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亮
淺析高校音樂改革與傳統音樂文化
李文亮
上世紀末,世界各國都開始逐步實施教育改革,旨在根據世界發展的內在規律和需求,順應教育發展趨勢,結合本國實際情況,構建新型教育體系。在這種時代背景下,我國音樂教育也進行了整體性、系統性改革。這種改革不再是音樂學科內部的調整和修補,而是重新認識音樂課程的地位、價值、魅力,并在此基礎上構建音樂教學結構,制定音樂教學標準。我國音樂課程改革必須以傳統音樂文化為基礎,在繼承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和弘揚,只有正確處理二者之間的關系,才能促進我國音樂教育和音樂藝術的不斷進步。
在音樂教學內容方面,要加強傳統文化與多元文化的結合,當前,世界上許多國家都越來越重視本土文化,對歐洲音樂和西方音樂的盲目崇拜現象已經逐漸消失。本土文化逐漸被視為國家教育的核心。因此,我國音樂教學改革要重視本土音樂文化和多元文化的結合。一方面,要積極弘揚民族音樂和傳統音樂,另一方面,要尊重、學習和借鑒其他國家的音樂文化,以便拓展學生的音樂文化視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音樂價值觀。在教學方法方面,要合理采用多媒體手段,將觀察和聆聽有機結合在一起,在音樂課堂上讓學生通過畫面更好的感受聲音。此外,教師還應當運用生動的教育語言為學生營造相關的學習情境,以增強音樂教育的感染力,讓大學生在音樂課堂上自覺探索,并提升自身的音樂審美能力。音樂教育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因此,若要啟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就必須將抽象的內容形象化,多媒體可以將抽象的音樂語言以更加形象、直觀的形式呈現出來,比如,教師可以將難度較大的節奏、復調、和弦、音程呈現在大屏幕上。此外,教師也可以運用多媒體引導學生欣賞傳統音樂作品和現代西方音樂曲目,并鼓勵學生自覺探究二者的區別,通過這種圖文并茂的形式,激發學生的音樂學習積極性,并促使學生更加準確的認識傳統音樂文化,領悟傳統音樂文化的魅力,并在音樂學習和創作中融入傳統音樂文化元素。
雙線型教學結構以其獨有的開放性逐漸出現在音樂教育中,這是一種全新的教育模式與理念,它可以促使學生在音樂學習中盡快的將知識轉化為能力。具有鮮明的現代化和科學化特點。這種教學模式重視音樂的實踐性、知識轉化的時效性、學生的主體性、以及學生的發展個性。這些也正是素質教育的內在要求。因此,若要在繼承傳統音樂文化基礎上,促進音樂教育改革,增強課程體系的科學性,就必須重構音樂藝術課程標準,采用雙線型教學結構。具體而言,就是指在制定音樂教學標準時,既要重視基礎知識的積累,又要關注音樂實踐。既要在基礎音樂理論中融入傳統音樂文化,又要在音樂實踐中借鑒吸收傳統音樂演唱技巧或經驗。
我國傳統音樂文化歷史悠久,是我國歷代人民智慧的結晶,由于受地區元素、民族元素、文化元素等的影響,傳統音樂文化與西方音樂文化存在諸多差異。我國傳統音樂文化講究音樂韻味,重視生命本體,在音樂氣韻、意境、節奏等方面都有講究。強調對樂曲的體會和音樂直覺。而西方音樂則比較關注思想與理性認知。因此,中西方音樂文化的融合,存在斗爭性和互補性。因此,高校音樂教育改革,不僅要重視我國傳統文化的繼承,還要以開放的姿態合理借鑒和吸納西方音樂文化,不能對之斷然的懷疑或否定。人們的音樂心理與審美習慣、生活方式、行為模式、興趣愛好有很大關系,因此,我國傳統音樂文化具有極大的承襲性,更有利于表達我國人民的音樂情感和內在情緒。與此同時,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音樂需求和音樂心理也不斷變化。尤其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人們的音樂理念日益多元化,因此,音樂教育改革在關注傳統文化的同時,還要根據當前的音樂發展趨勢和人們的音樂審美需求,積極吸收西方音樂文化,并將之與我國傳統文化有機結合在一起。
總之,若要推動我國音樂藝術的不斷發展,就要促進音樂教育的改革,而在進行音樂教育改革時,不僅要借鑒與吸收西方先進的音樂文化,還要繼承和弘揚我國傳統音樂文化,此外,音樂教育還要朝著多類型、錯層次、多功能的方向發展,不斷改革教學方法和內容。促進中西方音樂文化的融合。
(作者單位:平頂山學院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