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朝鳳 王 藝
文言文教學現實困境及對策研究
蘇朝鳳王藝
文言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現階段的文言文教學陷入了僵局,文言文教學方式單一,學生對文言文不感興趣,課堂枯燥無味,教學效率低下。這些問題的解決,需要在文言文教學中融入文字學、訓詁學等知識,深入挖掘文言文背后蘊含的文化內涵,擴大學生的文言文閱讀面,完善文言文考評制度。
文言文教學原因對策
教材選編的文言文是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因此學習文言文是炎黃子孫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文言文教學在語文教學中占據著重要地位,《全日制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以下簡稱〈標準〉)提出,學生要“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容。”《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近年來文言文在考試中的比例也在增大,文言文越來越受到重視,因此文言文教學的質量與整個語文教學有著密切的聯系。而如何提高文言文的教學效率,讓學生和教師都樂在其中,需要進行深入的探索。
盡管師生都明白文言文的重要性,在文言文的教和學上也花了許多時間和精力,但仍然收效甚微。筆者總結發現,文言文教學中存在以下幾種問題:第一,教師沒有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師生之間缺乏對話交流。教師總以為學生不懂,總想著把所有的東西都灌輸給學生,不顧學生的認知接受能力,整堂課中教師在上面滔滔不絕地講,學生在下面昏昏欲睡,提不起興趣聽,整節課就變成了教師的“一言堂”,師生之間缺乏對話,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不協調。第二,教學方式單一,課堂死氣沉沉,學生缺乏主動學習的熱情。許多教師采用串講法來講授文言文,無論難易,都一字一句地講解翻譯,這樣單一的教學方式使學生覺得枯燥乏味,因此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效果低下。第三,注重應用型知識的講授,缺乏挖掘文言文背后蘊含的文化內涵。許多教師都非常注重講解考試的內容,如古今異義,一詞多義,詞類活用,翻譯等等,卻缺少對文言文的品味,很少深入探析文言文所隱藏的深層內涵。許多學生對課文不理解,只能死記硬背,機械記憶,久而久之便產生了抵觸心理,學習成績也很難得到提升,因此文言文教學成為師生難以突破的“窘境”。第四,許多教師認為考試考的知識點就講,不考的知識點就不講,學生也就不學,因此學生對課外文言文感到無所適從。師生都對文言文存在恐懼,文言文教學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僵局。
文言文教學與教師、學生、考評制度這三者的關系尤其密切,以上文言文教學問題的原因,具體有以下幾個方面:
教師方面:1.教師對文言文的理解不深,缺乏文學素養。經調查發現,許多語文教師對文言文的理解不夠深刻,文化底蘊不足,例如講解詞義的演變時照本宣科,沒有解釋詞義為什么這樣演變。許多教師的教學內容參考教參,自己對文本的解讀不夠深刻,這也是教學課堂僵化呆板的一個原因。2.教師沒有很好地衡量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水平。教師以為自己漏講一字一句學生都會不理解,其實,大多數學生對于基礎性的知識還是能夠把握,教師就是因為沒有很好地考慮學生的學情,所以就一味地給學生灌輸知識,學生對已知的知識提不起太大興趣。3.教師的教學方法過于單一,教師大多數情況下是采用串講法,整節課幾乎都是教師對知識進行梳理,學生只是在被動接受知識,機械地記憶,師生沒有對話,學習效果自然不佳。
學生方面:1.由于時代相隔久遠,現在的學生對古人的生活習慣,表達方式等都感到非常陌生,因此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感到非常困難。又因為文言文本身比較枯燥乏味,需要記憶的知識點較多,而現在都是用白話文,文言文幾乎無用武之地,所以很多學生覺得學習文言文沒什么用處,因此,學習文言文的興趣也不高。2.學生的學習任務重,以人教版為例,必修一到必修五均有一個單元是文言文,這對學習任務繁重的高中生來說壓力較大,容易產生疲倦感,對文言文的學習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
考評方面:考試側重于考察課本上的知識,這也是導致學生平時不積極主動學習,考前死記硬背的結果。課內外文言文考察的一般都是固定的題型,一詞多義、詞類活用、翻譯等,受此影響,師生在一定程度上側重于知識的實用性,而對文言文的人文性方面關注較少。
針對以上教師、學生、考評方面的原因,筆者提出了以下幾種對策,以期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文言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高文言文教學效率。
1.采用多種教學方式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勵學生發揮主人翁的學習精神
內在的學習動機是學生取得好成績的關鍵,只有學生自主學習,成績才會有所提升。鑒于此,筆者認為,首先,語文教師可以在上課前讓學生讀一個文言文的故事,這樣既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活躍了課堂氛圍,也可以為下次的作文積累素材。其次,教師需要采用多種教學方式,例如將講授法和朗誦法,小組合作法,表演法等相結合,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多方面調動學生的感官來學習。例如模仿古人的授課方式,用教古人的口吻來與學生進行交流,偶爾還可以客串一下古人的角色,采用表演的形式來豐富課堂。如在上到《鴻門宴》時就可以讓學生進行表演,在表演的過程中進一步加深學生對項羽、沛公這個兩個人物形象的理解,還增加了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趣味性。同時還可以學習古人的學習方法,例如吟誦,將某些文言文片段以吟誦的方式來進行,如在講到《赤壁賦》中的“依歌而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望美人兮天一方’”就可以采用吟誦的方式,讓學生在吟誦的同時感受作者的情感變化,這既豐富了教學形式,同時又能將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達到樂教的效果,這樣整堂語文課就韻味十足了。
2.教師在文言文教學中融入文字學、訓詁學等知識
許多教師自己也在文言文教學中存在困難,主要原因是教師本身的知識儲備不足。現在學生之所以覺得文言文的字、詞很枯燥,是因為許多字、詞的意思在今天已經不用了,所以學生不能理解字詞在古代的意思。如果教師能夠將字詞的發展演變與字、詞教學結合起來,那么學生理解起來就容易多了,不會覺得古代的字詞都是晦澀難懂的了。教師不僅要了解字詞的演變,還要了解為什么會這樣演變,教師不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如在講授《逍遙游》“行比一鄉,德合一君”中“行”的意思時,可能學生不太能理解“行”是“品行”的意思,那教師就需要把“行”的本義和引申義做一個梳理,“行”的本義是道路,由道路引申為走路,走路涉及到方向性的問題,于是引申為運行,由運行引申到執行,執行某件事涉及到行為、品行,這樣學生就對這個字的發展有了一個明確的了解,有了知識作支撐,理解“行”字在文中的意思就容易多了。此外,教師還可以運用訓詁學的知識和方法來指導文言文,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有助于學生提高思辨能力[1]。而要做到以上這些,教師就必須對文字學,訓詁學知識有著全面而深刻的認識。
3.挖掘文言文背后的深刻內涵,讓文言文課堂更有意蘊
語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許多教師受考試的影響,在教文言文的過程中,注重講解古文字詞的運用、翻譯,側重于語文的工具性方面的教學,對人文性的關注不夠。例如缺少對文言文的審美賞析,對文言文背后的文化內涵挖掘較少。胡虹麗認為,文言文教學是以文化為本位的教學,她強調要感知文本文化的內涵[2]。學生之所以很難理解文言文也是因為對古代的文化認識不夠,知識儲備不足,因此教師如果能夠在講解文言文知識的同時能補充一些相關的背景知識,帶領學生探索文言文所體現的深層意蘊,那么就能幫助學生更加充分地理解文言文,不至于每篇文言文的學習都是千篇一律的“字詞的記憶--翻譯--背誦”這無聊的三部曲。同時有助于擴大學生的視野,提高了學生聽課的效率。例如在上《鞌之戰》“晉解張御郤克,鄭丘緩為右”時就可以講解古代人們坐車的位置,一般情況下,古人坐車是以左為尊,所以尊貴的人坐在車的左邊,車夫坐在中間駕馭,在車的右邊的人被稱為車右,他的主要任務是負責警衛,所以鄭丘緩為車右主要是負責警戒。除了補充坐車時的左右關系這個知識點之外,還要補充左右在其他方面的關系,在某些方面是以右為尊的,例如在《廉頗藺相如列傳》中就有“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相如做了上卿,位置比廉頗高貴,所以在廉頗的右邊。從文言文中挖掘字里行間的亮點,探求文本的內涵,豐富文言文的教學內容。語文學科是人文性的學科,要著重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增強學生的文化底蘊,尤其是在文言文教學中更要踐行這種理念。畢竟,選進教材的文言文都是經過幾千年的篩選而流傳下來的,這對學生文化精神的提升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因此,文言文教學要從深度和廣度來把握,而不應當僅僅局限在考試的內容。文言文教學要深入淺出,而做到這點的前提是我們自己要對古代文學、歷史、哲學等專業知識熟悉。
4.對文言文知識進行歸納整理,做到有跡可循,分類記憶
為什么教師自己講解文言文字詞也會感到很吃力?筆者認為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教師自己也沒有系統化地去理解知識點,上一篇文言文就只教這一篇文言文的知識,沒有將之前學過的知識相聯系,沒有對知識點進行系統歸納整理。教師不僅要知道文言文字詞的演變,古今異義,通假字等,還要知道某個字在某篇課文的用法和意義?!稑藴省分杏小傲私獠⑹崂沓R姷奈难詫嵲~、文言虛詞、文言句式的意義或用法,注重在閱讀實踐中舉一反三?!币虼宋覀円獙ΤS玫膶嵲~、虛詞的用法和意義進行分類整理,每一個用法和意義都要配上相關的例子,以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某教師在上《廉頗藺相如列傳》時,學生提出該如何理解“何以知之”中“以”字的意義和用法時,該教師就可以把初、高中階段學習過的“以”的用法和意義進行分析歸納,這樣學生理解起來就有條有理,如魚得水。又如在上《核舟記》時,“魯直現左足,各微側,其兩膝相比者”學生可能很難理解“比”字是“并排,并列,靠近”的意思,但教師只要聯系之前學過的“比翼雙飛”等中“比”字的意思,那么學生就可以將新舊知識進行聯系,學習起來就容易多了。又如在《赤壁賦》中“望美人兮天一方”中“美人”是指什么?這時就可以聯系之前學過的《離騷》中“美人”的意思,將蘇軾的情感和屈原的情感進行對比,就知道“美人”是指什么了,也能更好地理解當時蘇軾的情懷。
5.拓寬學生的課外閱讀面,鼓勵學生用文言文來表達情感
文言文的考察涉及到課外文言文,要想學好文言文,僅僅靠書本上的學習是不夠的,還應當多看課外文言文。因此,教師可以推薦一些適合學生的有趣的文言文書目,例如可以推薦高中學生看蒲松齡的《聊齋志異》,里面的文言文故事短小有趣,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這樣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既積累了文言文知識,也豐富了視野,提升了語文素養。其次,還可以鼓勵學生用文言文來寫隨筆、日記,在現代,用文言文來表達情感還是相當有趣的,教師自身也可以與學生分享一些自己用文言文寫的隨筆,以點帶面,帶動學生的積極性,形成一種良好的學習文言文的環境。
6.采用多種方法減少古代與現在的隔閡,增進文言文和現實的聯系
由于時代相隔久遠,學生對文言文感到非常陌生,理解起來存在較大的困難,因此,在將文言文翻譯成現代文時總會顯得很僵硬,呆板,讀起來極其別扭。對于這種情況,教師要和學生一起從生活中找到相關原型或者聯系,從生活中找到文言文的相關對照,拉近文言文與現實生活的關系。例如在上到《荊軻刺秦王》這篇課文時,可以讓學生課前根據課文內容組織編排表演,生動形象地再現當時荊軻刺秦王的扣人心弦的情景,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拉近文本和學生的距離,讓學生更容易理解荊軻忠誠勇敢的赤子之心,同時,讓學生聯系起我們現代所提倡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在歷史與現實之間便架起了一座橋梁,學生理解起來也更加順暢容易。當然,在增進文言文與現實的聯系的過程中,既要尊重文言文的歷史性與獨特性,又要不失其實地賦予文言文現實意蘊。
7.進一步完善考評制度,注重考查文言文所蘊含的文化內涵
文言文的教學主要是為了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優秀文化,因此在考評方面不應當僅僅局限在課本的死記硬背,應當注重文化內涵和知識點靈活運用的考察,注重考查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讓學生學會學以致用。并且,應注重人文性的考察,加深學生對文言文的解讀,進一步讓學生意識到古文對學生的成長,語文的發展,社會的發展的重要性,為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奠定基礎。如在考察《逍遙游》這篇課文時,除了考察一些字、詞、句的運用之外,還應該側重于考察文中關于“鵬”的遠大理想的理解,以及背后所蘊含的莊子的思想,為高中生志存高遠、胸懷抱負奠定基礎??荚u制度對文言文教學有著重大的指引作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教學的內容和方式。所以,完善考評制度可以在較大程度上改善文言文的現狀,重新給文言文注入新活力。
文言文教學需要師生的共同努力,教師要加強文化素養,改變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學習文言文;學生要主動學習知識,樂于探索,學會歸納整理,強化記憶,采用多種方式,調動多種感官來學習文言文。同時,相關部門也需進一步調整考評結構,以更合理的方式考察學生的學習。多管齊下,相信文言文教學一定會重新煥發生機,熠熠生輝!
[1]蔡夢麒.淺談訓詁在中學文言文教學中的運用[J].課程·教材·教法,2011,10: 41.
[2]胡虹麗.文言文教學的“文化本位”及其實施策略 [J].課程·教材·教法,2011,12:37-40.
(作者介紹:蘇朝鳳,華南師范大學文學院2015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語文教學及地方民俗文化;王藝,廣西大學公共管理學院2015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農民組織及農村治理)