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云帆
淺析中小學生素質教育
羅云帆
中小學生的素質高低強弱將直接影響到國家的未來,所以,中小學生的素質問題就成為不容忽視的問題,其直接影響到一個國家將來的盛衰強弱。基于此,下面就對中小學生的素質教育的提出、目標、內容和培養方法等方面進行分析,希望對中國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向有一定的參考借鑒作用。
中小學生素質教育分析
中小學生的素質高低強弱將直接影響到國家的未來,所以,中小學生的素質問題就成為不容忽視的問題,其直接影響到一個國家將來的盛衰強弱。基于此,下面就對中小學生的素質教育的提出、目標、內容和培養方法等方面進行分析,希望對中國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向有一定的參考借鑒作用。
素質教育這一新的教育思想提出,有一個逐步明確過程,基本上分為了三個階段:為有效的適應我國的教育發展需要,針對我國的基礎教育實際情況,國家提出加強雙基要求,提出了加強雙基、培養能力及發展智力的要求。在1985年5月19日,鄧小平在全國的教育工作會議上就有指出:“我們國家國力的強弱,經濟發展后勁的大小,越來越取決于勞動者的素質,取決于知識分子的數量和質量。后來“素質”一詞有在中央有關教育方面的文件政策中多次出現,但此時還沒有提到素質教育。“素質教育”這一概念則是在第三階段,即八十年代中后期才正式明確提出來。可見,素質教育這一思想是在克服應試教育不足傾向的實踐中自然產生的,是在國家教育改革深化過程中不斷探索而形成的教育理念。
2.1按照我國教育的方針為依據,教育的方針是我國按照社會經濟方面的要求,為了實現其目的所規定的教育方針,其是我國指導制定中小學生素質地根本指導思想。
2.2注重基礎教育性質,所以我國中小學的教育就成為基礎性的義務教育。義務教育主要是為全民族的整體素質基礎教育,為了培養四有人才奠定的重要基礎。基礎教育內容及層次應該制定說中小學生素質教育的依據。
2.3注重素質教育內容、層次。只有按照中小學生的素質教育呢人及其層次科學的分析,結合中學生身心發展客觀的規律,提出了素質教育目標,進而使得其不僅有科學性、還可行。
所以,中小學生的素質教育目標需要面向全體的學生,使得學生在德智體美方面的全面發展,注重對其思想品德的培養,提升其素質,成為社會主義的高素質“四有”新人為國家隊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3.1思想道德素質教育,其主要包含了思想道德品質及政治素質。
3.2基礎文化科學知識及素養教育。其中主要是對基礎科學文化知識掌握,科學素養培養,基礎技術訓練及智能提升、興趣特長培訓等。
3.3價值觀教育,則是指人文精神教育對整個世界認知及消費觀念的教育。
3.4生理體育素質的教育:主要包含了青少年男女的生理成長過程各自不同特點的教育、體育知識技能教育、體質體能鍛煉、提升培養教育。
3.5心理素質的教育。主要指培養中小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形成健全的人格,激發培養中學生強烈的進取心,鼓勵他們的奮發有為等多方面教育。
3.6勞動技能教育:主要是指對中小學生的勞動觀念、勞動習慣地培養,對勞動基本知識、基本技術的掌握。
3.7審美教育。包括審美觀念審美能力等方面的培養教育。
3.8挫折教育。主要包括人生道路上會遇到各種困難、挫折,如何克服困難、挫折都教育,培養他們勇于在逆境中成才的堅強信念。
4.1激勵方法
第一,知識激勵法。由于中小學生正處于求知的最好階段,而各種教材的內容又是各科知識的精華提煉,所以,教育者可利用這些知識固有知識內在的強烈吸引力,最大程度激發學生產生求知的欲望和進而產生創新思想以及創新能力。第二,故事激勵法。采用講故事的形式,最大限度地利用古今中外成功名人的故事激勵學生積極進取、奮發有為、不斷向上的學習精神,這主要適應于歷史、語文、地理等等課的教學。第三,競爭激勵法。利用中小學生普遍有爭強好勝的心理特點。講清成功者如何光宗耀祖,又為自己一生奠定良好基礎。采取競爭激勵的形式,使他們把注意力集中到課堂上來、集中到學習上來。第四,辯論激勵法。在課堂中,有些問題可采用讓學生自己開展討論或辯論的方法,使他們加深對問題的理解程度,這樣更有利于加深學生的記憶,使學生容易記住和記得牢。第五,中小學生都有著好奇的心理特征,對事物富有新鮮感。因此,教育工作者應緊緊抓住這一特點,在課堂中突出一個“新”字,以此來吸引學生,使他們感到自己好像是一個勇于探索的發現者和研究者。最大限度發揮他們蘊藏的素質。
4.2豐富想象創新能力
首先,要發展學生思維來培養豐富的想象力。例如,要解一道題,寫一篇文章,學生事先要根據一定的目的要求展開積極的思維,這樣才能在頭腦中形成解決問題的新形象,這種新形象的產生,還需要教師從多方面引導學生。
其次,教師要有針對性地引導、點撥、整合,拋磚引玉,學生才會形成一定的想象力,他們會暢所欲言地發表看法,提出觀點往往是標新立異、異想天開的,這些看法和觀點都來源于想象力,只有這樣,才能收到水到渠成的創新效果。
在素質教育中,應把努力提高開發少年兒童潛能為目的,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應以素質教育為基礎,充實好學生的知識基礎,重視兒童心理特點因素,用良好和諧的環境與促進兒童興趣等為手段,他們的高效記憶力和豐富的想象力就會積極地、完善地產生,他們的創新能力就會充分地培養出來。
4.3實現學校、家庭和社會三者職能的結合,營造媒介素養教育環境
中小學生接觸媒介往往在家里或網吧里,對中小學生進行媒介素養教育離不開家庭和社會的支持。所以,學校要加大宣傳力度,詳細向家長闡述媒介素養教育的必要性,提供指導孩子利用媒介的方法和建議,并利用家庭和諧、寬松的氣氛,讓家長不失時機地結合孩子的特點,培養孩子的健康媒介批判能力。相關部門應高度重視媒介素養教育工作,積極為其實施提供資金支持和制度保障,建設中小學媒介素養教育網絡。
總之,教育工作者應千方百計采用各種各樣行之有效的方法,通過提高中小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他們蘊藏的潛能,努力提高他們的各種素質。使他們能夠輕松地得心應手地學習來達到素質教育要求的各項內容,為祖國培養更多更好的人才奠定堅實的基礎。是國家也是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1]梁啟超.少年中國說[M].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2]鄧小平.鄧小平文選[M].甘肅人民出版社.
[3]何愛軍.教師人文素養的新修煉[M].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作者介紹:羅云帆,湖北省武漢市洪山高中高三八班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