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平林
?
淺文學閱讀下的語文教育
石平林
內容摘要: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為了迎合閱讀對象,迎合讀者口味的出版物,便以刺激讀者新的訴求的方式來拓展市場,獲取可觀的經濟效益,文學生產量身定制,文學閱讀也漸趨多元化,尤其是膚淺化、片段式的“淺閱讀”漸成風潮,為了炒作閱讀賣點,“淺出版”推波助瀾,暢銷書路線催生了大量速生速滅的“淺閱讀”市場。如何讓淺閱讀變為深閱讀是本文探討的重點。
關鍵詞:淺文學閱讀語文教育
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為了迎合閱讀對象,迎合讀者口味的出版物,便以刺激讀者新的訴求的方式來拓展市場,獲取可觀的經濟效益,文學生產量身定制,文學閱讀也漸趨多元化,尤其是膚淺化、片段式的“淺閱讀”漸成風潮,為了炒作閱讀賣點,“淺出版”推波助瀾,暢銷書路線催生了大量速生速滅的“淺閱讀”市場。那種居敬持志的深閱讀模式漸趨式微,慢工出細活的經典路線淡出,與之相伴的是快餐文化的勃興。2006年第四次“全國國民閱讀與購買傾向抽樣調查”結果顯示,1999年首次調查發現國民中識字者閱讀率為60.4%,2001年為54.2%,2003年為51.7%,而2005年48.7%,連續六年持續下跌。根據2010年發布的的第七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結果,2009年我國18—70周歲識字國民人均每天讀書時長為14.70分鐘,讀報21.02分鐘,讀雜志15.40分鐘,網上閱讀34.09分鐘,手機閱讀6.06分鐘與2009年相比,每天平均接觸報紙、圖書、期刊雜志的時間均有所下降,上網和手機閱讀時間在增加。尤其值得關注的是,與語文教育有關的文學閱讀是淺閱讀最為盛行的領域。人們只為空虛意識的消解,經濟至上的奔忙,影視傳播和網絡媒體的快捷化為其大行其道,文學經典古董邊緣化日趨嚴重,武俠小說、愛情小說、青春文學已成為國民閱讀的重要領域。柳斌杰認為:“屏幕閱讀與在線閱讀的興起,海量信息的搜索與快餐文化互為因果,使人們呈現淺閱讀的特征。即時的在線瀏覽取代了傳統的青燈黃卷式的經典閱讀,快餐式、瀏覽式、隨意性、跳躍性、碎片化的閱讀就是典型的淺閱讀。”
以上從閱讀生態和文學生態的角度切入,來分析當前國民的閱讀心態和閱讀環境。不難看出,當前的淺閱讀大氣候,直接連鎖反應到淺文學閱讀的形成,文學閱讀共同體中的成員越來越少,一代一代傳承下來,富有文學素養的家風也難以構建。我們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從小在家中的熏陶就是家長為了掙錢,背井離鄉,疲于奔命,一切就是為了養家糊口。沒有了起碼的溫暖和愛,更談不上文化氛圍上的濡染,這是就家風上的潛移默化來說淺文學閱讀的不堪窘境。那么我們再從整個社會閱讀環境上來講,人們的閱讀意識被金錢所替代,“讀書無用論”甚囂塵上,人們閱讀只是為了一天工作之余,放松一下自己。閱讀的對象大多是一些情節機械簡單、語言媚俗乏味、趣味低俗淺薄的文本。出現了浮光掠影的消遣式的匆忙閱讀,不愿到圖書館和新華書店韜光養晦,越來越難以擁有深度閱讀的意識和耐心。這樣一來,整個社會的深閱讀和經典閱讀風尚就難以蔚然成風,無形中對新生代的閱讀理念就造成了巨大的沖擊,特別是富裕家庭出生的年輕人“根本不愿讀書”,何談文學閱讀。淺文學閱讀的大環境,產生不良互動,首當其沖的是當下的語文教育,學生不愿下學校圖書館,到學校閱覽室,讀經典,學經典,學以致用,走自己的思想新路,提高自我文化意識。更多的學生選擇了走捷徑,網上閱讀,片段閱讀,最多是課堂上,由于老師的剛性要求,被迫閱讀文學經典,做一次深閱讀的洗禮。
顯然,不論從家庭還是社會,甚至到校園,淺文學閱讀形勢愈發嚴重,不得不引起我們語文教育工作者要思考這樣一個社會性的全局問題:我們的語文教育工作者如何通過語文教育這個平臺,與社會大眾和在校學生,建構良性互動機制,通過機制互動,來改變淺文學閱讀的困境,提高國民素質,營造學習型社會,重構深閱讀模式。
激活傳統的深閱讀,進而擺脫“淺閱讀的焦慮”,重構深閱度模式,需要我們從以下三個方面加以研究:
1.加強語文教育進程中的經典深閱讀的引導。學校是普及文學深閱讀的主陣地,在校學生是重構深文學閱讀的重要引擎,以在校學生為龍頭,帶動和輻射社會人群,牽一發而動全身,一點帶面,其作用不可小覷,因此,在我們的語文教育過程中,加強對學生文學經典閱讀的引導就非常迫切了。如果很好的加強了這方面的工作,不僅對提高我們的語文教學效果有著巨大的幫助,而且對促進整個社會淺閱讀風氣的根本性改變也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加強這方面的工作,我想應該從這些方面出發來進行重點引導:一是學校要充分重視,大力營造讀文學經典的良好風氣,開設閱讀經典課,把經典帶入課堂,讀經典,學經典,用經典,開展閱讀經典比賽,創設閱讀經典基金,對那些有成就的學生積極給予獎勵;二是充分發揮圖書館和閱覽室的陣地作用,讓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到圖書館或者閱覽室讀書借書,做閱讀筆記,寫讀書心得,免費向學生提供讀書服務;三是成立經典論壇,在經過一段時間的閱讀和研究后,學生可以在論壇發表演說,闡述觀點,發辯見解,進而提高學生的讀書興趣和閱讀成就感;四是舉辦師生閱讀經典比賽,看誰讀得多,讀得深,老師和學生共同參與,相互競爭,互相提高,教學相長;五是學以致用,定期開展作文比賽,讀經典促寫作,優秀作文予以重獎,推薦發表。正如多麗絲·萊辛在諾貝爾文學獎的獲獎感言中說到:“寫作,作家,不會來自沒有書的房子。.....要想寫作,要想創作文學,我們必須要與圖書館、書籍有著密切的聯系。這就是我所說的傳統。”
2.以學生為支點讓深閱讀走向大眾。在學校語文教育進程中,我們加強對學生深閱讀的全面引導,這是我們為社會大眾深閱讀風氣的形成,做好的第一步奠基性工作。我們的語文教育工作者,還不能因此而沾沾自喜,以為工作很到位了,停滯不前。我們還要有社會擔當的責任意識,要以此為契機,把這種深閱讀思想意識由學生向自己的家庭延伸。首先,要讓我們的學生要充分做好和保持這種閱讀精神,以自己的這種閱讀熱愛,來感染我們的社會大眾和家庭父母,贏得他們的認可和接受,在思想理念上不排斥不拒絕,為社會大眾在深閱讀上的身體力行做好思想鋪墊。其次,要求我們的學生有意識的向他們的父母傳達深閱讀的思想理念,擯棄淺亂閱讀的低俗意識。既堅持科學性、思想性、文學性,又注意通俗性、可讀性、趣味性,力求兩者有機統一。以學生為支點帶動父母,千千萬萬父母再走向社會,從而產生深閱讀走向大眾的廣度、深度和力度的“蝴蝶效應”。
3.加大經典深閱讀的國學教育。國學經典,放之四海而皆準。弘揚傳統文化,閱讀國學經典,是中華炎黃子孫責無旁貸的人文情懷。我們要把閱讀經典,研究經典,作為自己的一種自覺閱讀意識。為了使這種意識得到加強,向縱深方向發展,我們的語文教育就要承擔著開啟和引領的排頭兵作用。要以校園文化的傳播為載體,以在校大中小學生為龍頭,以家庭單位為抓手,面向社會大眾,加大經典深閱讀的國學教育,創造一種濃厚的閱讀文化氛圍,形成“校園——語文教育——學生——父母——社會”的整體聯動。我們的語文教育工作要有走向社會的膽略和魄力,以弘揚國學為契機,深入民間街頭,推廣國學文化,讓相對嚴肅的文化學術走向大眾,在這種潛移默化、耳濡目染中,使經典深閱讀無意識中在國民心中潛滋暗長,國學教育順理成章的得到強化和獲得。對深閱讀經典內容的理解也應該有所調整,要進一步拓展閱讀對象,擴大閱讀范圍,古今結合,其中文學小品文也是一個很值得充分關注的閱讀類型,像李約瑟的《中華科學文明史》這樣的科普讀物也是大眾深閱讀的優秀范本。我們的語文教育就應該在這些方面必要的不失時機的給予示范。
綜上所述,加大淺文學閱讀下的深閱讀思想意識的培養,有利于國民素質的根本性提高,有利于學習型社會的形成,有利于傳統文化的傳承,有利于社會正能量和新訴求的建構。在這個惟利是圖,人心極其浮躁的復雜社會里,重構深閱讀勢在必行,我們的語文教育更是義不容辭。我們要大膽探索,積極引導,讓深閱讀循序漸進的走向大眾。加大經典深閱讀的國學教育,以極其偉大的新觀念,促使人們在沉重的反省和獨立的思考中尋求思想的超越。恰如康德所言:“一個關于美的判斷,只要夾著極少的利害感在里面,就會有偏愛而不是純粹的欣賞判斷了。”
(作者單位:鄖陽師范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