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紅梅
?
有效改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的途徑
易紅梅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談到,大學教育應以理想信念為核心、以愛國主義教育為重點、以基本道德規范為基礎、以大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對學生進行全面思想教育。
(一)以理想信念為核心,深入進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
要堅持不懈地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武裝大學生,深入開展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和基本經驗教育、形勢政策教育和科學發展觀教育,使大學生正確認識社會發展規律,認識自己的社會責任,確立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共同理想和堅定信念。同時,要積極引導大學生不斷追求更高的目標,使他們樹立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確立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念。大學生志愿服務進社區將理論宣講進社區常態化,即對社區居民宣傳了黨和國家的理論政策,又對學生進行了有效的理想信念教育。
(二)以愛國主義教育為重點,深入進行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
深入開展中華民族優良傳統和中國革命傳統教育,培養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精神,樹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要把民族精神教育與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教育結合起來,引導大學生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偉大實踐中,在時代和社會的發展進步中汲取營養,培養愛國情懷、改革精神和創新能力,始終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和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高校利用暑期社會實踐組織青年志愿者赴井岡山等革命地區開展志愿服務活動,也是將志愿服務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的有益形式。
(三)以基本道德規范為基礎,深入進行公民道德教育
要認真貫徹《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誠實守信為重點,廣泛開展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引導大學生自覺遵守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基本道德規范。堅持知行統一,積極開展道德實踐活動,把道德實踐活動融入大學生學習生活之中。修訂完善大學生行為準則,引導大學生從身邊的事情做起,從具體的事情做起,著力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文明行為。志愿服務進社區能有效培養大學生的道德修養,也是公民教育的有效載體。
(四)以大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深入進行素質教育
加強民主法制教育,增強遵紀守法觀念。加強人文素質和科學精神教育,加強集體主義和團結合作精神教育,促進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協調發展,引導大學生勤于學習、善于創造、甘于奉獻,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新人。在志愿服務過程中,大學生的與人交往、思想修養等各方面素質在不斷增強,有利于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
(一)大學生志愿服務進社區的必要性
國際國內形勢的深刻變化,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既面臨有利條件,也面臨嚴峻挑戰。大學生面臨著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價值觀念的沖擊。隨著對外開放不斷擴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和差異性日益增強。這有利于大學生樹立自強意識、創新意識、成才意識、創業意識,同時也帶來一些不容忽視的負面影響。
當前社會上的一些不良風氣已經對人們的審美、追求和道德產生了嚴重影響,大學生也不同程度受到這些風氣的影響,一些大學生在學校里不思學業,一心想著掙錢、享受,日益墮落。志愿者活動能幫助大學生戒除一些不好的習慣和觀念,比如災區救援活動、奧運志愿者活動、學雷鋒活動等,可幫助他們樹立幫助弱小、救死扶傷、共建美好家園等高尚情操和美好追求。
(二)大學生志愿服務進社區的重要性
大學生志愿服務進社區是大學生受價值理念或道德信念驅使,堅持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自愿運用自己的知識和技能為社會服務,以滿足社會發展需要和自我價值實現需要的社會實踐活動。
大學生參加志愿者活動能對個人素質有很大的提高,對大學生各方面能力的培養也起到積極作用。志愿者活動對培養大學生個人素質的功能是志愿者活動眾多功能中的一個重要方面。根據我國目前志愿者構成的實際看,大學生占了全國志愿者的大多數,據有效數據統計,自1993年以來,經過規范注冊的大學生志愿者已達2000萬人,全國累計已有1.5億多青年在扶貧開發、社區建設、大型賽會、環境保護、海外服務、應急救援等方面為社會提供了超過55億小時的志愿服務”。所以說,志愿者對培養大學生個人素質的功能意義重大。
大學生在學校接受正規的教育,對于理論知識的掌握是大學生的重要任務。但由于學校教育的特殊性,大學生在掌握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如果不注重應用理論指導實踐,會導致大學生眼高手低。志愿者活動能為大學生提供一個很好的理論聯系實踐的機會,特別是對于需要運用專業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志愿者活動,更能發揮大學生學有專長的特點。
為了促使大學生志愿服務進社區活動順利開展,并發揮其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必須將志愿服務真正納入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強對大學生志愿服務進社區活動的管理,加強對大學生志愿者的專業培訓,提高其參與志愿服務的能力,建立并完善大學生志愿服務進社區活動的評估機制。
很多高校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提出采用志愿者服務的形式來提升大學生的人文素質,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志愿者具有志愿性、無償性、公益性、組織性的特點,對大學生的思想素質的提高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參與志愿工作,既是在幫助他人、服務社會,同時也是在傳遞愛心和傳播文明。志愿服務個人化、人性化的特征,可以有效地拉近人與人之間的心靈距離,減少疏遠感,對緩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穩定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一)大學生志愿服務與社區服務相結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將營造出雙贏的局面
一方面,大學生具有專業知識和技能,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實踐機會,進社區的志愿服務為大學生提供了一個很好的鍛煉平臺。在志愿服務的過程中,大學生從思想上、行動上深刻體會奉獻和關愛的美德,在思想上接受洗禮,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并從中體會。
另一方面,社區的服務需要專業化的人才,大學生志愿服務進社區可以解決社區服務工作中存在的人手不足的現象,為社區的優質發展做出貢獻。目前,在大學生服務社區的研究領域方面,還存在著很多的空白,大多數停留在如何開展社區活動,如何對社區的環境改善等方面,而對于和諧社區的建立,對于志愿者服務社區的可持續發展模式的研究則很少涉及。而我校的志愿者工作將以實踐做研究,在實際的工作開展中,不斷創新,正有條不絮地開展,各學院成立了多個志愿者隊伍,分頭深入各個社區進行志愿者服務。對于我院的名聲維護,以及大學生的素質提高,都起了莫大的作用。參與志愿工作既是“助人”,亦是“自助”,既是“樂人”,同時也“樂己”。
(二)志愿者活動以校為圓心,向周圍輻散模式可以推廣
志愿服務活動以校為圓心,不斷向周邊輻射起將達到一個共同促進社會主義和諧和社會的目的。同時這樣的活動也應該推廣開來,如果全社會都能有志愿者的服務精神以及無私態度,那么社會壓力就會小很多。
以志愿者為一條新途徑來提升大學生的思想素質無疑是成功的。這個途徑確實起到了不凡的作用,同時大學生本人也受益繁多。志愿服務活動是大學生思想素質教育的有效載體,是對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教育的重要補充。只有認識和了解志愿服務活動在提升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中起到的現實意義,才能從根本上加強大學生思想道德建設。
所以,高校志愿者活動的開展是迫切的,這同時也會為高校提供一個新的育人途徑。志愿者活動在我國已經發展了20多年,已經在我國取得了很好的成績,同時通過幾次大型的志愿者活動,我國國民對于志愿者的認識以及支持也有了很大的提高。這是社會發展、國家重視、環境成熟、宣傳得力等種種努力的結果。當然,隨著志愿者活動的輻散拓展,志愿者活動對于教育、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助力作用也在日益突出。
大學生志愿者進社區活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理論價值,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和發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徑,是創新高校德育工作內容的需要,是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需要,是拓展地方高校服務社會職能的途徑。但當前大學生志愿服務進社區活動仍存在著很多問題,有來自志愿者自身的問題:缺乏對進社區活動內涵的正確理解、隊伍建設不夠穩定;有來自高校的問題:宣傳不到位、缺乏相應的激勵措施;有來自社會的問題:社會認同度有待提高、缺乏必要的資助資金。高校只有通過不斷健全大學生志愿服務進社區活動服務機制,對大學生志愿者進社區提供強有力的支持。積極營造良好的社區志愿服務發展環境,給予大學生志愿服務大力關注和幫助,健全服務機制,對于大學生自我完善和發展,推進志愿服務進社區活動長足發展,探索出一條有效改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的途徑。
[基金項目:四川師范大學2014年度校級項目(輔導員專項)“大學生志愿服務進社區——改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的途徑探索”(14szcx06)之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四川師范大學物理與電子工程學院)
book=176,ebook=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