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春
關于加強群眾文化品牌建設的思考
趙春
群眾文化建設要想發展,就不能故步自封,一味的堅持舊有的模式,而是要樹立一種品牌效應,所謂品牌,就是要充分利用各種有效的內外途徑使人們對其高度認可,創造其獨特的文化定位。而群眾文化品牌更能體現一個城市的文化發展水平,它是文明的標志。因此,新時期對群眾文化的建設不僅僅要求形式內容的豐富多彩,更應該強調群眾文化品牌的建設。
群眾文化品牌建設
1.認知度不足
目前,并非所有民眾都能夠清晰了解群眾文化的內在涵義以及建設群眾文化品牌的重要性,同時,正是因為民眾對群眾文化的認知度不足,導致我國群眾文化逐漸成為促進經濟發展的附屬品,即群眾文化自身所具備的重要性將被磨滅。上述情況的發生,極易造成政府部門部分領導無法科學認識調整文化市場結構的現實意義,因此,受群眾文化認知度不足的影響,個別文化監管單位將無法開展正常工作,進而,我國經濟發展水平亦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制約。
2.品牌定位不清
群眾品牌文化定位不清是指,群眾文化產品市場對品牌的定位標準較為模糊,造成廣大民眾無法對群眾文化產品做到高度認可。例如:我國許多偏遠地區所開展的群眾文化活動僅為向當地民眾表演一些娛樂節目,或在節目表演之后向觀眾銷售群眾文化產品,該種群眾文化活動方式使人無法明確群眾文化的概念與范疇,將會造成不能樹立形象的群眾文化品牌的嚴重后果。
3.群眾參與不強
近年來,隨著廣大民眾對精神生活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我國部分地區為實現建設群眾文化品牌的目標,舉辦了一些百姓參與度并不高的群眾文化活動。相關調查顯示,若群眾文化品牌的建設方式與過程無法實現團結當地群眾的效能,只是文化部門或政府表演“獨角戲”,則當地群眾將無法真正接受所形成的群眾文化品牌。這就表明,群眾于文化活動的參與度直接影響文化品牌建設的速度與水平。
1.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當地現有的文化資源
打造一個群眾文化品牌,就要講究科學性,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當地現有的文化資源。例如,在云南,旅游業發展旺盛,人們越來越多的想要接近云南、了解云南當地的風土民情,因而《云南映象》這部大型歌舞劇應運而生,利用當地的文化資源打造了一個有著云南特有標志的文化品牌,廣西桂林的《印象·劉三姐》也同樣是一個地域性明顯的文化品牌,它不僅將廣西的文化表現的淋漓盡致,還推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充分發揮了文化品牌的帶動效應。在各個地區,都有記載著自己文化的博物館、歷史文物館、展覽館、名人故居等文化坐標,其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底蘊,都可以用來建設文化品牌,充分利用這些文化資源,挖掘文化底蘊和魅力,樹立自己的文化品牌,才能提高當地的文化知名度和影響力。
群眾文化是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是凝聚人心的紐帶,只有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所創造出來的文化品牌才能更好地推動當地經濟的發展,進一步的推動全國經濟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
2.充分調動群眾參與文化品牌建設的積極性
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離不開廣大人民群眾的廣泛參與,人民群眾是群眾文化活動的主要力量,只有群眾真正參與到了群眾文化活動中才能將群眾文化品牌活動進行創新。比如,在廣大的農村地區很多地方都推出了“百姓劇場”“鄉村大舞臺”等品牌文化活動。另外,在一些群眾自發組織的文化活動中可以讓群眾作為演員,參與到實際的演出活動中,發揮了人民群眾的主體性,群眾的熱情也會得到極大的提升。此外,對于一些重大的節日,文化宮還可以組織一些“猜燈謎”“紅歌會”等活動,在宣傳我國傳統文化的同時,又為品牌文化活動增添了新的內容。要調動廣大群眾參與群眾品牌活動的積極性,還可以通過創新文化互動的形式和內容,使文化活動在保留傳統文化活動的基礎上還能夠注入創新血液。
3.加強群眾文化品牌活動建設的宣傳力度
大力擴大品牌文化活動的知名度。可以通過整合報紙、電視、網絡媒體等的宣傳和報道,在進行時空交叉、立體宣傳的同時,注意突出重點,深入報道,讓更多的群眾了解品牌文化,同時讓品牌文化“走出去”,加強與外界的交流和溝通,完善品牌文化建設。另外,文化宮還可以多組織一些高品質的文化活動,邀請一些知名的劇團、專家、學者進行演出或演講,這樣能夠提升品牌文化活動的質量,從而吸引更多的群眾參與到文化品牌活動建設中來。
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整體發展、實現小康社會的全面建設,我國各級政府部門應加大建設群眾文化品牌的力度。這就要求政府部門不僅在日常管理行為中,發揮自身對群眾文化發展的宏觀調控能力,還要致力于增強實現群眾文化品牌建設的軟實力,即將樹立群眾文化品牌形象作為一項具有可持續發展特性的戰略舉措。為此,政府部門還需在高度重視的基礎上,制定全面性的工作開展規劃,以便更好地發揮群眾文化品牌的重要作用。
(作者單位:云南省昭通市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