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花蕾
教師職業道德與教師心理健康的關聯性
張花蕾
教師是推動我國教育事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動力,肩負著為國家和社會培養人才的重任,而教師的職業道德修養和心理健康水平對教育教學質量有著重要影響。就教師職業道德和心理健康而言,二者具有必然的關聯性,使二者相協調發展,能夠提升教師的綜合素質,使之為國家教育事業積極貢獻力量。所以,有關人員有必要提出促進教師職業道德和心理健康協調發展的對策。
對于教師而言,職業道德和心理健康之間存在著必然的關聯性。首先,教師心理健康是其師德修養的重要體現。教師心理素質對其行為方式產生重要影響,不良的心理情緒可能激發教師沖動心理,做出對教學不利的行為。其次,教師職業道德和心理健康不僅關系著教育教學的成敗,而且能夠對學生健全人格形成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和影響。一方面,教師的記憶能力、思維能力、注意力等心理能力,與教師職業道德有聯系,教師具有良好的心理能力,可以對學生發揮潛移默化的作用。另一方面,教師職業道德素質與教師人格和性格之間有聯系,對教育教學活動有影響[1]。
(一)教師應熱愛學生
現階段,隨著教育教學進程的加快,教育部門對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使教師面臨著工作壓力,記憶產生煩躁、焦慮等不良情緒,甚至引發絕望感。教師在開展教育教學活動時,可能將不良情緒帶入課堂中,不僅影響學生學習情緒,而且可能與學生產生沖突。學生在學習中,希望得到教師的愛與尊重,因而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中,應自覺克制不良情緒,尊重學生個體差異和其自尊心,既有助于師生間友好關系的構建,又能促進教師職業道德與心理健康的協調發展[2]。
(二)教師需要愛崗敬業
現階段,許多教師易產生職業倦怠心理,在日復一日的工作中,不斷期盼周末、假期等,導致教師逐漸降低工作熱情。所以,教師應樹立愛崗敬業的信念,賦予本職工作以更多的神圣感、使命感,進而全身心投入到祖國教育事業中。對此,學校可以采取以下策略而增強教師的歸屬感。首先,定期舉辦教育交流會,鼓勵教師能夠積極參與活動策劃和主持,有助于教師積極應對挫折,克服不良情緒,保持樂觀的工作態度而開展教學活動。其次,樹立典型,以發揮教師榜樣性作用。
(三)教師之間應加強溝通和交流
教師必須不斷加強職業道德修養和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以推動教育教學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所以,在此過程中,教師之間應加強溝通和交流,實現團結合作、互幫互助,這也是師德素養的重要內容之一。教師注重自身職業道德修養時,必須能夠保持自信、積極的心理狀態而應對挑戰和客服困難;反之,則可能產生嫉妒、猜疑等不良心理,對教育教學活動產生消極影響。隨著我國教育的發展,教師之間有必要形成良性的競爭環境,即知識競爭、才能競爭、職業道德修養競爭、工作質量與效益競爭、心理素質競爭等。基于該環境,學校教師之間能夠相互尊重,團結合作,不斷加強自身職業道德修養,同時保持健康的心理。
(四)教師應永葆初心而施教
教師應永葆初心而開展教學活動,有助于教師提升職業道德修養和保持心理健康。隨著社會的發展,教師受多元化思想的影響相對較大,可能無法妥善處理得與失、義與利之間的關系,對教師職業道德修養和心理健康產生不良影響。所以,教師在教育中,應永葆初心,本著教書育人的工作態度而開展工作,保持心理的豁達。如此,能夠培養教師始終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進而不斷加強自身的職業道德建設,實現職業道德和心理健康的雙贏式發展。
教育是提高全民素質的關鍵,而教師在教育活動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教師的職業道德修養和心理健康水平,直接決定著教育教學質量,對學生文化知識學習和人生價值觀產生重要的影響。就教師職業道德和心理健康而言,二者具有一定的關聯性,且實現二者的協調統一,有助于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對推動我國教育教學的發展進程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作者單位:河南長葛市教師進修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