且帶有西域胡人習俗,因而與中原地區不盡相同。
敦煌的婚禮儀式,據P.3284“婚事程式”記載,有:通婚書、答婚書、女家受函儀、成禮夜祭先靈。女家鋪設帳儀、同牢盤合巹杯、賀慰家父母語等,這些基本沿襲周代的“六禮”之說。譚蟬雪在其《敦煌婚姻文化》一書中詳細論證了S.1725卷為“初唐舊禮”。大體來說,敦煌民間婚禮儀式分為兩大階段,即訂婚和成婚。
①訂婚
首先,先由男家發出通婚書,有一定的格式,主要包括兩大內容:其一是對女方家長的致意問候,這是出于禮節性的客套;其二是另有一“別紙”,這才是正式提出婚事。例如《張敖書儀》有關《通婚書》的記載是這樣的:
厶(某)頓首頓首!姻敘既久,傾矚良深……厶(某)郡、姓名頓首頓首!
別紙厶(某)白第幾男……謹因媒人厶(某)氏厶(某)乙,敢以禮請,脫若不遣,佇聽嘉命。厶(某)白。
女家在收到通婚書后,如同意則回以“答婚書”。根據趙守儼先生的研究,在唐代,通婚書并不是議婚,而是在婚事既定之后的一種形式上的禮節。
敦煌地區的聘禮既反映了古代的禮俗又體現出后世的流變。首先是沿襲古“六禮”之遺俗,如玄▌、束帛和錢,這是婚禮傳統的必備禮物;其次是漢魏以來彩禮的變易;再次是具有民族特色的物品,或者是本地所缺之物,如生姜等;或者是本地日常生活之必需品,如醬醋和椒姜蔥蒜。
綜上所述,此時期敦煌地區的聘禮既有象征性的禮物,也有向厚利性、實用性的金錢、實物的轉變的傾向。
②成婚
成婚相當于六禮的親迎,即正式結婚。這是婚禮中最為繁瑣隆重的階段,也是民俗中最為華麗的篇章。敦煌地區在親迎過程中的習俗與中原地區差別不大,但也包含一些能夠反映敦煌地區特色的、帶有敦煌地區本土文化的一些婚俗。
首先,無參拜舅姑之俗。成禮之后,雙方家長要相互祝賀,一方面是禮節性的相互慰問,另一方面也是正式表示婚禮舉辦結束。但是《張敖書儀》中對參拜舅姑之事只字未提。因為在女家舉行婚禮后,何時到夫家無確切記載,不落夫家婚甚至在生兒育女后新娘尚未見過舅姑的情況也存在,所以婚禮中無參拜舅姑之禮。
其次,咒愿新婚夫婦也是敦煌婚俗的特色。咒愿是一種吉咒,是伴隨卜卦占算內容的祝福歌,實際上就是對人進行祝福,佛教的咒愿文,主要是勸新婚夫婦修持。而在婚禮中進行的咒愿則主要是祝福新婚夫婦,表達美好愿望。咒愿新婚夫婦這一特色再次反映了佛教對敦煌地區產生的重大影響。
第三,是敦煌有“男跪女揖”的習俗。敦煌壁畫中的婚禮圖在拜堂行禮的畫面上有一類是新郎匐地叩頭,而新娘是站立作揖,稱作“男跪女揖”。這與歷代傳統男娶女的婚俗截然不同,由此可以推斷出“男跪女揖”的婚姻性質應該屬于“入夫婚”。入夫婚是母系社會男子新婚到母系家庭舉行婚禮的殘余或變異,這種和漢族不同的婚姻形態在少數民族地區得以延續。入夫婚是典型的少數民族婚姻特色,而敦煌婚禮圖表現出來的“男跪女揖”現象正是敦煌地區婚俗受少數民族“入夫婚”婚俗影響的真實反映。
最后,是具有文學性的念詩婚儀,敦煌婚禮在撒帳過程中儐相和男女新婚之人都要讀詩,之后在女堂中鬧新房,這一系列活動包括去扇、去帽、去花、脫衣、合發、梳頭、系指頭、去離心、下簾等,圍繞新娘逐一除去妝飾,由儐相詠相關詩詞,新娘須依令而行。如P. 3350、P.3890、P.5515等卷都有記載:
《去扇詩》:青春今夜正方新,紅葉開時一朵花。分明寶樹從人看,何勞玉扇更來遮。
《去帽惑(幗)詩》:瑛瑛一頭花,蒙蒙兩鬢渣。小來頭發好,不用帽惑(幗)遮。
上述詩文,表明敦煌的婚禮儀式進行的優雅而文質彬彬,反映了敦煌人民卓越的婚禮藝術創造力。唐宋時期敦煌的婚禮儀式,是我國古代迄今所見最完整最復雜的婚禮,具有明顯的文化價值。
從敦煌籍帳類經濟文書和其它零散社會文書來看,唐代敦煌地區平民階層中存在著一夫一妻、一夫一妻有妾、一夫多妻和一夫多妻有妾等婚姻形制。這與中原有許多不同之處,尤其的一夫多妻制頗具特色,這說明敦煌古代社會存在婚姻形制的多樣性。
①一夫一妻和一夫一妻有妾
S.0542v《沙州諸寺寺戶妻女名簿》,登記了沙州諸寺寺戶的母親、妻妾、女兒等女性家屬的放毛數,在放毛簿里集中出現的84位已婚女性中,只有兩位女性分別是安均的妻和妾,其他女性則都是某人妻,即在這些寺戶家庭中一夫一妻制還是有絕對多數的優勢。
②一夫多妻與一夫多妻有妾
一些敦煌文書中隱含了可能是一夫多妻的信息,如:
P.3859《丙申年(936?)報恩寺常住百姓名目》:
1丙申年十月十一日,常住百姓老小孫息名目。
2戶張保山 男義成 妻阿楊男丑子 妻阿石 孫女殘婢
3僧婢 買察 會友 灰奴
4戶張愿通 妻定女 弟再昌妻勝子 男富興 會興
5會友 女存子
6戶閻海全 弟海潤 海定海昌 母阿張 男愿昌 愿太男愿存
7存子 存友 存遂 存興存勝 妻乙子 妻□ 妻長
8太女 女五娘
9戶閻存遂 母阿氾 女長太
10戶趙愿昌 弟愿山 長子六郎 妻連子 妻長友 男定昌
11存定 定興 前妻員脾
12戶趙愿德 弟愿海
存勝和六郎他們名后的女性應只是他二人的妻子,這樣一看,兩個家庭中夫妻關系的分派才一目了然。
唐代敦煌平民的婚姻形制是多樣的,除了一夫一妻制為主流外,更可以一夫多妻。可見,敦煌地區的婚制和中原地區有著諸多不同,尤其是一夫多妻制,對于我國婚姻史的研究是一個極大的豐富。
敦煌地區稱離婚為“放妻”,反映了和、離兩愿的氣氛。敦煌地區之所以用“放”字,大概與其佛教信仰有關。佛教中有放生、放燈、放禪等用語,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會模仿佛教用語,因此將離婚書稱為“放妻書”。
放妻書只是唐宋時期敦煌地區離婚書的通稱,但并不是說所有的放妻書都是丈夫放妻子回歸娘家。當時社會絕大多數都是妻從夫居,離婚時都是妻子離開家,因此離婚書稱為放妻書;也有少數夫妻是夫從妻居的,他們離婚雖然是丈夫離開家,但離婚書也稱為放妻書,是以放妻之名,行放夫之實。
結合放妻書樣文可以看一下放妻書所反映出來的敦煌地區離婚時的一些情況。如S.6537v放妻書樣文:
1.蓋聞夫婦之禮,是宿世之因,累(劫)
2.共修。今得緣會,一從結契,要盡百年。如水
3.如魚,同歡終日。生男滿十,并受公卿,生女柔
……
21別。忽有不照驗約,倚巷曲街,點眼弄眉,思
22尋舊事,便招解脫之罪。為留后憑,謹立。
綜觀以上放妻書的內容及格式可以總結出:
1.每篇放妻書的格式內容都差不多,說明放妻書是一種應用文體,并且具有一定的格式。所以每一篇放妻書都是按照固定的格式來寫的。
2.離婚時需要有在場的見證人,多是鄉親,這個時期敦煌地區離婚時官方的干涉還不多,人們多采取民間自行解決的方式。
3.離婚后雙方的關系夫妻關系己經結束,但夫妻情義還未完全斷絕,文書的最后有對妻子的祝愿,并且有緩和感情,相互寬慰的言詞。
4.離婚后丈夫對妻子還有一定的贍養義務。
唐代敦煌地區的婚嫁風俗既有傳統的繼承,也有獨具特色的充滿詩意的婚禮,反映著時代的風貌。“入夫婚”等觀念都表明,敦煌地區的女性地位是較高的,這在女性必須遵從“三從四德”的封建社會是非常難得的。了解唐代敦煌的婚嫁禮俗對我們正確認識民族的文化傳統,改變婚姻禮俗中的陳規陋習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另外,敦煌地區一夫一妻的主流婚姻制度,在當時已是一種非常先進的婚姻觀念。最后,敦煌地區的離婚現象也大多建立在自愿、平等的基礎上,并且男女雙方離婚后都有再娶、再嫁的自由。離婚后男子還要擔負一定的贍養義務,體現了對女性權益的保障,這也是值得注意的現象。敦煌地區的婚姻文化是我國婚姻發展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它進一步豐富我國婚姻發展史的內容,補歷史記載之不足。
[1]伏俊璉:《敦煌文學總論》,甘肅:甘肅教育出版社,2013年
[2]陳爍:《敦煌文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
[3] 譚蟬雪:《敦煌民俗:絲路明珠傳風情》,甘肅:甘肅教育出版社,2006年
(作者單位:楊州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